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芳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学评论】
朗费罗《我逝去的青春》解读
孔丽芳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美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曾著作出一首颇为人们赞颂的短诗,即《我逝去的青春》。其中融入了朗费罗童年的故事。波特兰市给年少的朗费罗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与色彩。本文主要讲述朗费罗的个人经历及《我逝去的青春》的中心思想,并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为读者更好地解读此诗做铺垫。
朗费罗;《我逝去的青春》;思想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1807年,他出生于波特兰市,父母都是律师界响当当的人物,从小的生活环境自然非常优越,也因此他从小受到文学知识的熏陶。然而,在朗费罗步入中年时,他的生活颇为坎坷,父亲和兄长先后逝世。到1851年,他最尊敬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亲人们逐一离去,给他的精神带来很大的打击,同时也对他的写作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母亲逝世的第三年,他便辞别教师这份工作,从此一心投入文学创作领域。
在朗费罗辞去教师这份工作的第二年,他曾经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即波特兰市,这里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据了解,当他回到自己家乡时,他不但去过曼乔伊山,在这里一边散步一边享受明媚的阳光,而且他还游览过劳伦斯堡,曾趴在地上聆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等。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分钟都让他感觉到快乐、舒服。在阳光照射的午后,他可以放松身心欣赏海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看着它们在碧绿蓝天的大海上穿梭,像一片白色的羽毛般美丽动人。在这古堡里,他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诗意,而且这座古堡是他在痛失亲人之后唯一可以得到一丝安慰的地方,他把家乡与这片海的宁静融入他的诗里。于是,他想写一首诗,用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但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创作灵感。一直到1855年,他的目标终于实现,由他创作的《我逝去的青春》刊登在《葡南月刊》上,之后又在其他月刊上发表。这首诗刊登之后,他非常高兴,他在日记里有过记载,大致意思是:一天的忙碌之后,坐在火的旁边。到了夜里,当他躺在床上时,一股波特兰——我的家乡——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涌现脑海。于是,他创作了这首《我逝去的青春》。这让他感到无比兴奋,以致到后来回忆时都会津津有味。可见,波特兰市,不但记载了朗费罗年少的快乐时光,也承载了他痛苦的回忆。也基于此,波特兰市让他创作出了令世人赞颂的短诗,从此开辟了他在文学领域的道路。[1]
《我逝去的青春》这首短诗一共有十节,每一节有九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非常工整,读起来十分流畅,节奏感也很强烈,这主要是因为朗费罗的诗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丝毫没有忧伤感。朗费罗十分怀念童年时期的自由与快乐。中年时期的他生活十分波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在这首短诗里,他把自己当做少年时期的自己,把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他在诗中写道:“那美丽的小城常让我怀想,它就坐落在大海边上,多少次,我神游于故乡,那些可爱的街衢,俨然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这让他一度陷进他自己为自己所规划的梦境里。在梦里,表达了他对童年及家乡的无限思念。然而,他的这个梦想,也只有在诗里实现。
(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整篇短诗的第一节,朗费罗就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及对大海的怀念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且在每一节最后结尾处,他把《拉普拉的历史》中的诗句做了修改,也没有运用过多的打比方或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而是添加了首字母韵“W”,赋予整首诗音乐感,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在他的短诗里,有“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的悠长悠长”一句,充分表达了他对童年时期自由生活的憧憬。青春时期的我们总是那么叛逆,想象着自己到处飞翔,不仅可以摆脱家人的管控,还可以享受自由的快感;想象山的那边,大海的那边,到底存在着什么。读者可以通过这两句诗,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对比分析,不但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惆怅,更是再一次明确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对家乡的艺术描写
在《我逝去的青春》短诗中,朗费罗把他脑海中的家乡面貌进行了详细描述。他的家乡,不但有一排排枝繁叶茂的树木,而且还可以看见波澜壮阔、闪闪发光的海洋。此外,还有极乐世界般的岛屿,给他的童年增添了很多梦想。这里记载着朗费罗年少时期的渴望与理想,也由此突显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这首短诗里,朗费罗将自己的家乡比作为“仙境”,在希腊神话故事里,“仙境”是生长金苹果之地。另一方面,诗人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依旧在耳边喃喃吟唱: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的悠长悠长”。诗人在家乡的那首古老而又神奇的歌谣上注入了很深的情感,就好像爱人一般在耳边喃喃吟唱,就好像在诉说自己内心的秘密。读者在阅读这节诗时,不但会体会到作者家乡的魔力,还会领会到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无限思念。
(三)拥有神奇的大海
在《我逝去的青春》短诗中,朗费罗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语,充分说明家乡的大海对他来说是非常特别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地方。在诗人的脑海里,深深刻上了家乡与大海的面貌,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早已中年的朗费罗眼前。如在他的诗中写道:“我记得乌黑的码头和船台,海上恣意奔腾的波浪;满嘴胡须的西班牙水手,一艘艘船舶的壮丽与神奇,茫茫大海迷人的魔力。”
从整体上欣赏《我逝去的青春》这首短诗,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节诗的结尾处都用了一样的修辞手法,并且在每一节结尾处还重复一句“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的悠长悠长”。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每一节结尾处用同一句、同一格式、同一修辞手法,就是为了表达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思想,同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地表达出少年憧憬:渴望自由梦想及青春不悔的明天。
(四)历经风雨的波特兰
在美国的历史中曾记载,波特兰并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历经沧桑。波特兰曾经历过很多次战争的洗礼,如1812年的英美大战,英国和美国的两艘大型的军舰就曾在波特兰市展开激烈搏斗,双方都顽强抵抗,双方的舰长也死于这场战争中,并且埋葬在波特兰市的曼乔伊山上。对这方面,朗费罗在他的诗中作了如此表述:“我记得那次远处的海战,炮声在滚滚浪潮上震荡;两位船长,在墓中安躺,俯临着寂廖宁静的海湾,那就是他们战死的沙场。”关于家乡的这段事迹,朗费罗也在《我逝去的青春》这首短诗中进行了表述:“我记得岸上的防御工事,记得山头耸立的碉楼;日出时,大炮隆隆怒吼,鼙鼓一阵阵雷响不休,号角激昂锐利的吹奏。”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战争的残酷与毁灭给少年的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朗费罗在年少时期经常会到一个森林公园嬉戏,这片森林里供奉了很多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军人,在这些军人面前,诗人眼前好像在呈现出一幕幕残酷战争的场面,警告人们要以身作则,报效国家,维护国家和平,把保卫国家作为神圣的职责。[2]在诗人的脑海中,以往熟悉的森林好像浮现在眼前,也使诗人回想起了自己以往的友情与美好的爱情,但这些都安静地封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如诗人在《我逝去的青春》中这样写道:“我看见微风里摇曳的树木,熟悉的婆娑树影;旧日的友谊,早年的恋情,以安适的声音回到我心灵,宛如幽静邻里的鸽鸣。”这几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怀念,对逝去青春的感叹。
(五)典故的利用
朗费罗在编写《我逝去的青春》这首诗时,曾借助了典故的表达手法。典故的利用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意境更加丰富,而且还有利于确保整体结构统一,并且突出主题。在这首诗中,极乐仙境就是一个典故。极乐仙境在地球的西方,是生长金苹果的地方,人如果吃了这种金苹果就能长生不老。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仙女与一条龙共同看守生长金苹果果园比作极乐仙境。大地女神把金苹果送给了赫拉,作为她与宙斯的新婚大礼。赫尔克里斯是一位大力神,他拥有无限的力量,因为他要完成赫拉交代的十二项任务而得到永生,保护这些金苹果也是作为十二项任务中的一项。通过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表达少年诗人梦想成为赫尔克里斯。环绕诗人家乡的那些岛屿,就是生长金苹果的果园,充分体现了年少的作者意图保护自己家乡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诗人梦想栖息的地方。
(六)隐喻
隐喻主要是指用表达事物、概念或行动的一个词来指另外的事物、概念或行动。隐喻的使用应建立在两种事物、概念或行动存在类似的基础上,从而将他们隐秘地等同起来,也是一种比喻,但隐喻不会使用任何比喻词。其实,在本诗中,每一节的结尾就是一种隐喻。“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的悠长悠长”这一句中,把少年的心愿比作风的心愿,像风一样昙花一现。隐喻的运用,使诗人把童年时期的心愿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
(七)内心的感受表达不尽
在《我逝去的青春》这首短诗中有这样一段话:“心底蕴藏的歌声和寂静,有几分是预言,还有几分是狂热而又虚幻的憧憬。”诗人用如此细腻的语句,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入隐藏的情感,虽然寂静但又非常狂热,既充满幻想又富有现实意境。无论诗人现在处于哪一阶段,什么情况,年纪多大,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青春对未来梦想的憧憬与渴望。此外,朗费罗在诗中还表达了自己无奈的情感,如“有一些梦境永不会泯灭;有一些情景我不能倾诉;有一些愁思,使心灵瘦弱,使脸色苍白像白蜡新涂,使眼睛湿润象蒙上潮雾。”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永不消失但又难以向他人倾诉的理想,让诗人不知所措,坚强的内心变得柔弱起来,一想到这些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作者把带有不详征兆的歌词比作寒颤,就好比一股寒颤袭击了全身上下,使人胆战心惊。[3]
《我逝去的青春》这首诗中,“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的悠长悠长”总共使用了十次,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更是诗人的有意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表述,进一步强烈地表达出自己对少年时期自由与快乐的渴望、憧憬,希望自己像风一样,可以自由翱翔于天际之间,摆脱一切的束缚。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恰如现在的我们,虽然拥有满腔的热血与激情,但缺少理性的把控,从而变成了一匹脱了缰的马,刚愎自用,不管不顾,这与风的习性如出一辙。虽然诗人现在已到了中年时期,理性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地怀念少年时期,并且感叹青春时期的梦想,这正体现了青春永驻的真正含义。
[1]徐艳萍.亨科·朗费罗作品的精神力量[J].人文杂志,2013,(6):126-128.
[2]柳士军.朗费罗与世界文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50-55.
[3]魏丕植.读朗费罗[J].黄河之声,2013,(10):10-11.
【责任编辑:王 崇】
战国 树云纹2
I712.072
A
1673-7725(2016)01-0081-04
2015-10-15
孔丽芳(1963-),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