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关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
城市滨水绿地设计思路探讨
——以“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为例
黄关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城市用地。城市滨水绿地是指城市中的河海等水系的沿岸绿化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美化功能”。本文以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为例,探讨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思路。
滨水绿地;地域特色;都市水岸;空间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水体与陆地衔接过渡的敏感地带,综合水利防洪、生态保护、景观、游览休憩、提升土地价值等多种功能与一身,与其他类型的绿地相比内容更为复杂、设计难度更大。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位于南沙新区起步区西北角,蕉门水道北岸,南沙体育馆东侧,已建凤凰桥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项目用地面积9.5万m2,周围交通便利,河岸水面开阔;临河已建好河堤,岸边东北角有长势良好的红树林,环境优美(如图1)。因此,如何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打造一条富有特色功能完善的新区城市滨水绿地名片,成为本项目设计的核心课题。
图1 公园规划用地区位图
任何一个滨水地带都会有水利防洪堤,它是堤内区域免受洪水侵扰的安全保障,但同时也给滨水公园的设计建造带来难题,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成为景观上的硬伤。
在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中,保留现有防洪堤的结构体和平面布局形态,为保护其结构体的安全稳固,新建建构筑物及种植大树都退让内堤角至少5m,同时按照水利防洪规范要求堤外区域严禁布置建构筑物和种植大树,绿化处理也以草本地被和低矮灌木覆绿处理。此外,堤顶路也是整个公园的交通纽带,肩负公园绿道和应急消防通道的功能,将公园的各个节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如图2)。
图2 公园绿道和应急道规划
现状的堤顶路为简单粗糙的水泥路面,并在临水侧筑有高出路面50cm的防浪墙。为使堤顶路融入公园的景观中,设计对堤顶路及防浪墙做了饰面上的处理:在堤顶路面加铺深浅变化丰富的灰色系的花岗岩;防浪墙用清水混凝土加固、饰面,并考虑到游人休憩的需要,每隔一定距离,增设防腐木坐凳,使其既成为水利防洪设施,也是游人观澜河景、休憩游玩的场地(如图3)。
图3 堤顶路效果图
规划用地周边功能由西至东依次为体育中心、混合商业、混合住宅、文化中心。对此,设计通过“功能近置,互动周边用地”的策略手法来加强公园与外围功能的联系性,重点塑造康体休闲、社区互动、生活休闲、慢活活动、科普文化、核心广场(千鸟红树林区)等节点,加强公园与体育中心、混合商业、混合住宅、文化中心等外围功能用地的互动,形成良好衔接,使公园能够融入到蕉门河水岸的大区域环境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城市上位规划无缝对接(如图4)。
由此,公园也为未来市民往来于城市与河滨之间提供了便利与多样丰富的选择。公园的建设是该片区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南沙区作为滨水城市的基本体现。所以,通过多种对应活动节点的设置,也为公园所辐射的周边区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成为了其各种功能向滨水带的延伸。实际上也是将城市规划中重要原则及发展战略落实到位的体现,为后续周边的建设打好基础,提升其土地价值。
图4 功能近置,互动周边用地
任何一个滨水公园都需要至少一个核心节点,成为该公园的亮点与特色,才能达到独特性与典范性。
在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中,其核心节点当属千鸟红树林区。该节点位于公园东侧,蕉门水道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红树林。为将其打造为整个公园的核心与亮点,设计在其中布置有大尺度的市民活动广场、寓教于乐的生态科普长廊、地形起伏多变的阳光大草坪以及核心中的亮点—大型观景眺望台。观景眺望台是公园中最大的构筑物,其巨大的尺度即是站在蕉门河对面的灵山岛也能望其雄伟。观景眺望台造型优雅轻盈,是个钢结构拉锁的二层平台,犹如展翅欲飞的水鸟,又像准备起航船只的风帆,游人可根据自己观景的需要登上不同高度的平台,一览蕉门河的美景。同时,眺望台也是个功能完善的构筑物,设有电梯、无障碍坡道、旋转楼梯及茶室、展示空间,方便不同身体状况的游人使用,即使是残疾人士,也能登上眺望台的最高处(如图5)。
图5 观景眺望台
因此,由于千鸟红树林区的打造和观景眺望台的设置,使得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有了自己的灵魂,也成为了南沙区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地域特色的体现是一个项目的精华之所在,它虽不像整体的空间布局大形态那样显而易见,但却是存在于项目的各个方面,特别在细节上,尤其对于滨水绿地项目即是如此。
对于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来讲,它地处南沙新区,该区域在未来将被打造为国际水岸都市,而以前则是水道、桑基鱼塘纵横的岭南水乡,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将场地原有的记忆保留下去,是设计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在本项目的设计中,这种思考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例如在建构筑物的造型和细部上。如公园中的自行车驿站、公厕等建筑,其构思即来源于对场地原有肌理脉络的理解,延续南沙地处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波浪形态为元素构成建筑外表皮,采用玻璃与镂空铝板材质,保证建筑的灵动形态与采光要求;同时,又以红树林元素为主要立意来源,运用生态的手法点缀和装饰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形式节约建筑能耗。在前面第四点中提到的观景眺望台拉锁柱的饰面设计也是如出一辙(如图6)。
图6 建筑单体设-自行车驿站
硬质景观是滨水绿地的骨架基础,形成了其整个空间基本格局,而软质景观,即通常所谓的绿化种植造景则是滨水绿地的血肉,地位同样重要甚至超过硬景。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南滨水角公园的绿化种植设计根据未来南沙新区水岸都市区的发展方向,以乔木和地被两大层次为主,局部点缀灌木为辅:①契合简洁大气的现代都市滨水绿地风格,打造尺度开阔怡人的阳光草坪绿地景观;②将公园的视线打开,使在城市空间中的游人也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城市与蕉门河的景观能够相互渗透,强化滨水区域与城市空间在景观上的联系。当然,软质景观的设计不能“孤芳自赏”,最终还是要以硬质景观为大的框架体系,与其形成良好的结合。
而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南沙的地理位置、环境小气候及规划用地本身的土壤、植被特点,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同时结合景观风格、造景手法的需要适当选用其他在南沙生长良好的品种,如能够体现南中国滨水风光的棕榈科植物,蒲葵、假槟榔、银海枣等。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绿地对于我国的景观设计工作者来讲既是一个熟悉的老课题,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新课题。一方面,随着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城市化全面推进,滨水绿地的建设项目也是鳞次栉比,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大部分都有盲从跟风,一味追求气派铺张浪费,以破坏场地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倾向;或是对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之成为城市的死角。
如今,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着,许多东部沿海城市局部甚至出现了再城市化,而滨水绿地的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和民众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摈弃了粗制滥造、一味追求气派,而对滨水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景观价值、土地价值、可持续性运行予以了更多的重视、关注。作为城市的美容师——景观设计工作者,背负的任务和责任重大,对于每一个滨水绿地项目都应以负责的态度、优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技术手段、富有创意的艺术审美手法去对其精心打造,让市民能够拥有一片怡人舒适、充满活力、功能完善、安全的现代都市滨水绿地空间。
[1]勃尼·菲舍(Bonnie Fisher),戴维·LA·戈登,莱斯利·郝斯特,城市土地研究学会,马青(译者),马雪梅(译者),李殿生(译者).都市滨水区规划.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1.
[2]张海兰,刘斯捷,苏功洲.理想空间(50)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04.
[3]区伟耕,梁振强,张衍飞.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01.
[4]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绿地设计[J].山西建筑,2005(16):43~44.
[5]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6]河川治理中心.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8.
TU986
A
2095-2066(2016)33-0155-03
2016-11-12
黄关子(1986-),男,中级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