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匹祥子的骆驼,引吾辈走向沙漠绿洲

2016-12-22 02:16王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祥子买车骆驼

王芹

名著,因其厚重的人文思想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让它成为经典,然而,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当代初中生在它面前却望而生畏。让学生了解经典,爱读名著,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名著导读课应运而生。名著导读课导什么?怎么导?在名著导读课的探究路上,在多少初中语文教师仿佛置身于沙海,觉得前途朦胧而渺茫之际,远方传来了激动人心的驼铃声——只见孙老师牵着他的“骆驼”(《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从从容容地走来,带着大家穿越广漠无垠的沙漠,走向一片辽阔的绿洲!

一、导入:心随“课本”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怎样给《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课定调?依从知人论世的原则,从作家简介入手,学生没有第一手的资料,难免产生距离感;从作品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讲起,一部中篇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但凡研究过名著导读课的教师往往都会纠结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且看孙老师是如何导入的:

孙老师:“简单点说,你认为读一部小说就是在听一个作家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讲故事。”

“对啊,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读来让人有辛酸之感。”说完,大屏幕出示“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的字幕。

“同学们能猜一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干什么的吗?”

“人力车夫。”

“真聪明!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力车夫呢?”

“旧北京!”

“旧北京时的人力车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看到的什么人?”

“司机。的士司机!”学生争相回答。

李白在《赠何七判官昌浩》有诗云“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在寻找名著导读课的突破口时,孙老师没有任何花哨的铺垫,心随“课本”去,吹散万里云。孙老师以语文课本中《骆驼祥子》名著导读的标题为抓手,带着学生迅速拨开迷雾,马上走进作品,整体感知全书内容,亲近小说中的人物,了解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学生完全没有那种要读“大部头”的畏难之感,一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的士司机”让时代的距离感也消失殆尽。如果没有对初中语文课本的万分熟悉,没有对初中生学习现状、学习心理的深刻洞察,是很难有如此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创造性设计的。

二、主线:大漠孤烟直

一节仅四十分钟的课堂,当老师的该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把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介绍给学生?就像行走在沙漠中的人总是担心找不到扶摇而上的狼烟一般,语文教师在名著导读课上总是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线索。而孙老师的这堂课都被教学“线索”贯穿着,内容紧凑,活动充分,表现出立体教学的明显特点。

就祥子而言,车是他的命。有车时,他是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的;没了车,他便丧了命般,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小说的线索是“祥子三次买车,三次丢车”,孙老师这堂课的主线也是“祥子与车的故事”。孙老师尊重作品,潜心揣摩,删繁就简,没有停留在理清蛛网式的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挖掘上,而是将“祥子与车的故事”提炼出来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继而探讨人物命运,思考作品主题,一方面带动整部小说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牵动课堂导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李渔说:“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即便是在故事情节的教学处理上,我也不得不佩服孙老师的勇气和独特视角。很多参考书,包括语文课本上在介绍小说的情节时只是简单提出了祥子买车时的“三起三落”,即三次买车和三次丢车,而孙老师不唯权威,不唯课本,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买车”前得加入“挣车”这一情节。“挣车”?听起来新鲜,但细思又顺理成章,且觉得它特别重要,因为于小说而言,没有祥子的“挣命”式的拉车,他根本无法买到车;于课堂教学而言,不重点引导学生读“挣车”部分,学生也就无法认识到起初祥子如骆驼一般的健壮、坚忍。孙老师有了对小说深度剖析的基础,围绕祥子“挣车——买车——丢车”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抽丝剥茧,使小说情节的分析更加完整合理,使课堂有了很强的张力。

三、朗读:不破楼兰终不还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老舍说:“《祥子》可以朗读,它的语言是活的。”孙老师十分善长朗读,又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大师,他也一直提倡语文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因此,在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孙老师更是运用各种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和韵味,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

(一)配音式朗读激趣。在学习祥子“挣车”时,孙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视频,然后让三组学生模仿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对这一片断中祥子和虎妞的对话作了配音式朗读的处理。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对接了文学作品与电影视频,又准确地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配音式朗读的过程中走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欲望被激发,心扉被拨动,祥子“挣车”时的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中被感知体会。整个训练的角度新颖,形式活泼,重点突出,时间减省。

(二)表演式朗读入境。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了!祥子将自己的生日干脆定为自己真正拥有洋车的这一天,这其中的无法抑制的辛酸、兴奋、激动该怎样让学生领悟到呢?在学习祥子“买车”时,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等细节进行深化,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表演祥子当时“喜欲狂”的样子。同样,在感受坐车人不顾祥子的死活,“跺着脚”呵斥祥子,要他快走这一片断时,孙老师让朗读的学生把自己当成坐车人,表演“大声呵斥”“跺一脚”。在阅读、写作的体验上,学生在平时积累更多的是一种停留在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孙老师的这一设计从文本中来,又跳出文本,将学生引向直接体验生活,直接感受生活中的人与事的路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示范性朗读指津。祥子的车丢了,祥子再没有生活的出路了!祥子丢车连呼两声的“凭什么?凭什么?”难“逃”孙老师法眼。学生齐读、个别读都没有读出祥子的悲怆时,孙老师及时示范,指导朗读。孙老师先用一种低沉地、悲痛地哭腔颤抖地朗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深沉,如泣如诉,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范读中看到祥子的垂头丧气,近而体会到他此时的麻木、潦倒;第二遍,孙老师完全放开了读,只见他化身为祥子,向着苍天,向着那个“吃人的社会”大声呐喊“凭什么?凭什么?”声嘶力竭地呐喊后,无力地“倒”在一旁。孙老师的示范,给予学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前听孙老师讲古文,讲诗词,讲寓言,每次都觉震撼如雷霆,酣畅淋漓,余味无穷。这次孙老师作《骆驼祥子》的导读课,其眼光之独到,剪裁之精致,设计之巧妙让人不禁击掌称快,为之叹服!一节四十分钟的课,观课教师的掌声、笑声二十余次,结束后,老师们仍沉浸在课堂氛围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祥子买车骆驼
买车前VS买车后
骆驼“祥子”在唐朝的一天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