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芒市 678400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处置
张媛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芒市 678400
目的 探讨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不同处理方式。方法 选取33例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于该院治疗的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其中有23例患者患有导管周围乳腺炎,有10例患者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所有患者都已经通过病理诊断,确认患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显示的特征做回顾性分析,比较这两种乳腺炎的差异,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复发率为0%,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一次治疗再次复发的的机率为30%,总结治疗方法,再次治疗后,复发率为0%。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进行确诊时需要临床和病理检查相结合,总体来说,手术是该病的主要医疗方式,但是对于出现大面积病变的患者来说,最好先用三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等病变缩小到1~2 cm且病情稳定时,再进行手术治疗,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处置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乳腺炎的总称,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导管周围乳腺炎,其次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上有鉴别困难、病情容易复发、容易反复的特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上都会出现乳房肿块、疼痛、乳腺反复肿胀和乳腺窦道等症状,乳腺癌也会出现这些症状。所以在诊断时也易与乳腺癌混淆,极易误诊,特别是导管周围乳腺炎,会表现出乳头收缩或者内陷、乳头溢液等症状,与浸润性癌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很容易出现误诊的现象[1-2]。该文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33例患有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对其诊治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这两种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有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有23例,年龄在22~50岁之间,平均年龄(35.2±1.2)岁,平均病程在(7.2±6.2)个月。其中有哺乳史的患者有20例,有6例曾患有过哺乳期乳腺炎,无哺乳史的患者有3例。所有患者的病灶部位都位于乳晕2 cm的环内,其中有4例患者只是出现出现单纯肿块,有3例患者出现乳房脓肿的病症,有3例患者出现乳腺肿块合并窦道的病症,还有9例患者出现乳头内陷的病症;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有10例,年龄均在23~52岁之间,平均年龄(35.1±1.2)岁,平均病程在(7.3±6.2)个月。在所有患者中,有8例患者曾有过哺乳经历,有2例无哺乳史,在8例有过哺乳经历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曾患有哺乳期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病灶位置没有明确的统一性,有2例患者病灶位置在乳晕2 cm环内,还有8例患者病灶位置在2 cm环外,其中,只是出现单纯肿块的患者有6例,还有4例患者出现乳腺肿块合并窦道的病征。其中有7例患者没有哺乳史,有26例患者有过哺乳史,并且其中有12例患者曾患有哺乳期乳腺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哺乳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择标
随机选取该院就诊的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其中患有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有23例,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有10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5.1±1.2)岁,平均病程在(7.3± 6.2)个月。所有患者都是非哺乳期患病,且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均为自愿参与该次实验,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体格检查,并对选取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包括脓肿型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肿块型行空心针穿刺活组织检查,一些诊断出现困难的患者,还可对其进行PCR检测方法进行排除诊断。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检查结果以乳管扩张和大量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1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出现以小叶为中心,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多表现出轻微脓肿现象,可以判定不是乳腺结核等其他良恶性疾病。对所有的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厌氧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均显示为阴性。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治疗。对患者的病型进行确诊后,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采取广谱抗生治疗,对于一些治疗无效甚至病情恶化的患者,最好及时改用三联抗菌药物(乙胺丁醇、异烟肼和利福平),直到患者的病灶范围出现明显的缩小、消失,对于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伴有肿块的患者可以采用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对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一般需要先用注射器对患者进行排脓处理,等脓液排空后,再对患者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直至炎症出现明显缓解,对于一些肿块范围比较广的患者和出现合并窦道现象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三联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等患者的病灶部位缩小至1~2 cm且病情稳定时,通过手术方式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切除。治疗期间医师应注意对患者的脏器功能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要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时,及时的调整给药剂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
在所有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中,通过手术治愈的患者有3例,占13%,通过药物和手术联合治愈的患者有14例,占总数的61%,仅用药物治愈的患者有6例,占总数的26%。(见表1)。
表1 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2.2 10例肉芽肿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一次治愈的有7例,复发后治愈的有3例,见表2。
表2 肉芽肿型乳腺炎临床治疗效果(n)
2.3 导管周围乳腺炎的复发情况
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0%。肉芽肿型乳腺炎一次治疗,再次复发的几率为30%,χ2=2.351,P<0.05。
表3 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乳腺炎,主要分为急性乳房肿块型、乳房肿块、慢性瘘管型等3种,3种类型的乳腺炎临床表现不同。其中急性乳腺炎的主要表现使乳房出现红、肿、热、疼、痛,乳房触诊时,乳房内部有波动感,治疗主要以脓肿引流术联合抗生素治疗为主。乳房肿块型患者微感疼痛,触之有肿块,肿块边缘清晰,主要以手术扩张到管去除炎性肿块为主。慢性瘘管炎有明显乳房反复炎症,可做瘘管切开术,充分引流,对于久治不愈的患者,考虑做皮下乳房切除术或者全乳切除术。
近些年来,杨剑敏等临床研究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是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两种。而在临床诊断中,许多医疗并不能很好的鉴别这两种疾病。常见的导管周围乳腺炎也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或者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需要在排除导管周围乳腺炎和结核后才能诊断[3]。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表现中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且在进行细菌培养时结果往往也都同为阴性,所以,这两种乳腺炎的病理检查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但是这两种乳腺炎在临床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所以在对其进行诊断时,应将临床和病理相结合[4-7]。
治疗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传统方法是直接对肿块进行切除,或者有脓肿现象的直接将脓肿切开进行引流,而事实证明,这种治疗方式极易引起复发现象,造成患者病情反复,易形成窦道、瘘管和皮损溃疡,最终患者只能采取全乳房切除的方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8-11]。该次研究发现2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复发率为0%,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一次治疗再次复发的的机率为30%,总结治疗方法,再次治疗后,复发率为0%。临床相关研究[12]显示,选取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以及3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6例经过药物治疗后稳定,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13例经手术治愈,8例手术联合药物治愈,6例仅进行药物治疗后痊愈,剩余患者仍在治疗中。改研究结果数据支撑显示与该次研究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发现三联抗菌药物的应用,不但使基础病变的脓肿型和窦道型导管周围乳腺炎避免了手术治疗,还为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创造了手术的条件,避免了乳房大面积切除甚至全乳房切除。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在进行皮质激素治疗后,一旦停药,很容易复发,所以最好在肿块缩小且病情稳定时及时采取手术措施,以求完全康复。
[1]杨剑敏,王颀,张安秦,等.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 3(13):306-312.
[2]吴恢升,伍建春,郑昶,等.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 225-228.
[3]张珊珊,钟晓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及处理分析[J].北方药学,2015,3(19):194-195.
[4]陈永红.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0(23):72-73.
[5]龙安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进展研究 [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2(7):161-162.
[6]吴妍妍.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122-123.
[7]林毅途.孕期妇女乳头保健对预防产后乳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105-106.
[8]王晓.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褥期乳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9-10.
[9]周海鹰,陈天武,张小明.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6(26):900-904.
[10]程静,张晓明,张灿晶,等.乳腺炎各个阶段的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25): 1636-1637.
[11]潘沁汶,魏宏屹,苑龙,等.慢性乳腺炎临床特点及其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6,2(14):97-100.
[12]向莉.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16):42-43.
Disposal Around the Catheter Mastitis and Granulomatous Mastitis
ZHANG Yuan
Dehong Prefectur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General Surgery Mangshi,Yunan Proivnce,6784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conduit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mastitis treated differently.Methods 33 cases in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mastitis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catheters in our hospital,of which around 23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stitis catheter,1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granulomatous mastitis,all patients have passe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onfirmed illness,the patient's clinical data,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comparing the two differences of mastitis,and patients targeted therapies and treatment effect observed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23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catheter mastitis patients relapse rate was 0%in patients with granulomatous mastitis treatment once again the probability of relapse was 30%,summarize treatment,again after treatment,the recurrence rate was 0%.Conclusion Peripheral catheter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mastitis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very similar,we need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during diagnosis,in general,surgery is the main way of medical disease,but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lesions,it is best to use triple antimicrobial drug treatment,and other diseases reduced to 1~2 cm and steady condition,then surgery,this can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Peripheral catheter mastitis;Granulomatous mastitis;Disposal
R655.8
A
2096-1782(2016)12-0073-03
2016-10-15)
10.19368/j.cnki.2096-1782.2016.12.073
张媛(1982.4-),女,云南梁河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