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威
(北京世纪坛医院 消化内科, 北京, 100036)
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在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焦 威
(北京世纪坛医院 消化内科, 北京, 100036)
胃管; 肛管; 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肛肠动力学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30岁最为多见[1]。针对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全身给药以及局部灌肠给药两种,后者以其作用直接、疗效确切而深受患者青睐[2]。传统灌肠治疗所使用的材料为无刻度肛管,在灌肠操作过程中一次置管成功率不高且患者自觉痛感强烈[3]。本研究探讨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在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 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0.28±2.22)岁; 病程时间0.5~8 h,平均病程(2.25±0.25) h; 临床表现: 血性腹泻12例,高热7例,腹痛6例,里急后重5例; 病变部位: 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10例,升结肠8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 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0.30±2.25)岁; 病程时间1.0~8 h,平均病程(2.30±0.22) h; 临床表现: 血性腹泻10例,高热8例,腹痛6例,里急后重6例; 病变部位: 乙状结肠11例,降结肠10例,升结肠9例。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以下内容: ① 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黏液便、血浓血便、腹痛症状并且呈现出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特征; ② 肠镜检查: 结肠黏膜呈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弥漫性分布,同时黏膜呈细颗粒状、脆易出血; ③ 钡剂灌肠检查: 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等[4]。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者; ② 临床依从性好者; ③ 无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②既往有肛管灌肠禁忌者; ③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对照组: 肛管灌肠前常规准备好各种用品,包括灌肠袋、灌肠液、肛管、石蜡油等,临床医务人员首先利用隔帘为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常规消毒铺巾后做好“三查七对”工作[5]。灌肠前叮嘱患者排空膀胱以及直肠内粪便,清洁肠道并做好腹压减压后取左侧卧位,双腿保持屈曲,采用软垫垫高臀部10~15 cm, 将肛门充分暴露[6]。在穿戴好乳胶手套后将灌肠袋与肛管尾端相连接,整个长度约为25 cm, 并在其表面均匀涂抹石蜡油,采用浸泡在石蜡油中的无菌棉签擦拭患者肛门部位,随后将肛管轻柔而缓慢的插入,在此过程中可叮嘱患者做排便动作以促使肛门括约肌处于放松状态,插入20~25 cm后实施灌肠给药[7]。观察组采取胃管代替肛管灌肠治疗,将肛管替换为14#胃管,其余操作步骤基本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① 一次置管成功率; ② 不良情形发生率,包括脱落、漏液、出血、黏膜破损; ③ VAS评分; ④ 肛肠动力学,包括肛管静息压(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收缩持续时间(DSS)、直肠排便压(IRP)、肛管舒张压(RAP)、肛管松弛率(ARR)、直肠肛管压力梯度(RAPG)。指标中③和④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美国SSI公司生产的ManoScan 360TM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于灌肠操作完成后进行测定。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0.0%, 不良情形发生率10.0%, 显著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76.7%和不良情形发生率26.7%(P<0.05)。见表1。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肛肠动力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提示临床胃管代替肛管灌肠可显著降低患者痛感,维持肛肠动力学的平稳。见表2。
表1 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不良情形发生率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表2 2组VAS评分、肛肠动力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作为治疗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方式,肛管灌肠能够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了胃肠道代谢对药物浓度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减轻了肝肾功能器官受到的损伤。然而,肛管灌肠治疗方案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肛管材料质地相对较为坚硬,灌肠操作过程中患者普遍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或疼痛,并且其直径在1.0 cm左右,为侵入式操作,肛肠动力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延长了康复时间[8]。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胃管代替肛管灌肠期间一次置管成功率90%, 不良情形发生率10%, 显著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76.7%和不良情形发生率26.7%。在VAS评分、肛肠动力学比较上,观察组VAS评分更低、肛肠动力学指标数值更加平稳。由此可知,在实施胃管代替肛管灌肠治疗方案后,灌肠操作期间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感受到的痛感更低,肛肠动力学受侵入式操作带来的影响更小,并且整个操作中一次置管成功率更高、不良情形发生率更低。目前临床常用4种型号胃管,分别为12#(直径4 mm)、14#(直径4.6 mm)、16#(直径5.3 mm)、18#(直径5.9 mm), 12#胃管直径过小,不利于灌肠药物的输注,而16#及18#胃管直径与肛管直径相当,替代效果无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肛管、一次性吸痰管或导尿管均没有刻度,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无法精确掌握插入深度,一次置管成功率较低,漏液、脱管等情形发生率较高,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采用胃管加以替代,医务人员可依据胃管标识的刻度精确掌握插入深度,有效地规避了上述弊端,灌肠给药的准确性、持续时间有所提高,为病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
[1] 文政伟, 余洁梅, 晏洁影, 等. 布地奈德直肠给药对远端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P-选择素、ICAM-1表达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17(08): 549-552.
[2] 傅晓丹, 王旭东, 张少华. 中药滴注灌肠加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盛型)的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6): 72-73.
[3] 王淑英, 苗仲艳, 付高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器的改良与应用效果[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25(12): 131-132.
[4] 王岚, 许燕玲, 胡三莲, 等. 改良保留灌肠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1(16): 1501-1503.
[5] 葛梅. 浅插管保留灌肠在溃疡性结肠炎并存痔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35(32): 113-115.
[6] 郭香莲, 刘冬华, 罗良华, 等. 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0(22): 46-47.
[7] 朱凤华. 普通导尿管代替肛管用于药物保留灌肠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5(18): 180-182.
[8] 蔡春媚, 宁晓梅, 龚琼琼. 改良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小剂量保留灌肠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0(07): 37-39.
2016-08-11
R 574.62
A
1672-2353(2016)24-090-02
10.7619/jcmp.2016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