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风
陈宇老师说自己的课是“天马行空”,乍听起来似乎比较务虚。但我觉得,将其比喻为“指月之手”更为恰当。
学生不认识什么是月亮,就问老师,老师什么也不讲解,将手指向了空中的月亮。学生抬头看到了圆月,那么真实。月亮时盈时亏,都在学生的眼睛里。这时,学生理解的月亮远比老师在课堂里花上几十分钟描述的月亮要更接近真实。这个老师很厉害,他教给学生方法。
陈老师的课看起来天马行空,实则为我们开启了探究技工院校该培养怎样的人、技工教育该怎样发展的一条途径、一种方法。
技工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技工教育新形势,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技工教育往何处去?怎样凸显自己的特色?怎样处理技工教育与普教的关系……这一切,无不困扰着每位校长。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丘吉尔的这句名言被陈老师拿来,用作认识当今大变革时代的法器。我觉得,这句话同样为我们清醒认识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方法——回到起点看技校。
远的来说,技工教育起始于晚清;近的来说,技工教育兴起于建国。让我们看近的吧。
建国初期,为了满足新中国建设,在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时候,国有企业通过培训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培养与其专业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至1953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以中专(三到四年学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干部)和技校(三年学制,培养中等技术操作工人)等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的职教体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专和技校发展迅猛。学生一旦毕业,便根据计划安排被直接分配到相应的工厂。工人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由国家保证。同时,为了适应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方案来鼓励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即学校的学生进入工厂实践,工厂工人进入学校学习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这种劳动+教育制度通过“工学结合”被固定下来,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技工教育至1996年,又进入一段新的发展期,并在1996年达到高峰。
由此可见,技工院校原本就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技工教育从一开始,就承担了一方面为企业、为用人单位培养技能人才,一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已经建立了本质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这是技工教育的基因。
当前,技工教育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国家领导人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崇尚技能,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已经开始形成,“工匠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尚。作为“工匠精神”理所应当的践行者的技工教育该往哪里去?答案只有一个——行在路上,不忘初心。
“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是新常态下对回归到本质的技工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向学生灌输海量的学术性知识不是技工教育的初衷,追求升学更不是技工教育的目标。
不同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承担不同的使命。面对变革成为常态的时代,面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当今,技工教育人必须时刻警醒:
我们的教育是否始终坚持了促进就业这个大方向;
我们的教育是否始终坚持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宗旨;
我们的教育是否始终坚持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基本道路;
我们的教育是否始终坚持了符合政府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是否始终坚持了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