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下)

2016-12-22 01:15奚亚英
江苏教育 2016年50期
关键词:儿童评价课程

奚亚英

“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下)

奚亚英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资源整合进行课程实施,关注生命发展进行课程评价。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七号课程;教育哲学;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计:一份基于儿童立场的结构梳理

课程内容是课程运行的内动力,是课程实施的主方向。“七号课程”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为前提,给予儿童更多自主学习、自觉参与、自然创造的空间。我们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学习状态与成长姿态,通过创设更多“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突破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儿童享受成长的美妙旅程。

(一)绘制课程图谱

一个课程概念:为了进一步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完整性、科学性原则,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统整,确立一个课程概念,即:学校课程。

三条设计路径: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学习兴趣、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依托“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形成“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条设计路径,确立课程实施方向。

七大课程领域:由于儿童学习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全面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具体形成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对应的“七大课程领域”,即:人格与品德(赤)、艺术与熏陶(橙)、科学与研究(黄)、体育与健身(绿)、学科与拓展(青)、社会与实践(蓝)、成长与创造(紫)。

围绕“一个课程概念”“三条设计路径”和“七大课程领域”,我们又重新制定课程纲要,重新建立年段标准,重新设置学科指南,试图挖掘适合每一个儿童潜能发挥的个性课程。

1.课程纲要。

课程就是用“课”的方式规范、科学引导儿童学的“进程”。我们以“清英教育新常态”的特征探讨为契机,以“清英3.0版本核心素养”的课改探索为依据,以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和中外国际理解办学为抓手,梳理出以“和善”文化为核心主导、“儿童”素养为价值追求的课程脉络,形成“总体目标(小学)—学段目标(低、中、高)—阶段目标 (年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从而明确“为什么教”。确立儿童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三环路径,开发“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所对应的 “七大课程领域”,从而明晰“教什么”。归纳出“引学+导学(独学、对学、组学、群学)+拓学”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和“探索、实践、创造”的个性化实施范式,从而明了“怎么教”。设立“大数据”“通行证”“递进式”和“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明白“教的怎么样”和“学的效果如何”。

2.年段标准。

基于“七号课程”的全面推进,以课程纲领为统筹,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其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规律,制订出“清英外国语学校儿童成长素养测试标准”,根据“我和自身、我和社会、我和自然”三个维度,依循“聆听与表达、积累与运用、观察与质疑、设计与体验、合作与探究、想象和创造”等不同经度制定各年段儿童习惯思维、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运用创造的标准体系。同时围绕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差异,我们着重强调对于“标准”的基础性指标落实,做到“人人有标准,个个是标准,项项达标准”。与此同时,在“标准”的基础上,主张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通过跟踪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特专、敏感方向”,为每一个儿童制定“超标”计划和指导方案,形成具有清英独特风格的儿童成长档案,促使每一个儿童“标准”下的“超标”体验。

3.学科指南。

课程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回归于学科的有序性教学。根据学科特征和年段特点,我们分门别类,制定每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学期的学科指南。如:我们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语文学科,在“遵循整体原则、多种版本融合、单元主题统整”的背景下形成语文学科指南。我们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数学学科,以“促进经验正迁移,尝试学科内统整”的理念建构形成数学学科指南。我们从实践运用的角度重建英语学科,通过“两种版本相融合,话题建构成体系”的教材整合,开发形成主题式系列教学,如“family系列”“club系列”“holiday系列”“travel系列”等。通过确立学科指南,从而使各学科在各学年、各学期、各阶段、各单元具有详细的教学实施参考,对学科教学的准备与设计、组织与实施、测试与评价、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等有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和依据,为儿童的“学有所得、学有所识、学有所用、学有所创”提供保障。

(二)建立课程群落

在实践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这一学校课程观不断地明晰,我们向着“自己”出发,不断地发现自己、建构自己、颠覆自己、融合自己,这个“自己”从学校课程建设群体,逐步走向以生命发展为主线的教师、学生个体,让课程真正意义地打破“教与学”“师和生”“你和我”的现实格局,以“自然发生”的姿态赋予课程独特而精彩的意义。根据现有实施对象与范围的不同,我们将学校课程分为三大类: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角落课程。

1.普适性课程。

普适性课程,即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一生必须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培养儿童地球村公民的基本素养的课程。主要由“基础学科课程”“学科联合课程”“节庆典礼课程”三大部分组成,通过课程内容的联合、课程时间的联合、中外教师的联合,实现学科教学的统整,从而形成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相对应的“七大课程领域”。

——围绕“人格与品德”目标,打造“赤色”主旋律课程体系。

以“和善”作为精神主导,依托“节、坛、会”三大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民族情怀、本土意识、公民道德和主人翁意识。

(1)以“节”为载体:充分利用“中国文化节”和“外国文化节”,在系列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提升每一位儿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及对于世界文化的融合理解。同时,挖掘清明、端午、中秋、感恩节、圣诞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与国际理解相结合、与选树典型相结合,寓主题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民族情怀,树立学生本土意识。

(2)以“坛”为载体:搭建“全球论坛”“清英讲坛”和“社区访坛”,分别邀请国际友人、儿童专家、和善家长、杰出校友来校讲学或做专场报告,从不同的层次和视角,剖析全球热点、讲述社会公德、诠释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以“会”为载体:通过举办“成长报告会”“英才访谈会”“专题研讨会”和“舆论导向会”,集中展示儿童地球村优秀村民的成长历程,分享“英才计划”培养对象的成功案例,研究学校各项制度规章和实施策略的成套脉络,探讨学校发展中各阶段的成功因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

——围绕“艺术与熏陶”目标,打造“橙色”审美课程体系。

以“和美”作为艺术追求,通过“一个理念”“两大结合”“三大赛事”提升学生审美意趣,在艺术的熏陶中,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

(1)围绕“一个”理念: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凝聚学生人文精神。

(2)注重“两大”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开设《艺术与审美》必修课和《泥塑彩陶》《剪纸刻画》《李渤素墨》等多门选修课程,充实第一课堂;通过邀请艺术团、民间艺人来校演出、授课,使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艺术类年度群展、部落汇展、社区普展、个人艺站,开拓第三课堂。

(3)依托“三大”赛事:播音主持人大赛、清英好声音大赛和童话城戏剧大赛,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赛事中,不断地涌现出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我们也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的平台,如电视台节目录制、各级各类文艺汇演等等,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也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科学与研究”目标,打造“黄色”探究课程体系。

以“一班一植”“一部一动”“一校一园”为抓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动手实践、跟踪研究、记录总结”,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

(1)“一班一植”:每学年,每班在校园内承包一块土地,进行自由种植,从种子购买到下地播种,从翻土施肥到日常管理,由学生自行参与,同时对植物的生长以探头追踪、皮尺丈量、图纸绘测等多种方式进行跟踪,形成研究报告。

(2)“一部一动”:每学期,每个部落分别承担一个区域动物的管理,学校现有孔雀园、白兔窝、彩鱼池、飞鸟林、金龟岛、桑蚕坊和蚯蚓区七大动物栖息地,通过设置前性课程(了解即将饲养的动物的各种习性)、实践性课程(参与动物日常生活的料理)和总结性课程(回顾总结一学期动物的变化),培养学生探微能力。

(3)“一校一园”:依托学校中草药园(中草药课程研究实践基地),联合“阿福童”体验课程,开展争当“小小李时珍”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植药草、识药名、明药性、录名片”。同时,跟随“阿福童医院”退休老中医,根据日常身体状况,开展“开药方、煮中药、解药理”等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围绕“体育与健身”目标,打造“绿色”健康课程体系。

以“阳光健康”为义理,通过“里应外合、亦动亦静、瞻前顾后”三步套路,致力于儿童成长的身心合一,追求体魄强健的身体状态。

(1)“里应外合”:“里”指“室内课”,“应”指“理论运用”。室内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应用类体育常识和健身方法以及相关户外活动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教授;“外”指“户外课”,“合”指各种活动整合。户外课除了常规的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缓冲,还对每节课进行主题性活动整合,通过“里应外合”,对室内与室外活动进行相互促进,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双重体验。

(2)亦“动”亦“静”:养生学讲究动静结合,依托这一认识,我们主张体育运动张弛有度,亦静亦动。如阳光大课间:慢跑进场为“动”,肃立调息为“静”,京腔武术操(节奏缓和)为“静”,社区自由活动为“动”……无论是音乐的音律节奏,还是学生的运动频率都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真正实现“健康”目标。

(3)瞻“前”顾“后”:所谓“前”指上午,“后”指傍晚。阳光大课间属于上午的运动,从中医视角考察,恰时阳气升腾,最适合通过运动补充能量,保证一天的精神活力。而往往我们忽视了傍晚时分这个时间节点,由于学校属于寄宿性质,所以我们充分挖掘晚饭前半小时的空白时间,鼓励学生操场散步游戏,在夕阳中修复一天的疲劳。

——围绕“学科与拓展”目标,打造“青色”基础课程体系。

以实施“333”工程为依托,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夯实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之外,不断拓宽学习面,提升个人知识素养。所谓“333”是指:

(1)营造“三层”学习平台:我们着力提升社区(班级)育人功能,将空间区域进行有效划分,主体分为三层平台:基础知识工作坊 (学习+交流+展示),能力拓展训练营(阅读+网络+探秘),成果转换演示厅(养殖+实验+荣誉)。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空间,真正让教室成为萌生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启迪学习智慧、鼓励学习参与、促进学习转换的学习发生地。

(2)实施“三级”训练计划:以“学科综合素养训练”为依托,形成“我可以”“需尝试”“有难度”三级系数配套训练体系。“我可以”是基于学情和教法之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训练巩固;“需尝试”则是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上,对于知识链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依此类推、举一反三;“有难度”则是侧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探索,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策略。

(3)形成“三段”管理模式:在新学导向阶段,坚持习惯的养成,确立整个学期的规章制度及学习目标定位,从“开端”上引起重视;在过程跟踪阶段,坚持细节管理,形成系统配套的管理评价机制,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设立专项记录;在期末总结阶段,除了学业素养综合考察之外,设立“挑战杯”和“英雄帖”,鼓励支持每一个学生“向自己挑战”“向学友挑战”“向学长挑战”“向老师挑战”,充分展示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围绕“社会与实践”目标,打造“蓝色”公民课程体系。

以“独立式、联合式和嵌入式”三种模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唤醒学生“自主、公心、悦纳、正义、责任、合作、友爱、奉献、互进”等公民风尚,从小具备公共心、责任心、同理心。

(1)“独立式”是指:依托“阿福童课程”,形成以“小镇”为原型的社会体验中心,通过设立邮局、超市、医院、农场、银行、机场等虚拟场合,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享受成长乐趣,学会分享合作。

(2)“联合式”是指:依托武进国家高新区区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联合周边企业、机构、部门,辐射园区内的社会体验模式。通过考察学习、参观体验、交流互动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3)“嵌入式”是指:由教育部门主导,通过资源引进,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开展“公民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团辅活动,宣传社会服务、志愿公益、道德素养等热议话题,激发学生励志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围绕“成长与创造”目标,打造“紫色”梦想课程体系。

以“英才计划”的实施为课程航标,选取学生六年在校生活的三个重要时期,开展三大儿童成长仪式——“书包节、换牙节、单车节”,旨在培养学生励志向上,拥抱梦想,和善人生,创造未来。

(1)书包节开启小学旅程:书包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智慧的背囊,更承载着师长的期待、成长的梦想与童年的幸福。背上书包,装上满满的祝福,开启学习的旅程,插上梦想的翅膀。在每一个书包里,放上“一个惊喜、一项期待、一份祝福”,让每一个儿童带着甜蜜、乘着目标、盈着信心跨出小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

(2)换牙节寓意成长旅程:换牙是乳牙脱落,恒牙长出的过程。通过借助成长过程中的这一典型事件,通过画一画换牙节的标识、写一写换牙的经历、编一编牙齿的童话、听一听护牙的讲座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珍视自身的健康。

(3)单车节寄语未来旅程:毕业课程以“单车节”的开启寓意全体毕业班的学生将开启新的学习征程。“单车节”顾名思义三层含义:一是意味着每一个毕业班的学生都已到国家法定骑单车年龄;二是毕业意味着将站上新的人生起点向新的学习环境进军;三是饱含了所有师长的祝福期待,希望每一个学生勇敢自信地踏入新的旅程。我们期待他们从这里远航,向幸福出发,向着成功前进。

节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1沪剧主讲:申晓松对象:一-六年级走进金坛主讲:学生冯一珂家长汪惠琴2语言大师赵元任主讲:靳玉洁对象:四-六年级翻转游戏主讲:余凤翔对象:一二年级4创意花卉主讲:任韧对象:三-五年级水球主讲:张望对象:一-六年级

2.专设性课程。

专设性课程分两大类别,其一是专题性学习课程:形式有每周选修课程和每日选修课程。每周选修课程为全员必选课程,周五下午两节课时间作为全校走班选修课程时段。每日选修课程包含专设课程与社团课程。其中专设课程以专题性学习开展。学生来源为各班学生。具体程序为:学生根据每日专设课程安排,自我选择心仪课程,然后自学班级普适课程该课时的学科内容,并自主邀请学科教师考核,合格后申请参加专设课程学习。

其二为岗位性体验课程:儿童地球村设有管理中心、服务中心、传媒中心、学习中心、社区中心。通过“阿福童银行”、邮局、超市、机场、农场、医院等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感受全课程、全体验与全教育。通过建构系列化的课程,模拟社会化的管理,指导职业化的选择,推动个性化的成长,促进创造性的提升,实现特色化的发展。

3.角落课程。

角落,是每一个儿童最期待的地方。在学校的边边角角,每一个儿童总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就在这些角落中,必然会发生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所以“角落课程”的概念孕育而生。它是对普适性课程和专设性课程的补充,它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成尚荣先生认为:课程,是从儿童的经历和体验中“长”出来的。我们鼓励每一个儿童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开发自己的生长点、形成自己的发展点。所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儿童学习创造、秘密研究的基地,在这里他们创造快乐,创造自信,创造合作,创造生长。毛毛虫角落、小蚯蚓角落、蜗牛角落、枫树角落、蚂蚁角落……一系列常见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儿童课程探索的样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个学生有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最喜欢的活动”,在我们看来,这些一定和某一个“角落”有关,这也真正体现了我们对于课程开发者、课程实践者、课程领导者的定位,那就是“儿童”。

(三)创设课程联盟

本着“立足第一课堂教学常态,形成第二课堂教研形态,拓展第三课堂教育姿态”的课堂愿景,我们通过“校区联合、园区共建、社区协同”三方平台携手,建立以“优化资源、挖潜增效、贴近实际、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办学联盟效益共享,促进校内课改有方向,形成校外互动有提升,增进校企同创有思路,真正实现“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新突破。

1.校区联合。

校区,即:立足于清英外国语学校内部自身建设,联合周边成员学校、区域友好学校,跨区盟员学校,以项目共建为统筹,教学科研为依托,特色活动为载体,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1)依托“奚亚英名校长工作室”,建立“成员学校”发展联盟。由于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于城区内优质学校校长和副校长,我们因人制宜,以清英外国语学校为课程主导,星河小学、花园小学、刘海粟小学、武进区第二实验小学、湖塘桥中心小学、周家巷小学为课程促进的七校联盟,通过“主题论坛、专题研讨、主题沙龙、名师对话、教学联动”等形式,不断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彰显特色办学品位。

(2)依托“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建立“友好学校”合作联盟。以省、市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我们因地制宜,联合武进区机关幼儿园、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等项目入围学校,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互为参照,取长补短。由于该项合作联盟跨越“幼教、小教、中教”三个阶段,因而为课程建设中的“幼小衔接”“中小递进”等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为真正适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3)依托“江苏省汉推学校工程”,建立“盟员学校”结对联盟。作为省属23所学校与台湾15所学校结对办学之一,我们因时而宜,牵手台湾嘉义沟国民小学,全力打造跨区域教育联盟。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澳大利亚、丹麦、英国、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中小学建立教育合作关系,通过师生跨境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着力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教育进程,开阔师生教育眼界,实现“学校在世界里,世界在学校中”的教育格局。

2.园区共建。

园区,即武进国家高新区。学校地处园区中心部位,作为江苏省首家省级高新区,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园区坚持走“高科技、外向型、可持续”的开发之路,集聚高新产业,汇聚科技人才。学校因地制宜,通过武进国家高新区政府搭线,分别与“低碳环保产业、创新创意产业、智慧科技产业”确立校企共建单位,并成功签约园区“N立方创意工作坊”项目。

(1)在“借鉴”中提升。本着“大教育”“大课程”的理念,通过贯彻落实“中间分离,多端延伸”的课程研发原则,不断拓宽课程实施渠道,我们向园区内的高新企业、上市公司、品牌集团学习项目研发议程,参考梯队建设要义,借鉴后勤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课程做课程”。

(2)在“研学”中成长。以“企业资源共享”作为学校课程发展新动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牵手瑞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茂减速机集团等知名企业,形成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研学结对,把企业中经典项目以课程的方式引入校园,形成“光电探秘”“形声魅影”“齿轮世界”“动力能源”等科学探秘课程。

(3)在“共育”中创生。以“项目化驱动”为依托,尝试“校中企”工程模式,将“企业”搬进校园,把产品原型、样品模型、机件塑型,以及生产流水线按比例缩放安置其中,全面打造清英校园“智造工坊”,结合“阿福童”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在尝试、构思、体验、创造中感受企业文化、培植探索精神。

3.社区协同。

社区,即社会。积极赢得政府支持,教育部门认同,社会群体协助,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无边界,学习资源多畅通。通过立足第一课堂建设,拓展第二课堂思路,延生第三课堂渠道,建立“三维一体”课堂新模式,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元化、实践型奠定基础。

(1)从“虚拟”到“现实”,建立社会课程基地。通过政府支持,领导牵线,我们考察并结合“阿福童”课程体验课程中邮局、超市、医院、农场、银行、机场等虚拟场合,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相应的实体站点,设立社会课程实践基地,一方面引导学生 “走出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引进来”,促进“阿福童”课程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实践”到“理论”,实现知行无痕对接。通过聘请教育专家、学科名师、专业人员作为课程向导,在学校设立“名人汇展室”“名师工作室”“名家领航室”。通过“向导蹲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论证课程实施的儿童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真正形成“知行合一”。

(3)从“隐性”到“显性”,形成完整人格过渡。我们坚信:总有一种隐性的力量在推动课程的融合,总有一种显性的实践在为儿童完整人格的生成奠基。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回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让儿童接受一种无形的心智成长,在显性的课程中这叫“标准”,在隐性的锤炼中这叫“素养”。

二、课程实施:一种源于多元渠道的资源整合

以和善为核心,以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角落课程为三大支撑,“七号课程”以整体构建为目标,将七彩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社会课程的实践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清英儿童学习成长素养的完整建构。通过推进“课程建设单”设计,科学制定单项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序列、实施方式、课程时间及成效评价等,组建课程研发小组,探索落实以“大数据”为渠道,“通行证”为载体的递进式全程课程监控,通过“课时”“空间”“学法”三大维度的立体建构,全力打造幸福完整的“七号教室”。

(一)在“课时”上打磨,形成三种课堂样态

根据儿童学习需求、课堂教学需要、知识生长需用,以课堂“时长”为节点,开设时间跨度不同的三类课型,即:微课、基础课和联课。

1.微课:时长10分钟。我们始终把“阅读”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以“领‘秀’演讲”为微课实施依托,通过推荐“每周一书”,引导学生分享“共读”情节、提出“互读”质疑、形成“自读”感悟,让阅读真正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生,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养料。

2.基础课:时长40分钟。主要针对单学科、单项目教学,围绕教学常态要求,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问题引领、情景再现、方法解构、结论规整、合作展示等多种方式,让课堂教学清简灵动、厚实平易。

3.联课:时长60分钟。打破常规课时设置,既体现学科本身的需求,又彰显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既有单学科的联合,如音乐、美术的两节课联课;也有科学与信息技术多学科的联合、语文与写字教学的联课;既有不同学科教师的联合,也有中教与外教的联手。从学生立场与学科角度出发,建构起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联课教学组织模型。

(二)在“空间”上架构,建立多维体验平台

通过对“空间”的合理架构,我们形成了以“基地”为实践孵化的体验区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创新内涵的建设、创新育人的方式、创新质量的提升提供改革路径和有效措施。依托“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场景打造,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围绕七彩课程体系,我们分别在校内和校外建立体验基地。

七彩基地 课程领域 校内体验基地 社会活动基地赤色基地 主旋律课程 破碎的地球、红领巾广播站、小主播电视台团中央影视基地、常州市规划馆、常州市博物馆、烈士陵园、新华书店、武进公安消防队、安诚保险、武进电视台、武进图书馆、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橙色基地 审美课程 梦工场、阿福童影院、素墨画廊、民族乐坊刘海粟美术馆、凤凰谷大剧院、恽南田美术馆、淹城艺术团黄色基地 探究课程 石头城、科学港、孔雀园、智造工坊 米微城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瑞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茂减速机集团绿色基地 健康课程 中草药基地、阿福童医院、欢乐谷、攀岩墙、呼噜岛、甜甜街、西餐厅武进中医院、阳湖二院、聚阳堂、嘉泽百鸟园、花鸟园科普教育基地、武进区体育馆、武进区游泳馆、高尔夫球场、奶牛基地、香格里拉酒店青色基地 基础课程 悦读馆、雲何住(孔子书院)、辩论营、演讲屋一起学习网、韦博英语、新概念英语、吴文化研究中心、常州大学、道南书院、永宁书院、蓝色基地 公民课程 阿福童超市、银行、邮局、货币基金会、机场紫色基地 梦想课程 升旗台、雲庐 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市社科院江村社区、西湖小镇、新天地公园、西太湖蓝月湾、淹城、东坡公园、红梅公园、人民公园、江南银行、武进邮局、奔牛机场

通过建立校内外“七彩课程基地”,整合各类校内场所和校外基地的资源,利用体验性实践活动的组件,更好地发挥其主题式教育功能。同时,校内外课程基地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民族精神、本土意识、社会责任、科学发展建立平台,真正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人格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在“方法”上突破,实现多元智能发展

课堂是课程真正实现落地生根的所在,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为此,根据儿童接受新事物的规律,我们探索形成了“3+4”学习模式,即:引学+导学(自学+对学+组学+群学)+拓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自我牵引”。

1.引学:把学习带入情境。

引学,即“引入教学”,它是正式教学的开场。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提供一种既能令人愉悦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我们强调每一堂课教学的情境艺术,如何拉开“序幕”,如何渲染氛围,如何唤醒注意,如何酝酿情绪……成为了课堂五分钟引学的关注热点。经过实践总结,我们形成了激趣式(巧设悬念、故事再现、热门话题)、启发式(温故知新、类比求异、课题分析、游戏竞赛)、情境式(实境描摹、诗意铺排、图示影音)三类引入方式,从而让课堂教学先入为主,激发兴趣,拨动思弦,为教学的正式开始做好铺垫。

2.导学:让学习自然发生。

所谓“导学”即“师导生学”,通过“自学”“对学”“组学”“群学”四种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困惑、合作探究、形成策略、学会质疑。

(1)自学,就是自己单独学习。易语文讲究平实简易,遵循“学生会的不教”原则,通过自学的方式,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的梳理和解答,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对学,就是同桌相互学习。有了自学的基础,同桌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促进自学成果的检测,同时,同桌之间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等学习方式,让学习更有兴致。

(3)组学,就是多人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带来了思维碰撞。

(4)群学,就是全班共同学习。群学更侧重的是交流与分享,通过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激发他人的思考,这份思考或许形成共鸣,或许存在质疑,但是它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拓学:使学习认知深入。

拓学,即“拓展学习”,它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在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与超越。通过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让学生的“学”实现文本的突破,实现教材的突破,实现自我的突破。所谓:“教”有余地,而“学”无止境。拓宽的不仅仅是知识面,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一段关乎生命发展的跟踪关注

“七号课程”如同三棱镜下太阳光显现出来的七种美丽可见的光芒,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身体动觉、自然探索、内省和交往等7个领域的能力,就像七彩光一样,在每个人的身上以综合的方式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践,我们期待通过课程的实践,真正实现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创造与寻找适合儿童个性和能力的教育,建设适合儿童个性和能力发展的课程。当然,太阳的七种颜色糅合在一起,最后呈现的却是无色的光明,从“有色”到“无色”,从“有课程”到“无课程”,正如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F.Skinner所说的:“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就是“七号课程”的本质,这就是“七号教室”的本质,这就是“清英教育”的本质。

(一)评价主体的界定

我们始终以“儿童站在课程的正中央”为价值导向,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变原有的教师单一评价模式为“学生自主评、生生相互评、家校共同评价、基地参考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参与,鼓励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之间展开相应的互动与合作,真正让评价成为一种有温度、有情感、有质量、有效能的自我价值认同和彼此价值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客观的、是公正的、是科学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由评价的权威者变成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家长由评价的旁观者变成评价的促进者;基地人员由评价的无关者变成评价的监督者……这样的一种评价真正达成一种双向的共识和共同提升。

(二)评价内容的筛选

在确立评价内容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罗列了评价对象所需达成的必备素养和选择性素养,结合其所在年段的基础性要求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考察其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中,一方面具有量化的标准,另一方面更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意能力和创造精神等诸多复合因素进行评价,尤其侧重对其兴趣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指标的衡量。让评价内容真实反映学生成长个性,体现学生学习状态,彰显学生发展趋势。

(三)评价方式的推进

结合评价主体的儿童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我们试图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让课程的推进落地生根,真正让素养的呈现真实科学。依托“大数据”“通行证”“递进式”“过程性”这类评价方法,让评价的过程可视化,评价的数据客观化,评价的导向科学化。

1.积极推行“大数据评价法”。

结合互联网技术,积极研发学习跟踪芯片,每一个学生都将有属于自己的 “芯片”,通过全网覆盖,可以记录下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如:发言次数,阅读时间、运动时间、关注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评定学生兴趣发展趋势和能力培养方案,为其人生发展做出客观的指引。

2.尝试研发“通行证评价法”。

从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五个维度形成课程评价细则。在课程基地创建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各门学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逐步形成各年级的儿童地球村通行证评价方案。

3.校本实施“递进式评价法”。

校本化制定“各学科等级标准”,形成清英学科考级系列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升。如:借鉴剑桥考级标准制定清英“英语考级标准”,分别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制订符合清英学生实际的量化标准,形成清英英语考级周系列方案,人人参与、级级攀升,毕业时达到初中二年级同等水平;制订中英文写作升级与阅读银行评价方案,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自定目标、自我挑战、自我提升。

4.逐步完善“过程性评价法”。

依托情境体验中心,对学生的综合行为能力进行跟踪记录与实时评价。借助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各学科学习过程:资料搜集、知识整理、学习体会、心情日记、成果展示等。结合学校“假期直通车”作业改革,进行语言文化课程假期作业内容、形式的设计研究,重视个性阅读,提倡综合实践。采用活动报告、作品展示、网上交流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融入其校内外生活。

从“顶层设计”到“系统架构”;从“项目推进”到“落地生根”;从“实践反馈”到“理论指导”,清英“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一路走来,我们以“和善”为风帆,以“七号教室”为主体,以“七号课程”为动力,以“七彩课程体系”为船桨,致力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今:常年有20多名外教与学生朝夕相处,32人次对话德国学生,175人次走进央视卫视,161人次主持大型活动,388人次出国文化交流,683人次参加区级以上语言节目展演,9000人次进行了230多幕话剧的公演。我们用实践证实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用课程的七彩调色板,绘制出儿童的七彩童年。在这里,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己”,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阳光色彩、阳光味道、阳光生命;他们释放着自己独特的光芒、独特的精彩、独特的成长;我们试图通过儿童的视角破译成长的密码,我们发现“七号课程”就是打开儿童七彩人生的钥匙。

图片新闻

《江苏教育》举行新刊首发式暨年度宣传工作会议

《江苏教育》新刊首发式暨年度宣传工作会议2016年9月2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江苏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徐子敏对《江苏教育》扩版作出重要批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孙其华社长和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为新刊揭幕。

徐子敏书记在批示中对《江苏教育》以往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刊物在增容扩版后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视野,贴近一线,融入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助推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他在批示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学校充分利用好《江苏教育》杂志这一平台,宣传典型,交流经验,提升理论,引导舆论;同时积极做好刊物的宣传推荐和征订工作,切实提高刊物发行的覆盖面,在读刊用刊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江 教 报道)

G632.3

B

1005-6009(2016)45-0053-09

奚亚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儿童评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