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易太子缘由及失败原因

2016-12-23 02:05
文化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戚夫人吕氏高祖

达 锬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文史论苑】

刘邦易太子缘由及失败原因

达 锬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刘邦晚年曾坚定地想易太子,这不仅是宠幸戚姬的表现,更是对未来国家发展规划的布局和规划。刘邦易太子是汉初政局最大的事件之一,影响颇深。笔者基于汉初的历史文献,整理和分析史料,解构汉初政局的各方势力,从而就刘邦易太子的动力,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给出合理性的解释。

刘邦;易太子;吕氏集团

一、易太子事件的缘起

汉高祖一生有八个儿子:长庶子齐悼惠王刘肥,惠帝刘盈,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即文帝),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厉王刘长和燕王刘建。高祖时期的立储风波是在惠帝和赵王如意之间进行的。

惠帝是高祖正妻吕后之子。汉二年,初登汉王宝座的刘邦立刘盈为汉王太子。赵王如意是宠姬戚夫人的孩子,深受刘邦宠爱。刘邦建立汉朝后,并不希望原来的太子刘盈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属意如意成为汉帝国的储君。据《留侯世家》记载,汉帝国成立后,刘邦就有三次明确换太子的想法:第一次是在汉立国后不久“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第二次是在黥布造反时,希望太子去剿灭;第三次则是在汉十二年,高祖病重时期。从这个时间跨度看,刘邦易太子不是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长期的、深远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分析各位候选人客观的条件,就会发现如意的各项条件并不是最优的。从年龄看,《史记》记载:“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1]这是公元前198年以后的事情。戚夫人是在公元前206年左右得宠,推算赵王如意在刘邦死最多不过11岁。汉惠帝在被立为太子是5岁,《汉纪》记载惠帝五月丙寅即位,年十六。16岁即位,虽然年幼,但至少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青年人;而如意的年龄则较为偏低。用一个11岁的少年,取代16岁的青年执掌国家大权,并不合适。对于这个情况,刘邦是清楚的:无论是哪一位皇子即位,最终都将是一个青年人登基。刘邦晚年剿灭诸侯,也有接班人过于年轻的担忧。

从嫡庶的角度看,刘盈早就是太子,而如意则否。在庶子中,赵王如意也不是合适人选。相对来看:齐王刘肥更加合适。“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如此分封,足见刘肥在高祖心目中的位置。从其后的事迹看,可知刘肥确实也不是一位昏庸无能的人。根据其子朱虚侯的年纪推算,刘肥在高祖死时已近30岁,具备了独立执政的能力。从刘肥的各项条件分析,刘肥是此时庶子中最合适接替皇位的人选。

二、刘邦易太子原因

历史记载的刘邦易太子原因有两个。其一,“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有学者认为这暗藏着惠帝并非刘邦亲生的意思;如果假设成立,清算吕氏集团时候完全可以点出,何必着眼于少帝。孝惠也确实仁弱,《汉纪》记载:“本纪称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傅相。优宠齐悼赵隐。恩爱笃矣。可谓宽仁之主。”[2]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易太子,未免草率。其二,戚夫人“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由于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而欲易太子。刘邦不是不明事理的人,这个因素也不是决定因素。如上文所析,如意自身也存在问题。在这种现实下,刘邦易太子另有其他原因。

刘邦对国家形势的认识很清楚,对两位候选人的情况也认识甚深。刘邦的“不类我”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不是其下决心易太子的决定因素。

笔者认为:易太子根源并不在两个孩子,而在于他们的母亲。

吕后,是高祖亭长时期的妻子。史记记载她“为人刚毅”,这是吕后政治生涯的最佳写照。随着刘邦的发迹,她与刘邦的关系,逐渐从夫妻关系变成了政治同盟者:“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吕后)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3]

虽然夫妻关系越来越远,但吕后与刘邦的政治联盟越来越紧密,“佐高祖定天下”,两人愈发发展成为以利益为纽带的关系。同时,吕后也存在心狠手辣的一面。吕后为人嫉妒刻薄,这从高祖死后吕后对完全没有政治威胁的戚夫人的所作所为中即可看出:“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4]刘邦也心知肚明,他对自己死后如意的情况十分忧虑:“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5]可见当时刘邦不仅对吕后的残忍手段忌讳甚深,更担忧身后如意和戚夫人的命运。如杀韩信一事,吕后作为最大受益者,可谓心狠手辣,这也会引起刘邦的猜忌。

此外,吕后具有政治实力。除了刚才所言的诸吕功臣外,还有手握兵权的淮泗功臣集团大将樊哙,他是吕后妹夫,对于他们的联合,刘邦十分忌惮,甚至在死前曾欲除掉樊哙:“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6]这也反映了吕后阵营的势力。

相比较而言,戚夫人的情况则简单很多。“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刘邦和戚夫人关系很单纯,只是出于感情。据《西京杂记》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西京杂记》是汉初的小说,存在虚构的成分,但戚夫人与刘邦这种亲密的关系是无疑的。

从易太子的过程看,戚夫人并不存在属于自己的势力。在易太子的问题上,戚夫人虽然有心,但不存在自身实力,只能依靠刘邦。《史记》记载:“后五岁,高后闻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在高祖时定赵王如意之画,乃抵尧罪,以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

在史料记载中,完全站在戚夫人阵营的只有赵尧一人,为赵王如意谋划的还有一个周昌。这两位都仅仅是出于对刘邦的忠诚,为保护赵王免除吕后的迫害。周昌甚至明确反对立如意。足以看出,戚夫人的地位完全是依靠刘邦的宠信,其与朝政和官僚集团的关系也相对疏远,并不存在为儿子夺太子位的实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惠帝和赵王如意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外戚势力。刘邦力主外戚势力弱小的赵王如意替代背景实力盘根错节的惠帝刘盈,其实就出于对可能出现危害刘姓政权的势力进行打压和抑制。刘邦即位后,大肆歼灭功臣,就是消除威胁汉朝政权的力量,从而保证年幼的即位者拥有稳固的江山。从刘邦对樊哙的处理和对赵王如意的谋划部署,刘邦已认识到了吕氏集团威胁汉家王朝的可能。易太子是想从根本上断绝这一可能。他选择几无背景的戚夫人之子,企图避免外戚做大、影响刘家天下的稳定。

三、易太子失败的原因

史籍往往将易太子的原因归于商山四皓:“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张良决定帮助太子,向太子集团介绍了四位隐居世外的老者。对于这个说法,早有人提出疑问,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评论:“按髙祖罡猛伉厉,非畏搢绅讥议者也。……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久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借使四叟实能柅其事,不过污髙祖数寸之刃耳?何至悲歌云羽翮已成矰缴安施乎?若四叟实能制髙祖,使不敢废太子,是留侯为子立党以制其父也。留侯岂为此哉?此特辩士欲夸大四叟之事?。”司马光的分析很明白,商山四皓并不存在让刘邦改变易太子策略的实力。他们出现在刘邦最后一次废太子的关键时刻,不过是成为打消刘邦易太子想法的一个因素。

在易太子过程中,张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良和吕氏集团关系密切,从几件大事可以看出,首先就是张良出谋划策,虽然由于“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但到汉十一年(前192年),张良已自愿帮助刘盈,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7]汉十一年的保举是主动的,且张良已成为太子师傅,由被动转为主动。此外,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点明太后心事,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留侯家族与吕氏的关系。以上三件事,或许是凑巧发生,或许存在因果联系。总之,张良在后期主要是协助吕氏集团,这也无可厚非。但张良的作用也不是主要的,更不会使刘邦彻底回心转意。

在之前,刘盈的势力确实已扩大许多,除了外戚的势力,汉十一年,张良已为刘盈争取到了京畿地区的兵权:“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太子不仅免除了出征的风险,还获得了监国的权力。许多迹象表明,此时刘盈的储君地位已不可撼动。从很多历史细节可以看到端倪:一是叔孙通的表现,叔孙通是个奸猾之人,数易其主。但在易太子问题表现是坚决反对。这与叔孙通担任太子太傅相关,但叔孙通的行为却显得过激。史籍记载:“其言曰: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楚汉春秋》甚至记载,叔孙何云:“臣三谏不从,请以身当之。抚剑将自杀。”叔孙通用以死相逼的方式劝谏。以叔孙通的性格,这样做绝不是出于感情,更不是意气用事。除了与太子的利益同盟外,也是对刘盈登基的肯定。二是陈平的抗旨,在听闻樊哙欲杀赵王如意的主意后: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从陈平的态度可以看出,此时吕后集团的威力已不亚于刘邦,刘盈登基也是十拿九稳之事。

易太子失败是各方政治势力平衡的结果。除了吕氏集团(太子)本身的力量不断壮大外,官僚集团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这里的大臣是泛指,可见反对易太子的人太多。吕后于高祖亭长时期嫁出,与淮泗功臣集团交往过深。从后面吕后对萧何、曹参等人尊敬态度和优渥待遇,可见功臣集团与吕氏的关系。由于樊哙的关系,吕后在军队方面也有一定的势力。

至于商山四皓,李全华先生认为这些人是天下人的代表,与民间地下势力有关。[8]这个说法存在争议,但商山四皓来自民间,并且有一定的名声,可以看作民意的代表。在易太子问题上,整个上层统治集团都反对,因为惠帝已经做大。在这个背景下,老迈多病的刘邦了解到惠帝已获得民意支持,意识到了刘盈的储君地位不可撼动。他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固。

四、结语

刘邦产生易太子的念头是在吕氏集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于抑制吕后集团而做出的政治选择,但由于功臣集团和军方对太子的支持,因此这件事愈发艰难。张良等臣子为太子出谋划策,增加了太子集团的实力,最终一步一步让刘邦认识到无法易太子,从而放弃。最终,刘盈登上太子位,吕后开始主宰年轻的汉帝国。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2.

[2]荀悦.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9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97.

[4]刘歆.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6.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4.

[6]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

[7]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88.

[8]李全华.史记疑案[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281-286.

【责任编辑:董丽娟】

汉 卫

K234.1

A

1673-7725(2016)06-0229-04

2016-05-05

达锬(1995-),男,江苏南通人,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戚夫人吕氏高祖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杀只鸡而已,把剑收起来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人彘
史上死得最惨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