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社会主义走过来的圭亚那新闻传播业

2016-12-23 15:02陈力丹李梓樱
新闻界 2016年7期

陈力丹 李梓樱

摘要 圭亚那的新闻传播业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缓慢。1966年独立后,新闻传播业受国内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较深。首任总理(后来为总统)伯纳姆实行“合作社会主义”,圭亚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受到压制近30年。好在这个主义采用和平方式强制推行政策,新闻传播业的元气没有大伤。现在从合作社会主义走出来的圭亚那新闻传播业顽强地发展起来,媒体的独立意识得到增强。

关键词 圭亚那;新闻传播业;合作社会主义;《圭亚那纪事报》;NCN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圭亚那(Guyana)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面积21.5万平方公里,首都乔治敦。公元9世纪后印第安人在此定居。15世纪末,西、荷、法、英等国在此反复争夺。17世纪荷兰人占领圭亚那,1814年荷兰将其转让给英国,1831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34年英国宣布废除奴隶制,并于1961年成立自治政府。1966年5月26日,圭亚那成为独立国家,现在该国全称“圭亚那共和国”。

圭亚那是南美大陆唯一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人口77万人,主要民族为印度裔人(占人口51%)和黑人(3l%),其次混血种人(10%)、印第安人(4%)、葡萄牙人和其他欧洲人(2.5%,其中葡人1.5%)、华人(1%),故有“六族之国”(Land of Six Peoples)之称。葡萄牙人和华人通常居住城镇,主要经商。圭亚那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除了英语之外,克里奥尔语、印第安语、乌尔都语等较通行。

圭亚那北部沿海为平原,往南依次为丘陵沙土带、高原森林区和内陆草原。受地形影响,居民的90%聚居于全国4%的平原地带。受地形和通讯条件的限制,圭亚那的新闻传播业可分为“城市新闻传播业”和“偏远地区新闻传播业”两部分。在北部沿海城市出版的报纸只能通过水运或空运到高原地区,有经验的、受教育程度高的记者,多在首都乔治敦工作。

独立后,政府实行教育“圭亚那化”。6—15岁少儿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指小学教育),该国成人识字率90%的指标以小学为起点。中学、专科和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收费制度。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约占全年GDP的8%,占政府当年总支出的18.4%。

一、圭亚那新闻传播业的前期发展

圭亚那1793年出现印刷出版物。第一份报纸是1796年由殖民政府创办的英文/荷兰文《埃塞奎博和德梅拉拉皇家公报》(Essequibo and Demerary Royal Gazette)内容很少,大部分都是广告。那时还是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796年荷兰殖民政府建设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联合殖民地,并出资建立一个邮政局。1781年英军开始入侵圭亚那,随后英国与荷兰联合经营这两个殖民地。

1814年英国正式接手统治圭亚那后,进行了宪法改革,1834年废除种植园奴隶制,殖民地各种经济力量的变化瓦解了传统的种植园主统治模式,出现一些民间报纸,例如1832年的《克里奥尔报》(Creole)、1841年的《工人报》(Working Man),这些报纸持续时间很短,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出版商也缺乏专业办报经验。

19世纪40年代持续出版的报纸主要有3家:《阿格奇日报》(Daily Argosy)、《圭亚那写真报》、《每日纪事报》(Daily Chronicle),仅服务于7.5万城市居民,均为民营。当时北部高原地区没有报刊。

1876年以前,圭亚那没有非欧洲语言的文化教育。这年以后,才逐步开始了各种本地主要语言的中学教育并有了本地语言的文学。

1881年,英国殖民政府创办了官方的《圭亚那纪事报》(Guyana Chronicle),主要发布殖民政府的官方消息。现今,该报是当前政府经营的日报,主要宣传国家的内外政策,它的国际新闻多采用美联社发的消息。

1889年,乔治敦商业和工业协会创办季刊《圭亚那商业报》(Guyana Business),编辑为C.D.柯顿(C.D.Kirton),主要用于传递殖民地的商业信息。

圭亚那较早的宗教周报是《天主教旗帜报》(The Catholic Standard),1905年由该国的天主教教堂创办,拥有1万读者(非发行量),创刊时的编辑为科林·史密斯(Colin Smith)。

圭亚那的广播电台创建于1926年。最初由邮政局的电信分支工作人员提供,接收器不是收音机而是电话机。由于受到广泛欢迎,于是圭亚那,加勒比地区英国殖民地中第一家广播电台VRY广播电台(Station VRY)应运而生。该台每周播出三个晚上,每次3小时。1931年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并抽回拨款,该台关闭。

1938年圭亚那第一家商业电台德梅拉拉电台(Radio Demerara)建立,由英属圭亚那联合广播有限公司(The British Guiana United Broadcasting Co.Ltd)经营。该公司系伦敦无线电转播集团(Rediffusion Group of London)的分支。广播内容中,有关西方和宗教的节目较多,每天转播两次英国广播公司的国际新闻。

二战期间,圭亚那殖民地政府创办免费的《公报》(the Bulletin),用于发布动员性质的战争消息,德梅拉拉电台在战争中叶及时提供了较多的公众需要的战事新闻。后来《公报》一度扩张为拥有5.2万发行量的当时圭亚那最大的报纸,影响全国。不仅发布政府公告,也刊登各类新闻。

二战后,圭亚那出现独立政治运动,从而圭亚那出现党报党刊。圭亚那印度裔人贾根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于1946年11月组建政治事务委员会(The Political Affairs Committee),通过发行月刊《新闻公报》(The Bulletin)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促进英属圭亚那劳工进步运动的发展壮大。第二年,贾根与黑人领袖林登·伯纳姆结为联盟,于1950年元旦组建人民进步党,出版党刊《雷声》(Thunder)取代《新闻公报》。《雷声》发行量5000分,编辑拉尔夫·拉姆卡兰(Ralph Ramkarran)。1955年2月,伯纳姆和贾根分道扬镳,形成以贾根为首的印度裔人和以伯纳姆为首的黑人两大派别,都称人民进步党,各自出版党刊《雷声》。1956年10月,伯纳姆将自己的一派组成新党人民全国大会党(The Peoples National Congress),自己一派的党刊《雷声》更名为《新国家》(New Nation),发行量达到过2.6万份。

1958年12月,另一商业电台英属圭亚那广播电台(The British Guiana Broadcasting Service)建立。播出内容主要是“为学校广播”、新闻公报(英国广播公司的录音广播)、肥皂剧、民族和宗教节目、体育和其他文娱节目。

独立前的圭亚那,其新闻政策基本是英国自由主义模式,但日报均为欧裔掌握,非欧裔人只有少数几种影响不大的非日刊小报。且不多的非欧裔报刊纠结于国内不同种族间的矛盾,特别是印度裔人和黑人之间种族矛盾,国内两大政党沿种族界线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政治分裂。

二、圭亚那独立后的新闻政策

圭亚那1966年独立。1964(含自治的两年)一1992年,代表黑人的人民全国大会党(The Peoples National Congress,简称人大党)长期执政时期28年,实行所谓“合作社会主义”(Co-operative Socialism)。1992年代表印度裔的人民进步党(The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赢得大选,该党领袖切迪·巴拉特·贾根(Cheddi Bharat Jagan)出任总统,公民运动领导人塞缪尔·海因兹(Samuel Hinds,黑人)为总理,从此结束了人民全国大会党长期执政的局面。

圭亚那的首任总理(后来为总统)伯纳姆(Linden Forbes Sampson Burnham)提出“合作社会主义”,经济上的合作社体制后来被推广为“思想形式”,包括企业国有的“合作”和各种机构的“民主管理”,最后发展到合作制“还应该在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实行”。基于这样的社会主义理念,国家一独立,人大党政府通过新成立的圭亚那新闻社(Guyana News Agency),力求在信息的流入与流出上控制新闻传播业,加大审查力度。新闻社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关于圭亚那发展情况的信息,特别是在城市外部,并在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上以新闻和专题文章的形式来传播相同的信息”。

圭亚那独立后,有三个政府部门涉及对新闻传播业,即新闻文化部(后改为新闻教育部)、外交部新闻司和总理办公室。新闻文化部的一部分职能相当于国家通讯社,它在全国六个主要行政区(另外三个区人烟稀少)和五个城市设有新闻处,处下设新闻站。处、站记者负责所在地区的新闻采访和报道。新闻文化部将全国各地报来的新闻和外事消息汇编成新闻稿,向国内各报刊、电台及各国外交使团发布。外交部新闻司编辑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和其他领导人有关外交事务的讲话和声明,并向新闻文化部提供外事活动的消息和情况。总理办公室是国家新闻寓于宣传政策的决策性机构。它对新闻文化部和外交部新闻司起指导和监督作用,日常工作由总理的副部长级新闻助理负责。

圭亚那独立之初,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圭亚那的每个公民有权拥有快乐、富有创意和成效的生活,和拥有免于饥饿、疾病、愚昧和无知的权利。公民拥有的权利包括……思考、表达、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政府声称尊重这些权利,但以合作社会主义的名义对民营和外国资产的报纸实行改造,以此压制和打击对政府的批评。英国汤姆森报业集团经营、存在了100多年的《圭亚那写真报》(Guiana Graphic)因公开批评政府独立之后的经济政策,1976年8月政府以赎买方式使其消失,解雇该报的众多编辑,关闭了该报旗下的《每日纪事与公民报》(Daily Chronicle and Citizen)。圭亚那政府拥有全国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圭亚那纪事报》,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通过控制新闻纸的进口间接控制其他报纸。

1980年,政府设立圭亚那新闻社外事部(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of Guyana News Agency),控制外国信息进入国内。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其驻外机构引入海外消息”,该机构还提供“编辑服务,对国外原始材料进行处理,使之对于作为第三世界的圭亚那的受众来说,显得更有意义”。然而,政府还是未能阻止外国记者和被驱逐出境的记者的批评,国外媒体的信息对政府扼杀国内媒体的批评之声,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作为加勒比共同体(Caribbean Community)中的一员,圭亚那必须向共同体内的国家开放国内的新闻信息。圭亚那政府1981年成立圭亚那加勒比地区政治与文化网站(The Guyana Caribbean Politics and Culture Website),通过它将本国的新闻议题和评论发布到国外。该部门标榜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论坛,用来与加勒比地区进行沟通……是一个大众教育的中心,旨在成为提供信息和激发讨论的一种手段,来联合生活在加勒比地区各阶层的人民”。

1992年人民进步党成为圭亚那执政党。1994年非政府组织“美洲新闻协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在墨西哥召开“半球言论自由会议”,时任圭亚那总统的贾根参加会议,与其他26个美洲国家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查普特佩克宣言》(Declaration of Chapultepec)。《宣言》指出:没有任何法律或政府的力量可以限制新闻自由的表达。贾根表示,圭亚那没有兴趣重返新闻界受到专制政权压迫的时代。虽然他与伯纳姆不同道,但也长时间感受到伯纳姆控制媒体为自身利益服务带来的好处。21世纪初,人进党通过政府不断调整政策,使原有的18家电视台减少到3家。只是自由主义在南美洲大势所趋,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力不从心了。

现在的圭亚那政府继续保持对各地方广播电台的控制,保障政府经营的2家全国性广播电台和1家全国性电视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放手对2家民营电视台的内容审查权,限制它们转播美国电视节目。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圭亚那媒体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私有化被指责为被“既得利益者”所操纵,阻碍了政府改善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努力与尝试,对政府政策的质疑歪曲了公共议题,而报道该国犯罪、暴力和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只会掩盖正面的真相,希望媒体保持平衡、公正的立场。

圭亚那独立后经历了执政党的独裁统治和政治上的起伏,好在合作社会主义采用和平方式强制推行政策,新闻传播业的元气没有大伤。民营新闻传播业在压制下顽强发展起来,媒体的独立意识得到增强。对外国资本媒体的排斥政策,客观上使得本国新闻专业人员迅速成长起来,现在圭亚那媒体记者及传播技术岗位,基本上均由本国人担任。

三、圭亚那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一)报刊

现在圭亚那的三大日报为《圭亚那纪事报》、《凯厄图尔新闻报》(Kaieteur News)和《斯塔布罗克新闻报》(Stabroek News),后两者皆在独立之后创刊。《凯厄图尔新闻报》1994年创刊,由无党派企业家格兰·劳尔创办,平日版发行量3万份,居第一位,编辑是W.亨利·斯克雷特(W.Henry Skerrett)。《圭亚那纪事报》平日版2.3万份,星期日刊为4.3万份,主编沙里艾夫·汗(Sharief Khan)。《斯塔布罗克新闻报》1986年创办,为民营独立报纸,最初为周报,1991年改为日报,平日版发行量1.5万份,星期日刊为2.8万份,主编戴维·德凯。2006年8月上旬,《凯厄图尔新闻报》报社大楼遭一帮持自动武器的枪手攻击,6人被打死,3人受伤。与此同时,一所监狱爆发抗议活动。圭亚那政府表示这两起事件可能有关联。

圭亚那还有一些娱乐性质的周报,大多为4开小报,例如1993年创刊的《真实新闻报》(True News),主要发布耸人听闻的社会、法律和医疗信息。2001年创刊的周报《火焰报》(Flame)由国家印刷者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供成年大众阅读,内容为“从圭亚那、到加勒比海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迷人故事”。2004年创刊的周报《趣味报》(Spice),主要发布带有不雅的年轻女性照片的猎奇故事。只有1997年创刊的周报《公民社会报》(Civil Society)例外,它提供文化、政治和社会信息以激发受众的深度思考。

圭亚那的期刊种类很多,每一种都服务于特定区域或特殊群体。月刊《圭亚那评论》(Guyana Review)是圭亚那唯一的新闻性杂志,创刊于1993年,发行量约2000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文化多方面的新闻。杂志《多语种》(Polyglot),主要服务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观察与声音》(Visions and Voices)作为全国民主运动的主要期刊,重点关注乔治敦城的社会问题。《GY》杂志的宗旨是为女性提供一份“有质量的杂志”,主要刊登关于健康与健身、爱情、性和文学方面的文章。《圭亚那圣诞节年刊》(Guyana Christmas Annual)主要刊登诗歌、小说、摄影作品。季刊《体育精华》(Sports Digest)涵盖了圭亚那全国各地的体育资讯。《解放》(Emancipation)杂志创刊于1993年,主要涉及圭亚那的历史和文化,讲述历史故事与人文风景。

圭亚那还有一些政党刊物。双周刊《晴日》(Dayclean)创刊于1979年,是劳动人民同盟的机关刊物,发行量5000份,它的宗旨是帮助贫穷和弱势群体反抗社会的不公现象。周二刊《镜报》(Mirror)创刊于1962年,为人民进步党机关报,取代之前的《雷声》,由新圭亚那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主要宣传党的内外政策和抨击执政党,1992年扩版为16页,发行量为2.5万份。贾根夫人珍妮特·贾根(Janet Rosenberg Jagen,美籍犹太人)曾长期担任主编,现主编为罗伯特·伯索德(Robert Persaud)。

(二)广播和电视

1968年10月,英属圭亚那广播电台被圭亚那政府征购,改名为圭亚那广播电台(Guiana Broadcasting Service),为国家官方电台,属国家新闻文化部管辖。该台以播放国内新闻和宣传政府内外政策为主,但每天也转播美国广播公司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

1979年初,圭亚那政府征收德梅拉拉电台的资产,将其与圭亚那广播电台合并,成立了圭亚那广播公司(Guiana Broadcasting Cordoration),当时公司拥有2家广播电台。开设3个频道:一频道(GBC1)为“沿海服务”,二频道(GBC2)为“全国服务”,三频道(GBC3)为“圭亚那之声”(Voiceof Guyana)。

1988年圭亚那政府开始提供有限的试验性电视服务,电视节目内容较少,主要为新闻、脱口秀和特别文化节目。圭亚那的观众主要通过私营电缆公司收看美国等邻国播放的卫视节目。1989年,圭亚那电视台(NCN)建立,为国家电视台,由圭亚那电视广播公司(Guiana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mpany)管理,主要转播英国BBC和美国CNN新闻,以及美国和印度电影。

1993年圭亚那全国有电视机3.2万台,2000年增至7万台。20世纪90年代末,有六家私营卫星电视频道服务于首都乔治敦和周边地区,另有六家社区电视台服务于农村地区。2001年5月,圭亚那政府要求所有电视播出活动在7月31日前必须得到政府许可。至当年12月,当时圭亚那18个电视台中有15个得到了许可证。

2004年圭亚那广播公司与圭亚那电视广播公司合并,成立国家通信网络公司(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缩写NCN),该公司目前是政府管理广播和电视的主要机构,管辖国有广播电台和和电视台。

2004年10月2日,中国驻圭亚那大使沈庆和圭亚那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部长克莱蒙特·罗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就圭亚那电视台转播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节目,在乔治敦换文确认。

圭亚那收音机社会拥有量1997年达到最高——42万台,此后下降,现在收音机的数量维持在15万台左右。主要原因是电视普及和各种网络传播形态的使用,只有偏远山区和草原地带主要使用收音机获得信息。

圭亚那目前有6家全国性广播电台,除了政府经营的两家(NCN广播电台和Capitol News),其他四家为民营。NCN广播电台有三个频道,即热线FM、“罗赖马广播”(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的罗赖马山是圭亚那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因此得名)和“圭亚那之声”。

2001年之后,经过赎买与合并等商业操作,2006年至今国内仍在经营的只剩3家电视台、14个频道,其中国有NCN电视台占有8、11、13、15、21、26等6个频道;两家民营电视台分别为CNS和DTV,占有其他8个频道。两家民营电视台主要转播美国的卫视节目。

圭亚那的电影业不够发达,电影院放映的影片主要靠进口,电影业务多为私人经营。

(三)传统媒体+互联网

截至2010年,圭亚那国内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已达到22.5万人,占总人口30%。由于圭亚那目前国内没有新闻门户网站,所以互联网中的新闻现象多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各大媒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电子版。《斯塔布罗克新闻报》成为可靠、公正的网络新闻的来源,《圭亚那纪事报》拥有读者最多的报纸电子版,但由于其沿用了政党机关报的发展路线,被认为是不够客观。《圭亚那评论》按月推送电子版时事杂志上线,主要内容为时事文章,并配有照片。该刊“乔治敦城日记”的专栏,内含本月内国家与企业的变动、体育信息、犯罪新闻、访谈和讣告。

四、记者的教育与培训

圭亚那独立之初,记者普遍缺乏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从事记者工作只需接受初等教育,甚至许多早期的记者连初级教育都缺乏。当时的记者工资低,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没有工会,没有退休金。他们可能因为匆匆写就的不准确的新闻报道被罚款,可能因为不服从上级命令或不按时交稿而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雇。

圭亚那政府1975年在圭亚那大学资助了一个项目,旨在“提供开发人员和策划人员、推广人员、信息和媒体从业者……以更好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并懂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所在,并且给学员操作媒体技术和器材的培训……”想要参加此项目的学员,必须由政府机构提名并经政府新闻文化部审核才能通过,经常批评政府的媒体申请人被有效排除。在第一个四年中,50个学员中只有32个回到了新闻传播这个行业。不过,该计划被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将学制延长到两年,1997年进一步延长至四年。

圭亚那新闻协会(Guyana Press Association,简称GPA)1984年成立,成立之后虽然政府仍对其施加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新闻协会在争取新闻自由与提高记者待遇等方面仍做出了贡献。1995年由于缺乏经济支持和组织不当,圭亚那新闻协会停止活动了一段不长的时间。2000年重新建立,并维持至今,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圭亚那记者的自治组织,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强记者的教育培训,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设定有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