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宗宪,王 石,王 华,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影响因素研究
冯宗宪1,王 石1,王 华1,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联合国SITC(REV.3)标准和1996-2013年数据,对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加权总指数和分行业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中亚各国和中国在初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工业品产业;采用面板Tobit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经济规模相对差距、人均GDP差异、FDI流入、贸易开放和距离等因素对不同行业的产业内贸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2013年9月,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体现了中国希望提升同欧亚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加强我国同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便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要任务。中国和中亚的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5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商品涉及种类很多,既有高档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有民众消费的普通商品。而中亚五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能源、矿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显示了明显的的产业间贸易特征,且这种贸易结构和特征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随着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双边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本文致力于对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考察各类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合作提供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国外文献对亚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重点考察特定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中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居多。胡(Hu)等[1]、张(Zhang)等[2]估计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影响因素。沈(Shen)等[3]、邢(Xing)[4]、李(Lee)等[5]分别研究了中国和美国、日本、韩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第二类文献研究了全部亚洲地区或贸易集团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索普(Thorpe)等[6]估计了东亚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影响因素,发现1970到1996年间该地区产业内贸易指数从0.24上升到0.5,其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国际生产分割中的参与度日益增加[7-8]。阿斯克拉拉(Athukorala)等[9]的研究发现亚洲国家对国际专业化分工的依赖度高于北美和欧洲。此外,科廷哈斯(Cortinhas)[10]、索恩(Sohn)等[11]发现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东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国内文献对中国和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研究主要有:刘育红等[12]利用2001-2011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境内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间贸易。胡小龙等[13]基于CMS视角对2001-2012年间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纤维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和中亚各国从对方进口的纺织纤维产品都逐渐增加,且结构效应在双边贸易中作用较小。
可以看出,国外文献对亚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全部亚洲和东亚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鲜有以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国内学者对中国和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研究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后逐渐活跃起来,但现有文献多是定性分析。本文基于中国和中亚五国1996-2013年数据,首先采用Grubel-Lloyd指数对中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面板Tobit回归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模型和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Grubel-Lloyd指数[14]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采用以下形式:
(1)
这里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C和MC分别代表商品C的出口和进口。IIT介于0和1之间,0代表完全产业间贸易,1代表完全产业内贸易。本文首先对各主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计算,最后利用贸易加权平均法计算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行业分类标准没有采用最新研究中常用的联合国第四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4),而是按照第三次修订版本(SITC REV.3),这是因为SITC(REV.4)标准下的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数据最早只统计到2007年,而SITC(REV.3)标准下的贸易数据则可以追溯到中亚五国独立之时。为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变化情况,本文采用SITC(REV.3)的1位数行业分类标准。主要的SITC行业分类列于表1中。
表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3)的行业分类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中国和中亚五国1996-2013年的贸易加权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列于表2中。从各国1996-2013年贸易加权IIT的平均值看,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均未超过0.2。这是因为中亚五国和中国的经济总规模差异很大,且中亚五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产品,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土库曼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又远高于其他四国,这是因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在中亚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13年哈国的人均GDP达到13178美元,排名第二位的土库曼斯坦只有7750美元,其他三国更是低于2000美元*数据来源:根据亚洲发展银行Key Indicators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而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也更为活跃。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较为接近,均略高于0.11,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则不足0.05。
从各国的时间序列来看,1996-2004年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2005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直接原因是2005年后中哈两国在第6类即“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大幅提高:1996-2004年这一行业的IIT指数平均值只有0.21,2005-2013年则提高到0.85。此外,2005年后中哈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有所减小、且哈萨克斯坦对外开放度有所扩大是贸易加权IIT增加的间接原因。2009年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达到最高值0.31,此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加权IIT在多数年份都未超过0.1(1996和2002年除外),近五年的IIT指数甚至低于0.02,表明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原因在于吉尔吉斯斯坦各行业IIT指数中最高的第3和5类行业其贸易额占比较低:1996-2013年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这两类行业的IIT指数平均值超过了0.23,但行业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在多数年份都低于2%,从而导致贸易加权IIT不高。此外,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较大、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处于同一阶段,是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的间接原因。塔吉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在样本期内波动较大,例如1998年中塔两国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只有0.001,1999年却达到了0.45。2009年以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一直处于低位,近三年更是低于0.01。直接原因是2009年后塔吉克斯坦第2类行业的IIT指数从之前最高的0.93下降到0.04以下;间接原因是塔吉克斯坦的对外开放度出现大幅下降:2009年之前该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超过90%,之后则不及70%,并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在考察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近三年在0.01附近波动,表明我国和土库曼斯坦之间主要从事单向的产业间贸易。主要原因是对贸易加权IIT指数贡献最大的第5类行业IIT指数在考察期呈下降趋势。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较小,但在1998-2001年期间得到大幅增加,随后七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2009年后产业内贸易水平则有所提高,其原因是第5和6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9年后有所提高,其中第5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近些年更是达到0.9以上。
表2 1996-2013年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加权平均IIT
表2中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根据SITC(REV.3)的十大行业IIT指数采用贸易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到的,各行业类别在表1已列明。SITC中0到4类行业包含初级产品产业,例如农、林、矿业。一般情况下,初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要小得多,尤其是像中亚五国这些以出口油气、进口工业产品为主要贸易特征的国家。在初级产品产业中,第0、1和4类行业的平均IIT指数远低于中国和中亚五国的总平均IIT指数0.104,第2和3类行业则略高于这一平均值。SITC中第5到8类行业是指工业产品产业。其中,第5和6类行业的平均IIT指数分别为0.35和0.25,这也是所有行业中IIT指数最高的两个产业。第7和8类行业的平均IIT指数则低于0.03。
由于我国和中亚各国的绝对贸易量相对较小、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部分行业甚至没有发生贸易行为或仅存在产业间贸易。受篇幅所限,本文只对数据较为完整、存在一定产业内贸易的第2、3、5、6、7、8等六大行业进行分析,中国同中亚五国在这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附表1~附表6,表3为这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数据。
表3 中亚各国1996-2013年六大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
从中亚五国在这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平均值来看,哈萨克斯坦在第5、6类行业同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均超过了0.5,第6类行业在近些年甚至超过了0.9,表明我国和哈国在该行业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吉尔吉斯斯坦在第3、5类行业同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塔吉克斯坦在第2、6类行业同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土库曼斯坦在第2、5类行业同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而乌兹别克斯坦则在第3、5、6类行业同中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第5类行业在近些年超过了0.9,这也是乌国产业内贸易总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国和中亚五国在第7和8类行业的IIT指数均低于0.05,说明我国和中亚各国在机械、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和中亚各国的产业内贸易分布在不同的行业,这可能是该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的。
(一)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模型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中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的潜在决定因素,我们估计如下面板模型:
IITit=α0+α1DGDPit+α2DCGDPit+α3FDIit+α4OPENit+α5DISTi+εit
(2)
IITit是第i国和中国在第t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方法见(1)式。
DGDPit表示第i国和中国在第t期GDP的相对差异,代表两国经济规模差异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赫尔普曼(Helpman)等[15]研究表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越小,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这是因为贸易双方市场规模相似时,差异产品的重叠需求会增加。DGDP的计算采用巴拉萨(Balassa)等[16]的方法:
其中GDPit和GDPChina,t分别表示第t期第i国和中国的GDP。
在赫尔普曼(Helpman)等[15]的模型中,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相似度,用两国人均GDP差异即 表示。人均GDP的差异可以衡量贸易伙伴之间差异产品需求变化的程度,贸易双方人均GDP越接近,产业内贸易越活跃。在本文中, 为中国和中亚各国人均GDP差异绝对值的自然对数。
控制变量中,FDI表示中亚各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份额。当外国公司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东道国的某种丰裕要素,如资源、劳动力,且此后的产出以投资来源国为出口对象时,FDI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OPEN表示中亚各国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作为该国对外开放度的衡量。一般情况下,贸易开放度越高,贸易壁垒就越低,相应地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就越高,因此该变量系数预期为正。
DISTi为地理变量,用中国和中亚各国首都间距离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地理变量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距离越短,运输和信息成本越低[17]。
按照(1)式的计算方法,IIT指数的值限定在0到1之间。这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会导致不一致估计,而面板Tobit估计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面板Tobit进行参数估计。
计算各国IIT指数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该数据库对中亚五国贸易数据的统计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但1996年以前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因此本文的研究从1996年开始,最新的数据允许我们扩展到2013年,综上所述,本文的样本期为1996-2013年。GDP、外国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亚洲发展银行的Key Indicators发展报告。中国和中亚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自于www.indo.com网站中的Distance Calculator功能。
(二)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下分析我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的潜在影响因素。分别以贸易加权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上述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采用面板Tobit方法对(2)式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上表中,第(1)列为贸易加权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第(2)-(7)列分别为第2、3、5、6、7、8等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即DGDP的系数预期为负,这是因为经济规模相似的国家更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贸易加权平均IIT和第5、6类行业IIT回归方程的DGDP系数与预期一致,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第2和8类行业IIT回归方程的DGDP系数为正,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规模上的差距有利于这两类行业发生产业内贸易。
人均GDP水平可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偏好和要素禀赋,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贸易双方较大的人均GDP差异会促进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间贸易,进而导致较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即DCGDP的系数预期为负。但在表4中,除了第7类行业,DCGDP的系数在各个回归方程中都不显著,且在多数回归方程中该变量的系数为正,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矛盾。这可能是因为与中国人均GDP差异最大的哈萨克斯坦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而差异最小的土库曼斯坦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从而致使该系数为正。
FDI流入在第2、5和8类行业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流入中亚五国的外资的最终目的是东道国国内市场,这种类型的FD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第6类行业表现出负向显著性影响,在第3、7类行业的影响不显著,表明FDI对中亚五国各行业的作用并不一致。
贸易开放度OPEN的系数在贸易加权IIT和第2、6类行业的方程中为正,并在第6类行业方程中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一致。但在其他回归方程中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可能抑制了这些行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距离变量DIST的系数在除第2类行业外的所有回归方程中都为负,与预期一致。在属于初级产品产业的第2、3类行业方程中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工业品产业中只有第7类行业显著,表明运输成本对初级产品产业的影响要高于工业品产业。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各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边产业内贸易也日趋活跃。本文利用1996-2013年数据分析了我国和中亚五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亚各国和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从高到低依次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又远高于其他四国。从各国的时间序列来看,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在前期较低,2005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加权IIT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塔吉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在样本期内波动较大,最高时超过0.45,最低时则低于0.01。而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加权IIT指数在2000年左右和近五年处于较高水平。分行业看,中亚各国和中国在初级产品产业的IIT指数低于总平均指数,而工业品产业IIT指数高于总平均指数。此外,我国和中亚各国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同行业间并未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本文分别以贸易加权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六大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采用面板Tobit方法对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相对差距DGDP在贸易加权平均IIT和第5、6类行业会抑制产业内贸易,在第2和8类行业则起促进作用。人均GDP差异即DCGDP对多数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无显著性影响。FDI流入对第2、5和8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在第6类行业则表现出负向显著性影响。贸易开放度OPEN在多数行业会抑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距离变量DIST的系数在多数回归方程中为负,与预期一致,并且其对初级产品产业的影响要高于制成品产业。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中国和中亚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在今后的经贸合作过程中应注意重点加快发展,通过与对方协商,提出相应的对接计划和政策。
(2)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和中亚各国在不同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不同,因此在支持各个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时,应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导致的负面作用。
(3)地理距离所形成的运输成本对于中国和中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应当通过道路联通、降低运输成本和贸易便利化来加以妥善解决,以降低双边及多边的贸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4)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内贸易,中国应对流入产生正向效应的中亚国家的产业加大OFCDI的投入,并加强对产生负向影响的产业进行针对性研究,以确定其原因所在。
(5)贸易开放度提高,意味着竞争程度的提高。由于大国的重视,因此中亚各国将会与多国展开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对此,中国企业要有竞争的意识和竞争的能力准备。
附表1 第2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附表2 第3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注:NA表示该行业未发生贸易。
附表3 第5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附表4 第6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附表5 第7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附表6 第8类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1] HU X,MA Y.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9(135):82-101.
[2] ZHANG Z,LI C.Country-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patter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6(18):1137-1149.
[3] SHEN G,GU 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US manufacturing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J].China & World Economy,2007(15):87-103.
[4] XING 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hina′s bila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 with Japan and the US [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18):685-700.
[5] LEE J,HAN S.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ariff rates of Korea and China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697-703.
[6] THORPE M,ZHANG Z.Study of the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J].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5(19):231-247.
[7] ANDO M.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17):257-281.
[8] WAKASUGI R.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7(6):26-39.
[9] ATHUKORALA P,YAMASHITA N.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17):233-256.
[10] CORTINHAS C.Intra-industry trade and business cycles in ASEAN [J].Applied Economics,2007(39):893-902.
[11] SOHN C,ZHANG Z.How intra-industry trade is related to income differenc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 [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5(4):143-156.
[12] 刘育红,王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43-48.
[13] 胡小龙,布娲鹣·阿布拉.中国与中亚五国纺织纤维贸易增长分析——基于CMS的视角[J].价格月刊,2014(1):58-63.
[14] GRUBEL H G,LLOYD P J.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M].1975,London:Macmillan.
[15] HELPMAN E,KRUGMAN P.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1985,Cambridge:MIT Press.
[16] BALASSA B,BAUWENS L.Changing trade patterns in manufactured goods:An econometric investigation [M].1988,Amsterdam:North Holland.
[17] BALASSA B,BAUWENS L.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 [J].Economic Journal,1987(97):923-939.
(责任编辑:司国安)
Research 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FENG Zongxian1,WANG Shi1,WANG Hua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We calculate trade-weighted and industry-classifi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ased on United Nations SITC (REV.3) codes and data from 1996 to 2013.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s small,and from high to low is Kazakhstan、Uzbekistan、Tajikistan、Kyrgyzstan and Turkmenistan,and Kazakhstan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s.By industries,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is higher for manufactured goods than for primary products.In addition,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panel Tobit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 in economic size、difference in per capita GDP、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opennes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will mak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Central Asian Five Countries; intra-industry trade; influencing factors
10.15896/j.xjtuskxb.201601002
2015-01-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70);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丝绸之路专题研究项目(第26号);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D19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KRM94)
冯宗宪(1954- ),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125.5
A
1008-245X(2016)01-0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