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vs联想:“等得及”VS“不能等”

2016-12-22 13:56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杨元庆联想集团华为

庄文静

热门事件:

华为和联想作为民族品牌的两面旗帜,一直在被人们拿来比较。2016年,更是被推到了风口上。

在两家公布了2015年的财报业绩后,人们发现:华为实现了398亿人民币的净利润,而联想集团却亏损了8.32亿元。立即,褒扬华为、唱衰联想的声音被不断散播。

华为都做了些什么?而联想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华为成功密码:坚决只做一件事

华为首席专家吴春波教授曾说:“华为的成功,缘于均衡的发展模式。”他总结了华为的发展缘于华为的主张和坚持的东西。

事实上,华为的成功找不到太多的秘密,以及所谓的成功关键。它就是如任正非所说“用乌龟精神,追上龙飞船”。“华为成长的轨迹,是在28年中都没有转型,就是一只‘小土鳖,长在村里,然后慢慢往外爬,爬到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中心城市,然后再爬到全世界。”吴春波这样形容华为。

从1987年成立,华为就是一步步“爬”的艰难过程,自己约束自己,在自己认定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它的厚积薄发在2000年前后有一个爆发式增长,由一个一文不名的中国公司成为世界通讯制造业的老大,凭借什么?

第一,紧贴大地接地气。华为从来没有为梦想找到一个风口,而是坚定挨着自己的地面,坚持走下去。第二,它高昂着头。认定自己的目标,在选定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做大。华为最值得传统企业学习的,就是坚守和执着。

然而,很多企业大多“等不及”,即使任何事情坚持一万个小时肯定成功的“定理”传颂于网络,但“一万小时太久,只争朝夕”才是人们的实际行动。我们的组织浮躁,老板浮躁,员工也浮躁,虽然我们总在奔跑,但老是拐弯,最后可能又回到了原点。

贸工技的联想和技工贸的华为

华为在技术上的投入,一直都可以说是不计成本。近十年来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达2400多亿元。1996年,华为就给自己定下了纪律,按照销售额的10%提取研发费用。拿这么多钱干什么不好?做金融、做房地产,收益绝对又高又快。华为的“可怕”就在于,总能自我约束、管住自己。华为可以说是一直用工匠精神做研发、做产品、做市场,从不急功近利。“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坚守这些东西,不抛弃这些东西就是最简单的成功。可以说,华为倒不倒下完全取决于自己。”吴春波这样分析。

再看联想,自1995年撤销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岗位,作为新增长点的程控交换机等项目纷纷中止,大批技术骨干离开联想,从此联想集团从“技工贸”逐渐转向了“贸工技”。而近年来,联想在研发投入(包括联想研究院)不少,也开发出了高性能计算机,其CEO杨元庆提高联想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心很明显。但“贸工技”耽误了联想七年。

吴春波认为,华为可以摒弃浮躁、等得及,和华为坚决不上市的战略也不无关系。因为华为将利益看得不重,只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而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可赚几十亿、几百亿,难免逼迫企业变得浮躁。

不可比的可比性

当同是民族品牌,却总被人拿来对比,是十分痛苦的。对于体制完全不同,一家可以“等得及”的非上市公司,与一家被资本推着跑的上市公司而言,就如同在操场上和跑步机上跑步的选手,在不同的跑道上,也无法客观和准确地对其进行类比。

没错,当前华为手机在销量上一骑绝尘,将国内的小米、联想等对手甩在身后,可以和苹果、三星一较高下。但事实上,华为营收的67%依然来自于通信设备相关业务,其利润率依然可观。至于联想集团,72%的营收来自于PC设备,早已沦落为搬砖头。换言之,二者的支柱性业务并非在一个领域,行业利润就不同,所以比较华为和联想之间的利润水平,多少有些勉强。

而对于联想的亏损,一方面是全球PC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则是收购摩托罗拉的“后遗症”。就联想目前的手机业务来说,确实可以称得上“失败”,但其PC业务至少还保持着世界前列的水平。此外,按照联想CEO杨元庆的说法,在华为和联想都在争夺的中国X86服务器市场上,华为第四,联想第一,这倒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华为和联想的策略明显不同。华为在技术上强调自主研发,联想则侧重收购策略。当然,华为在技术上敢于付出和坚持的研发态度、不求短期回报,这也取决于华为的不上市策略,可以不用在乎短期的财报业绩。

联想则与之相反,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为了短期内可以迅速拿到一定的专利技术或者占领市场,收购成为了比较快捷有效的手段。在这一点上,BAT之类的互联网公司都惯用收购来解决问题。但联想失误在收购项目的战略眼光和消化问题,这的确是事实。同时,联想将手机由低端走向高端、由PC转向互联网和设备的战略,却又错失了智能机的首轮潮流,同时过度依赖运营商渠道,难免与消费者脱节等问题,这些失误也确实令人叹息。

近期,联想CEO杨元庆表示:尽管联想亏损严重,但是不会动摇转型的决心,日后将会加快在“互联网”、“设备+云”领域的脚步。但每一个转型和创新,都会伴随着阵痛,联想也不例外。如果联想可以在这条路上学学华为的“傻”劲儿,未来也许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杨元庆联想集团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联想集团内部控制效果
杨元庆兼百度董事
从一个业务员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