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赵拴平,贾玉堂,阮永明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31)
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徐 磊,赵拴平,贾玉堂*,阮永明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31)
[目的]为了研究精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育肥效果、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择30头平均体重为329.9 kg的西门塔尔育肥公牛,随机分为三个处理组,进行91天的饲养试验。组一、组二饲料精料中分别添加0.1%和0.2%的的复合酶制剂,组三为对照组。[结果]试验表明:组一、组二的日增重较组三分别提高了14.7%和36.5%,差异极显著(\%P\%<0.01);料重比分别降低17.5%和30.6%,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表明精料中添加0.2%的复合酶制剂的育肥效果最好。
复合酶制剂;肉牛;生产性能
酶制剂是生物催化剂,动物机体内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具有补充动物机体内源酶的不足,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优点。20世纪90年代初,酶制剂作为一种添加剂进入中国饲料市场。前十年,由于饲料用酶本身酶学性质、使用方法和添加剂量、饲料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的不明确性,酶制剂的使用效果不稳定。饲料厂和养殖厂对酶制剂的添加效果褒贬不一[1]。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制剂本身已取得了非常大的跨越,从菌株的筛选、基因工程菌的加工、液体发酵的调控等诸多方面使酶制剂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酶制剂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反刍动物[2]。尤其是一些耐高温、高酶活力、作用pH宽泛的菌株能够更好的满足饲料加工工艺和畜禽肠道环境[3]。本试验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酶制剂对肉牛生长性能影响,为复合酶制剂在肉牛日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4月19日至2014年7月25日,其中,4月19日选牛,驱虫健胃,再经过7天的预饲期,4月26日至7月25日为正式试验期91天。
地点:安徽省颍上牛哥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肉牛育肥场。
1.2 试验设计与动物的选择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健康无疾病,体重相近(平均329.9 kg)的30头架子牛(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成组一、组二和组三,每组10头牛,各组饲料配方相同,组一、组二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和0.2%的复合酶制剂,组三为对照组。复合酶制剂(购自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所含酶及含量见表1。
表1 复合酶制剂中所含酶及含量
1.3 供试牛的日粮组成
供试牛的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2。
1.4 供试牛的饲养管理
试验牛拴系饲养于同一幢牛舍中同一排,由专人饲喂和管理,喂料1.5h后自由饮水。
供试牛在试验前注射伊维菌素驱除体内、体外寄生虫,并且口服健胃散健胃。牛入舍前,舍内及器具均彻底消毒。预饲期让牛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在此期间精料的喂量由少至多,逐步完全改为正式期的试验日粮。每天定时饲喂2次,分别为早上5:30和下午4:00。
表2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增重性能的测定 试验开始及结束各称重一次,并记录每日各组的采食量,计算各组牛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肉比。
1.5.2 饲料采食量的测定 采用分组饲喂,每天两次各组给足料,待采食结束后,对剩余饲料称重,得出各组每次采食量,进而计算出每头牛的平均日采食量。
1.5.3 血液生化指标 每组选5头,在试验期第45天采血,于左侧颈静脉用真空管静脉穿刺采血,取血约10 mL,用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于5 mL的离心管中,-20℃冷藏。血清样品送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测定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血糖、胆固醇、钙、磷。
1.5.4 表观营养物质消化率 每组选5头,于正饲期第40天和81天两次采集试验日粮和粪样,每次连续3天采集试验日粮和粪样。粪样采用全收粪法,对收取的鲜粪混匀后称重并记录,每天采集新鲜粪样100 g,放入自封袋中在-20℃保存。饲料样品采集时,采集混合饲料100g,密闭在自封袋中在-20℃保存。测定饲料和粪样中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的含量以及总能(GE)。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养分的表观消化率: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应用方差分析,试验结果均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数据基本处理使用Excel与SAS 9.0进行。
2.1 饲料采食量
整个试验期内试验牛的采食量见表3。
表3 供试牛试验期的日均采食量
在试验中,添加酶制剂的两组采食量少于不添加的第三组,差异达到极显著,而添加不同剂量的酶制剂两组间采食量基本一致。
2.2 增重效果
供试牛增重效果见表4。三个试验组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经过饲养试验,试验一、二组平均日增重较第三组分别增加14.7%和36.5%,差异极显著(\%P\%<0.01);料重比分别降低17.5%和30.6%,增多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组二的总增重和日增重显著(\%P\%<0.01)高于组一,料重比也显著低于组一。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一定程度上提高育肥架子牛的日增重,降低其料重比。即复合酶制剂对育肥架子牛的生长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0.2%添加量优于0.1%添加量。
表4 供试牛的增重效果
2.3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精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提高了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料中添加了0.2%的复合酶制剂的第二组,其CP的表观消化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3.4%,EE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4.3%,NDF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6.8%,ADF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2.2%,GE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11.2%。且添加了0.1%的第一组,除钙、磷外的其他营养物质消化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5 添加复合酶制剂肉牛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试验中,三组血清中的总蛋白、尿素氮和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但添加酶制剂的二组血清中总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添加0.2%的第二组总胆固醇浓度比对照组高15.8%。这表明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的蛋白质代谢的指标总蛋白和尿素氮没有显著影响,对脂肪的代谢有影响,提高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
表6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纤维素酶能够分解结构复杂的纤维素,生成易消化的葡萄糖,便于动物吸收。木聚糖酶能够有效降解谷物饲料的细胞壁结构,释放出胞内养分,增加消化酶与养分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赵林果等应用复合酶制剂体外酶解小麦、玉米、麦麸和大麦等,在电镜下观察发现酶处理后样品的表面孔隙数量增多,孔径增大,胞间层断裂,细胞被破坏,酶解结束后测定酶解液中加酶组的还原糖是未加酶处理组的3~5倍[5]。Bedford报道,木聚糖酶通过将大分子非淀粉多糖降解成小分子物质,破坏了细胞壁结构,释放了细胞内容物,提高了日粮的营养价值[6]。这些可能就是在本研究中,饲料中添加合适剂量的复合酶制剂能够显著的提高提高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的原因。
3.2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育肥肉牛的增重效果的影响
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产生效应的作用包括在饲喂之前简单处理饲料可以促进释放还原糖,提高日粮的适口性。酶制剂的添加还可以提高瘤胃营养物质的消化,同时与瘤胃微生物协同作用,可以增加消化道酶活等功效[3]。Bayer等研究表明,酶添加到饲料中能致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使饲料更易降解。这可能是因为外源纤维素酶在被采食和消化的过程中,通过增强饲料在瘤胃中发酵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因此添加适当的外源酶可以改善瘤胃内环境,通过提供可供发酵能源、氮源和其它瘤胃微生物及宿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更多的微生物迅速扩展和密集到饲料颗粒和秸杆碎片上[7]。张英杰等研究表明在肉牛、羊和奶牛等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日增重[8]。同样,在本试验的结果中,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提高了育肥牛的日增重,能够降低料重比。
3.3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育肥肉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血清中总蛋白的浓度反映了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合成和分解的大致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日粮中蛋白质的营养水平及动物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和机体自身的免疫状态。当动物机体蛋白质代谢旺盛,血液中的总蛋白升高,反之蛋白不足,蛋白质代谢减弱,总蛋白沉降速度降低[9,10]。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饲料,尿素氮则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由肝脏合成,肾脏排出,是机体对蛋白质代谢机能的反映[11]。Seott等指出,尿素氮可较准确的反映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12]。动物血糖含量变化是机体对糖的吸收、运转和代谢的动态平衡的反映。反当动物体内的葡萄糖来源于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和消化道吸收的外源性葡萄糖,进行糖异生作用形成糖元,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试验各组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差异不显著,且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添加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无影响。各组尿素氮和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酶制剂对肉牛体内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的影响不显著。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浓度能够反映出脂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情况,有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与鸭的皮脂率有相关性[12],在本研究中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肉牛血清中的总胆固醇,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复合酶制剂促进了肉牛瘤胃中的厌氧发酵而产生了更多的挥发性脂肪酸,经吸收后进入机体组织合成脂肪,进而能够促进脂肪的沉积。
在肉牛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或极显著的提高了CP、EE,NDF、ADF和GE的表观消化率,可以显著提高其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肉牛育肥中的经济效益。
[1] 冯定远,沈水宝. 饲料酶制剂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加酶日粮ENIV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 饲料工业,2005,26(18):1-7.
[2] 王润霞. 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360(12):43.
[3] 刁其玉. 酶制剂在反刍动物日粮中应用研究进展[J]. 饲料与畜牧,2010,168(03):15-17.
[4] 武香玉,徐海燕,辛国芹等. 纤维素酶及其研究进展[J]. 饲料博览,2013,258(10):27-29.
[5] 赵林果,王传槐,郭东什,等. 复合酶制剂降解植物饲料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1,24(1):2-5.
[6] Bedford,M.R.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changes between the ingested food and the digestive system in poultry[J].Appl. poult. Res. 1996,(5):85-92.
[7] Bayer EA, Shimon LJ, Shoham Y et al. Cellulosomes-structure and ultrastructure[J].Struct Biol,1998,124(2-3): 221-234.
[8] 张英杰,杨俊奎,陈金利,等. 西门塔尔牛饲料中添加饲用复合酶的效果试验[J]. 吉林畜牧兽医. 2003,(03):18-19.
[9] 高士争,葛长荣,田允波,等. 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肥育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2):164-169.
[10] 罗洪明,陈代文. 不同蛋白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 饲料研究,2008,28(8):3-8.
[11] Malmolf K. Amino acid in farm animal nutrition metabolism,partition and consequences ofimbalanc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8,18(04):191-193.
[12] SCOTT E A. Pharyngeal abscess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 in a dairy cow [J]. J Am Vet Med Assoc,1982,180(8):942-944.
[13] 齐顺章,张曼夫,王悦先,等. 动物生物化学(2版)[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55-358.
[14] 张军,龚道清,沈立权,等.肉鸭血浆脂类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24(4):23-27.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und Enzyme Preparations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Beef Cattle
XU Lei1, ZHAO Shuan-ping1, RUAN Yong-ming1, JIA Yu-tang1*
(Instituteof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Research,Anhu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Hefei,Anhui, 230031)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ding compound enzyme preparations on beef cattle fattening, nutrient apparent digestibility and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Method】 30 cattle with the average weight of 329.9 kg were selected in this experiment,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a 91 days feeding test was constructed. 0.1% and 0.2% compound enzyme preparations were added respectively in group 1 and group 2, group 3 as control group.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aily gain of group 1 and group 2 were increased by 14.7% and 36.5% than group 3,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The material weight ratio was decreased by 17.5% and 30.6% respectively,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Conclusion】Adding 0.2% compound enzyme preparation is the best to fatten beef cattle.
compound enzyme preparations; beef cattl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2015-11-11修改日期:2015-11-30
现代农业(肉牛/ 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38)、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青年基金
徐磊(1986-),男,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贾玉堂(1962-),男,副研究员,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牛业研究室主任、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
S823.2
A
1001-9111(2016)01-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