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侃运
一、高中数学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基础知识差,解题没有思路,从而对学习数学兴趣不高.首先,学生在解题前就对基础知识不牢固,从而有畏惧心理,即使对题目仔细研读与分析很容易进行解答,但由于这种畏惧心理作怪,学生也许只简单扫一眼题目就放弃了.其次,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由于做题阅历的局限,经常思考不周,会出现小问题,影响答对率.再次,学生做题只要答案正确,不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不去总结,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又不会.
二、高中数学“5步曲”解题模式
第1步:本题考什么知识,是函数还是几何,是抛物线还是椭圆
拿到一个题不要盲目地去做,先要看看是什么题,不要张冠李戴,是椭圆的题还是抛物线的题,椭圆的题就不能用双曲线的知识来解决,学生经常会搞混.
例1已知椭圆x225+y216=1上的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为3,则P到另一焦点距离为()
A.12B.13C.5D.7
分析应该选D,P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和为2a,a=5,2a=10,设P到另一焦点距离为X,则X+3=10,所以X=7.
第2步:本题涉及哪几个知识点
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把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都罗列出来,这样就会使做题的思路清晰,不至于拿到题目无从下手.
例2如图所示,已知圆O的直径AB长度为4,点D为线段AB上一点,且AD=13DB,点C为圆O上一点,且BC=3AC.点P在圆O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点D,PD=BD.
(1)求证:CD⊥平面PAB;
(2)求P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分析根据已知圆O的直径AB长度为4就可得到∠ACB=90°,圆O的半径为2.
根据PD=BD.就要想到三角形PDB为等腰三角形,那肯定要用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
根据求证:CD⊥平面PAB就要想到要证CD垂直平面PAB内两条相交直线.
第3步:易错的地方是什么
每做一个题都要想想这一类型题常错的地方在哪里、陷阱在哪里.不断地总结就可以减少没必要的错误.
例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满足an+1=Sn+2n,n∈N*,且a1=0,记bn=an+2.
(1)求a2,a3;
(2)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分析这个题在做第(2)问时常有一些同学根据递推公式算出bn的前4项,然后根据前四项是等比数列就说{bn}是等比数列.这种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要证明,不如用等比数列的定义直接证明.
第4步:解决这类问题有几种方法
一道题做完后要常反思,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争取用最简单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做题的速度.如例2中的第(2)问.
(2)方法一过D作DH⊥平面PBC交平面PBC于点H,连接PH,则∠DPH即为所求的线面角.
由(1)可知CD=3,PD=BD=3,
∴VP-BDC=13S△BDC·PD=13·12DB·DC·PD=13×12×3×3×3=332.
又PB=PD2+DB2=32,PC=PD2+DC2=23,BC=DB2+DC2=23,
∴△PBC为等腰三角形,则S△PBC=12×32×12-92=3152.由VP-BCD=VD-PBC得DH=355.
∴sin∠DPH=DHPD=55.
方法二由(1)可知CD=3,PD=DB=3,
过点D作DE⊥CB,垂足为E,连接PE,再过点D作DF⊥PE,垂足为F.
∵PD⊥平面ABC,又BC平面ABC,∴PD⊥BC,
又PD∩DE=D,∴BC⊥平面PDE,又DF平面PDE,
∴CB⊥DF,又CB∩PE=E,
∴DF⊥平面PBC,故∠DPF为所求的线面角.
在Rt△DEB中,DE=BD·sin30°=32,
PE=PD2+DE2=352,
sin∠DPF=sin∠DPE=DEPE=55.
两种方法显然方法一更简捷,好理解.
第5步:本题要用哪种方法解决
常对做题方法进行总结,就不会拿到题无从下手.如例3第(1)小问求a2,a3,已知给了bn的递推公式就可以求出a2,a3,第(2)问: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我们常用等比数列的定义来证明.
三、结语
通过“5步曲”使学生不仅明确题目的类型,常用的方法,而且把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易错点都做了总结,这样下一次做同一类型的题目不会无从下手.如果学生养成了“5步曲”解题的习惯,那么就大大地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