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对外开放的上海理工大学田径场,而今开始收费了。这让周边市民颇多不满。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让市民办的充值卡,每张110元,进场10分钟以上按每小时15元收费,市民觉得在承受能力上玩不起,也觉得大学这种做法是“玩不起”。
仔细对照上海理工大的这份告示,免费的午餐还是有的,不过是限定在“每周一至周五8点到9点,冬季17点后,夏季18点后”,其余时间不对外开放。“周日及寒暑假白天”,学校田径场可以开放,但须收费。
一边是闲置的体育场馆与设施,一边是生活和运动空间更趋逼仄的市民对于这些运动资源的“眼馋”;一边是实实在在的管理成本和可能带来的责任风险,一边是市民渴望一份健康福利。这些矛盾,不止上海,全国许多城市几乎都在面对。
尽管在政府部门牵头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拿出一定时段、场地提供给社会,但是一纸指导性文件,基本还停留在“义务”提供阶段。这应该是学校等一些机构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毕竟出场地也就罢了,还得搭上人力,还有设施的损耗,更需要管理人员节假日加班,一个尴尬的局面由此而生——表面看,更多的大门在打开,但市民依旧觉得不解渴。
2014年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从长远来看,包括学校在内的体育场馆与设施,科学合理地向社会开放,应是缓解城市居民日常健身困难的各种途径中,最省钱、省事、省心的一条出路。既然是“国家战略”,如果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由政府部门补贴给学校,再让市民以福利的心态去享受,到那时,学校和市民还会感到为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