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敏 张吾龙 王洪义
摘 要:北京市体育微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阶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北京市体育微课设计者、制作者关于体育微课制作的现状与反思,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在课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北京市现有的体育微课课例进行分析,从课程选题、基于问题进行教学、基于学生需求教学、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层面进行探讨,以期使广大教师能更加深入了解体育微课的设计路线,成为积极的数字化资源的设计者、共享者、使用者。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微课;开发现状;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31-03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学习便捷、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新的方式。目前,微课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不再是“为什么要使用微课”的理论探讨,而是“如何建设好微课程资源”“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率的使用微课”等实践问题。
北京市体育微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阶段, 开始着手体育微课的平台构建,成为推行体育微课的先行者。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根据现有的体育微课资源,同时调查访问参加体育微课制作的教师,试图给体育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建设者提供一个现阶段北京市体育微课开发的概貌,向广大一线教师、数字化资源提供者、教育管理者阐述符合体育教学原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的方法、途径。
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1)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制作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微课的教师,了解教师在设计与开发体育微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已经参与制作中小学体育微课的教师对下阶段体育微课开发的建议等。(2)对现有的体育微课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其中包括对现有的体育微课开发模式进行解析;对现有的还处于待发展阶段微课资源的讨论;对科学的、标准化的体育微课制作模式采用的开发方法进行探讨。
一、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向参与北京市体育微课制作的教师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设计开发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到基本的数据,进而对北京市体育微课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北京市各区县体育教研员,调查对象都是参与过北京市体育微课开发设计的教师,虽然他们不能代表全国的中小学体育老师,但作为最先尝试利用微课制作体育课程的老师,他们对体育微课的设计、制作以及效果有亲身的经历,因此可以被认为是适宜的调查对象,能为更多想要参与到微课制作过程中来的教师提供帮助。调查对象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教师均为参与北京市微课制作的教师,但其参与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部分教师是从体育微课程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部分老师是在后期陆续加入到微课制作工程中来的。通过分析体育教师接触微课的时间长短,如图1所示,大约有75%的老师参与微课项目一年以上,由此,看出参与我们问卷调查的老师基本都是在北京市体育微课发展初期就不断探索的教师。体育微课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新事物,现在所做的课程构建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他们正在积极实践,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教学的体育微课发展之路。
2.微课设计、开发、制作过程调查
教师在体育微课制作中的主要任务,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98%以上的教师均参与微课录制教学工作,体育微课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如果人为的把体育微课制作过程割裂开,势必为体育微课的课程制作带来很多衔接方面的困扰,从选题到最后的出片,需要有一个贯穿整体的思想,也需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规划,教师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这么多的工作。因此,需要体育教研员、体育组长、体育教师、课程录制人员的相互配合,团队合作,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体育微课。
关于教师选择参与微课制作的原因调查显示(图4),88.14%的教师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而选择体育微课,教师更多的是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体验,虽然体育微课制作给自己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但教师们看好这种教学的手段,有意愿进行尝试。62.71%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被称为是电子化的一代人,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也让他们增加制作体育微课的动力。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呈现出教师所在学段与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特点(图5),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运动常识、体育知识方面有所偏重。64.29%的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的成分;在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体育课的目的除掌握技术动作外,了解更多的运动常识也是多数教师的选择;各阶段体育教师都将运动知识作为体育课学习的重点环节。
体育教师在制作体育微课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现阶段网络上的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增加,其中内容有好有坏,鱼龙混杂,人们需要进行筛选的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筛选出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就更加困难。如图6所示,我们发现:体育教师无法自己录制微课成为最大的问题,一节优质的体育微课对于视频录制要求很高,尤其是体育微课录制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动作示范,普通老师架设一台录像机来录制一节微课的方式很难实现,没有专业的设备,镜头拉近、推远、摇镜、移镜等手法很难展现,学校的电教老师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摄影培训,应对静态拍摄没有问题,但动态拍摄也很难掌握,由此一来,拍摄一节体育微课会耗费制作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同样录制一节微课的过程中,体育微课制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普通课程的微课,这也是很多电教老师不愿意制作体育微课的根本原因。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电教老师,采取类似北京市微课制作的方式是解决重复工作、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体育微课案例分析
现阶段北京市统一制作的体育微课包含有九个专题,有体育课程技术指导的部分,还有体育知识教学部分,例如运动损伤的处理、各项运动素质的发展等等,有的课程是在拍摄剪辑的过程中穿插了对人体构造的认识、对身体肌肉的介绍等内容。
本文试举三例来展现体育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要点,主要从选题、拍摄形式、拍摄内容、教学训练效果等方面进行说明。
案例一:高中体育微课《腹部肌肉练习》 ——选题、内容有特色
从选题上来看,此微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应试教育的选题,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着手,针对学生肥胖率增多这一问题进行发散式教学,在众多的肥胖表现中以向心性的腹部肥胖最有代表性,能够直接面对学生的锻炼需求进行课程教学。
拍摄内容:采用室内教师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在既保证拍摄效果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直接观看到教师的展示。体育课程中既需要通过教师讲解也需要通过教师示范来进行教学,单纯的教师讲授而不辅以动作示范,学生难以形象直观的掌握动作要领,而只依靠示范动作而不进行讲解,学生容易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微课以问题提出的方式展开,在课程开头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马上提出课程目标、练习方法、注意事项等,通过文字和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本节微课讲授的主要内容,使学习者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能根据课程提示信息与自身的需求进行比对,如果有课程需求就继续往下学习,如果课程目标与自身需求不匹配,则可以更换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微课课例中,教师通过全景展示、细节动作展示、语言讲解、文字提示等手段的配合作用,很好的展现出技术动作要领。整个课堂过程持续5~6分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完成了单个教学点的教学,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腹部锻炼方法。本文认为此节微课符合微课课程碎片化、基于问题教学等微课基本特征。
案例二:初中体育微课《运动损伤的处理》——基于问题和学生需求的教学
运动损伤的处理属于体育知识部分,是体育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活动,而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部分中小学校因为担心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就减少学生的运动量、运动强度,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让学生饮鸩止渴,从根本上来说,起不到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的作用,因此,教授学生更多的技能,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是其最重要的目标。本节微课的选题就是出于此观点,以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护技能,将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
课程引入部分:介绍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如图9所示:
本节微课着眼于学生的需求,着眼于问题,很好的展现了体育微课基于问题教学的思路,教授学生在生活中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案例三:《仆步穿掌》——锻炼效果展示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体育微课锻炼的效果很难评判和测量。本文主要参考了《E-Lear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的第五章《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E-Learning》中的内容,根据作者提供的十种有效在线教学策略——辅导教学、论坛、小组协作、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学习契约、讨论、演讲和自我约束的学习。毕竟,体育是一门需要身体运动的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大脑神经对于人体的控制是不断完善的,如果不去刺激运动这条回路,动作是不可能自动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体育微课的有效性应该区别于学科教学的知识点识记,测试的高分,而应该着重于学生身体的变化情况。如图11所示。
教师在5分钟的示范动作之后能达到这样的锻炼效果,这也是我们制作体育微课希望学生跟着微课进行学习达到的效果。当然,仅仅凭借学生身体是否出汗来评判一节微课是否有效,并不科学、准确,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广泛存在,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神态、出汗量等手段是最为简单、直观的评判。其实,真正有效的体育微课,是能让学生获得无论是健身、保健常识的简介还是3VS3篮球赛、沙滩排球简介等等,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
虽然我们的体育微课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美国K12的教学内容还显得较为单薄,运动项目介绍也比较有限,但我们的优势是由政府牵头,学校参与,源源不断的创造、制作微课,而不是像国外微课网站建设那样一蹴而就,缺乏后续的管理和发展的模式。
为避免微课资源过多重复,微课质量良莠不齐,北京市统一规划、安排制作中小学体育微课,朝着标准化、整合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下),2013(05):66.
[2]陈文生.学校“微课”校本开发的要点[J].新课程(下),2013(03):86-87.
3]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6-18.
[4]刘世能.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3(04):22-24.
[5]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78-83+119.
[6]Masters Ken.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Int JMed Edu,2011(2) :1-2.
[7]George Siemens.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Edu-cation,2005.(1) :3-10.
[8]Griffiths, Tony; David Guile (2003)."A Connective Model of Learning:the implications for work process knowledge"[M].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 (1):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