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卫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 宝鸡 721016)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与教学分析
董小卫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 宝鸡 721016)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被钢琴家们奉为“新约全书”,而这首“暴风雨”奏鸣曲则是他创作旺盛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作品本体结构出发,全面分析,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破解乐曲中所蕴含的演奏技术种类,希望能为学习者在学习这首作品时提供些微的参考。
贝多芬;演奏;教学分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他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并非像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那样从童年起就接受和开展专门的音乐学习,而是14岁以前都在接受普通学校的系统教育,19岁时获准进入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他攻读了康德的哲学和古希腊文学,同时接触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这些受教育的经历都对他后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17岁时母亲过早离开人世,也使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惨与磨难,为今后作品的创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号称“乐圣”,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架起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是屹立在世界音乐历史之巅的一座丰碑。他是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家,在他的钢琴音乐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创作个性鲜明、大胆,冲破了形式和贵族趣味的重重束缚,把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罗曼·罗兰曾说贝多芬的音乐可以“使一切苦难的人得到鼓舞,得到力量。”他的作品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用音乐创造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一切人类的情感表现都得到描述和体现,并用音乐深深打动人心,激励大众。《“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2年。该作品具有最富美妙诗趣灵感,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它那民间歌曲的纯真悲哀,具有强烈的特色以及深刻的戏剧性,充分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如下:
在原调上贝多芬的这首“暴风雨”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正是他的创作鼎盛时期。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的乐曲。这首奏鸣曲的特色也就在这一乐章中,它发展了深深的激动,精细描绘了感情斗争和刚毅激情的戏剧性冲突画面。在乐章的音乐进行中,贝多芬经过了严密的思考,掌握了特别丰富的色彩可塑性,采用了调性不稳、速度突变、不易分辨的音乐手法,赋予音乐以鲜明的幻想性格,使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贝多芬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音乐美感。呈示部主要主题是音乐的核心,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持有庄严琴音的悠然雄伟性,在短短的6小节中含有最缓板、快板、慢板,是极富有变化的乐思,是全乐章的基本思想和音乐核心,在这里凝聚了许多的期待与好奇。展开部是呈示部中潜藏和萌芽因素的继续和发展,以形象的对比性和材料的冲突性,成为全乐章的高潮部分。整个调性布局十分合理。再现部是展开部戏剧性发展的结果,向精妙的歌唱性发展,把主题歌唱化。结尾在声部逐渐消失时还冒出紧张和不安的空气,给人留下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发展中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奏技法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思考才能形成的。演奏一首乐曲本身就是对于乐曲的再创造,音乐情感的准确表达依赖于纯熟的技巧,音乐形式的架构也离不开技巧。可以说艺术创作离开了技巧便寸步难行,尤其是像钢琴演奏这样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只有掌握曲目的核心技术,才能有效巩固曲式结构,把握全曲的思想感情,更好的实现乐曲的演奏。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正是集多种技巧于一身的作品,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反思,笔者通过整理多年的教学经验,将该乐曲中的技术要点分析如下,为今后该乐曲的教学与演奏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使得教学或是弹奏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驾驭该乐曲。
(一)“落”“滚”奏法为主的二连音语气感
这首曲子当中采用了大量“落”“滚”方式弹奏的二连音,表现出强烈激动、不安的情绪。曲子第八小节最后一拍开始连续12小节的二连音“落”“滚”奏法要弹得清晰、连贯,手腕一定要主动的带动手指弹奏,二连音的第一个音实在的落下,通过手指的主动连接,重量自然转移到第二个音上,然后自然抬起,以此类推完成一连串的二连音。可以先分手慢速进行,将落键——转移——抬起进行扎实的体会,然后再将手腕动作适当缩小,将左手和弦适当加入,一串流畅连贯有表情的二连音就很漂亮的奏出了。音乐当中紧张不安的情绪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也能为乐曲的性格表达增色添彩。
(二)三连音的均匀以及快速跑动
这首乐曲中右手有三个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三连音,其中(21-41)小节和(99-120)小节的三连音形式基本一致,都是非常有规律的和弦分解式三连音,只是(99-120)小节加入音程,使得音响更加饱满,有气势。第三个部分出现的三连音则是由大和弦引出来的,并且在三拍的三连音之后加入一组六连音,使得音乐气势更加磅礴。练习时应注意把握三连音的基本弹奏原则——均匀、清晰、连贯,适当的强调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自然放松的带出后两个音。在做三连音第一个音的强调时,一定记住依靠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不可生硬的砸向,声音要自然松弛,饱满通畅。在每一段三连音音乐的连贯中一定要照顾到整个三连音群组旋律线的起伏,不能将三连音构成的旋律线弹奏的过于独立,干巴。
(三)旋律在低音时的积极处理
在我们的学习体系及弹奏习惯中,对于右手能力的训练相对全面,生活中我们右手的能力也被开发的淋漓尽致,右手的操作控制力强成了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钢琴弹奏中,当旋律在低音出现,需要弹得突出时就显得很不容易。右手对于音乐旋律的把握显得更有优势。在这首曲子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旋律在低音的音乐片段,比如(54-92)小节中,左手的低音旋律就显得相当重要,一定要弹得清晰、突出、准确,律动自然流畅。那么此段落就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分手独立练习,双手配合练习,否则低音声部可能因为声音过于弱小而拖整个乐段的后腿。建议习琴者首先在思想上特别重视此类乐段,能够独立深入练习,在双手配合过程中,善于倾听,从而更好地突出低音旋律线。平时还可以多搭配一些如:车尔尼的718左手的专门练习曲以及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锻炼手指独立控制声部的能力,提高左手弹奏低音旋律时的积极意识,使得左手也能像右手一样弹出优美的旋律线,从而让双手更均衡的发展。
兰兹曾称贝多芬这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为“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中最富有激情的乐曲之一。”乌辽贝舍夫也认为:“这个乐章正是场景和咏叹调,具有最高尚、最宏伟、最满腔热血的特点。”我们只有明确曲式结构,掌握核心演奏技法才能更好驾驭该乐曲,才能正在表现出该乐曲无与伦比的,连绵不断的乐思,使之产生良好戏剧性效果,赋予该乐曲最大的感染力。
[1] 魏娜.莱奥.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
[2]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9.
[3] 王艺鸣.试析现代钢琴作品的演奏手法[J].音乐时空,2015,18.
[4] 李雯雯.贝多芬作品《暴风雨》的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03.
董小卫(1980-),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