社会性别视域下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016-12-23 21:17张光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张光玲

摘要:基于社会性别视域下的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情绪敏感等特点,从心理需求角度分析可知90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互动性、指向性,从心理个性上日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性化”趋势。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对总结其心理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性别视域;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8003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促进了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成为社会共识。随着女性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90后女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各方面研究表明,90后女大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对她们心理特点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一、研究对象

在较多相关课题研究中发现,90后女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爱好以及对待生活、爱情和工作的态度与男性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90后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从生物学某种角度分析来看,90后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基于无法消解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

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是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基于性别视域下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其心理特点与其他年龄段女性存在一定不同,与男大学生心理特点也有较为明显差异。通过对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促进90后女大学生更加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1]。

二、研究方法及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题调查法、访谈法及数据统计法,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与代表性,主要数据来自“90后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全国抽样调查。该数据调查第一阶段选取了七个省的高校进行数据选取,第二个阶段为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共选取28所高校进行抽取。在每所院校中选取不同院系的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 700份,回收4 451份,有效问卷4 315份。为更清晰地进行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在调查中以90后男大学生为对比对象。本次调查所有问卷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与分析。

除上述大范围问卷发放与调查外,还在A省抽取6所学校,并对各高校领导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辅导员、校领导、学生工作处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在校90后女大学生实际学习与生活情况,并选择10名以内大学生进行访谈[2]。在访谈中主要涉及的问题以“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中心,如“90后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吗?”“90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情绪如何?”“90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男大学生对比有差异吗?”“90后女大学生在遇到情绪上或情感上的问题会怎样表现?”等等。在访谈过程中主要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在被访者默许的情况下会进行记录。另外,在访谈过程中还应用书面访谈的形式。在某高校一节选修课上,通过课堂作业形式对学生进行书面访谈,即“从我的视角看90后女大学生”。对所有访谈材料进行编号整理,并以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访谈对象,将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这对详细分析社会性别视域下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调查结果

1相对男性学生,女性学生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不强

结合相关数据显示,超过74%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较“快乐”“幸福”且“希望接受新鲜事物”。由此可见,90后女大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幸福感以及愉悦度方面均比较高,因此,可以更好地接受新事物[3]。

通过方差分析可知,90后男女学生之间产生的情绪影响、幸福体验以及遭遇困难及挫折感调查数据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例如,“外界因素影响”中52%的女大学生与44%的男大学生表示认同,同时,女大学生在情绪表现方面更加敏感,稳定性会更差。另外,超过77%的女大学生以及65%的男大学生具有“幸福感”,由此可以发现,女性在感知幸福感的能力相对男大学生更强。再者,在面对困难或者重大事件时,女大学生中超过85%,男大学生超过84%的比重会表示可以抵抗压力与挫折。女大学生在珍爱生命的意识表现中比重更高。面对挫折经历时,女大学生的低落情绪将持续更久,比重也更高。总体而言,男大学生可以更多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刺激与挑战以及挫折的情况下,男大学生的能力相对更强。但是在打击足够大的情况下,则男大学生选择轻生的倾向更高。女大学生因为情感更加细腻,情绪将会表现为十分敏感,为此,幸福感接受能力也将会更强。但是面对挫折,心里恢复时间将会更久。

2女大学生渴望被关注,人际交往结构呈现被动特征

当前阶段,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十分渴望受到他人关注,人际交往方式相对被动,心理需求特征表现为及时性、互动性等。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情感宣泄特点。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超过80%以上的90后女性大学生会有这样的观点:“如果自己渴望被关注,则自己会主动交流。”这种心理特征也已经被普遍认同[4]。另外,有将近45%左右的女大学生否认打开个人网络主页会习惯性查看访问量。由此可见,在90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被关注”心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渴望被关注,这项特征明显。

结合男女大学生数据对比,男女大学生在心理需求表达方面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同学或者好友交流。其中,女性大学生更希望与朋友或好友交流,其比重相对男性高出7%左右。男生通过利用网络环境展现个人观点的情况比重更高。女性则希望通过微信、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实现交流。

例如,在选择“闷在心里”这项内容中,男性比重相对女性更高。总体而言,女性比较倾向使用面对面等具有“及时性”特征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个人观点或者想法,这种及时性的特征是能够获得回应与关注,并具有较多倾诉性、宣泄性特点。男生比较习惯使用网络平台获得信息,因此交流目的性与指向性一般并不强。但是通过关注与分享信息,男性大学生的交流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表达观点与交流思想,因此,开放性也更强一些。

通过前述中差异比较分析可以知道,90后大学生中心理需求表现特征以及性别差异能够在访谈之中获得证实,“女性大学生更加感性,情绪化情况严重,因此需要情感宣泄,例如找到好朋友大哭一场,问题虽不能解决,但是心情会好一些。”男生则倾向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有效经验。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比较丰富,大学生心理需要通过网络平台都能够得到满足。

3压力应对方式为面对他人倾诉、自我调节

面对具有性别化特征的社会文化,不同性别具有各自的角色规则以及期待。90后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选择何种行为方式、如何表现特征下的模式化倾向值得研究。压力应对条件下,女大学生比较习惯通过倾诉的方式解决,心里有事情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够舒服。压力过大时会选择告诉父母,或者通过与室友、闺蜜的聊天解决问题。男生则会通过与同学聊天、打球或者打游戏的方式将情绪问题解决掉。但是,压力始终存在的情况下,只能够不断地消耗,通过任何的交流或者聊天都无法一下子解决问题。更多是需要从主观上做出努力,不断调整自己[5]。

通过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认可度并不高,大学生选择这种方式比较少,通常会认为只有心理有毛病的人才会去这种地方。但是,男性大学生相对女性大学生对其认可度更高。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寻找辅导员寻去帮助时,一般多是学生干部,或者与辅导员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因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会有一些距离感。

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更加要面对学习、婚恋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90后大学生中面对压力时会选择不同方式。男性大学生一般选择自我调节,比重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生。女大学生则通过倾诉的方式解决情绪和压力问题。其比重超过男性大学生18%。

由此可知,面对压力时,90后大学生排解方式不同,男学生面对教师以及辅导员寻求帮助等比重高,也可以知道,男性学生处理心理压力过程只能够更加冷静与理性,这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对比男性特征可知,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内涵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其对个体的影响都更大。因此,应当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相对于男性学生,女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生物学以及社会学意义。通过对比发现,男女两性关系中表现出直觉可观察与不可觉察的生理差异性特点。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男性与女性大脑发育以及激素分泌情况具有不同特征,因此,在身体结构以及智力情感上都各不相同。也因为此,传统社会学角度认知理论中,并不认可社会性别差异性。不同性别必然会具有生理差异。这种差异性也让社会性别出现分化。通过本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情绪表现更加敏感、幸福感强,面对挫折情绪调节时间更长,这些都与生理差别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关。

除了生理差异性方面,社会文化内涵也对90后女大学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如英国社会学者吉登斯阐述了关于性别的理论,也就是每天无数的小活动条件下,社会化再生产者,制造与再制造的关系。一方面女性大学生为了能够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身份认可,会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性别认知也始终在改变,尤其是在性别社会化塑造以及文化场域中的变化。所有这些都表明了90后女大学生并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特定传统中,而是始终在改变与突破。

第二,中性化发展特征明显。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更多的女大学生开始在生理、行为以及表达方式上呈现出中性化特征。女性独立坚强, 自主意识也开始不断增强, 在行为处事等方面均表现出果断、雷厉风行的特点。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征中中性化其实是一种心理自强的重要表现。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环境,社会个体生存压力增大,女性在体质、体能方面与男性之间存在差距。女性想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从自身做出改变。中性化特征的女性只是一种过渡性阶段,这个阶段的女性性别特征不明显是基本特征。相关研究表明,个体性别特征趋向不明显社会接受度则会更低,个体不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由此,女大学生中性化,甚至是男性化表现需要被关注,需要对90后女大学生进行思维与心理上的疏导与引导。

第三,心灵世界与精神生活都应当改善。90后女大学生自强独立,敢于追求自我,她们能力本位意识突出,渴望通过自身奋斗改变现状,成就自我。但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人格独立,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与遭遇不公后的主观体验使她们倍感矛盾与困惑。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度相对较低,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心存忧虑,不够自信,甚至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对成功的恐惧。此外,不少90后女大学生还存在焦虑、浮躁心理,自卑、弱势心理和孤寂、抑郁心理。她们在努力谋求生存的同时,缺乏对自身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照,心灵世界空虚、精神生活匮乏的现象比较普遍。

女性在遭遇到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会通过自然的生理差异性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通过选择一定的社会文化构建结构化解决问题。90后女大学生属于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在能力本位观念以及成功恐惧强烈冲击作用下,会产生焦虑、浮躁以及弱势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大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也应当结合这个阶段女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关注心理疏导以及人文情怀,通过引导女性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理性平和,才能够形成良好社会形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引导90后女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根本,才能够更好地关注她们的精神世界,刺激女性个体精神动力形成,实现女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志霞,冯慧春.女大学生情感认知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兼论“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观[J].教育探索,2014,(2):129—132.

[2]万美容,曾兰.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4,(4):67—72.

[3]袁筱青.矛盾中的彷徨与迷失——“90后”女大学生树立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164—165+175.

[4]陆维玲.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刍议[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95—96+100.

[5]王涛,李云霞,刘旸.“9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1):40—44.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