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6-12-22 05:42:04王建军宋传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我院岗位实训

王建军,宋传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广东 广州 51040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王建军,宋传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广东 广州 510405)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传统高职教育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频繁换岗,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高职;旅游管理;职业综合能力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席卷,知识经济的渗透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现代职业岗位对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由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两部分组成。职业核心能力,也称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较为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2]。毕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工作流动性大,从事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专业培养的人才供过于求与广州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供不应求产生“供需错位”。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结合广州市旅行社人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职业综合能力体系的思路。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于1984年创办,以立足广州,服务广州,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为宗旨,是广州市最早开办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16年全日制在校生271人,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18人。旅游管理专业是广州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省重点培育专业,拥有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旅游综合服务实训基地,这都彰显了专业的办学实力与教学水平。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广之旅、广东中旅、南湖国旅、金马国旅、康辉国旅等旅行社实习和就业。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主要表现在:(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普遍深受以广之旅、广东中旅、金马国旅、南湖国旅、康辉国旅等用人单位好评。2010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白云区志愿者,多位学生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参加历年的旅博会、广交会、茶博会、休闲博览会等实习,参加广州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达3 000人次以上。先后接待包括澳大利亚西海岸TAFE学院等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观摩团30多个。(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较高,成绩突出。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和省会展、导游、酒店、茶艺大赛荣获一等奖8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20人、优胜奖22人。以上成绩充分体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的办学理念,凸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3)历届学生考取了至少一个以上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证率高达100%。

2.招生就业与社会荣誉

主要表现在:(1)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通过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学生工作扎实,踏实肯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取心强。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8.7%,优良率为65.2%。目前多名毕业生已在工作单位担任部门领导及技术骨干。(2)近两年录取新生入学报到率91.58%以上。(3)近两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总体就业率99.6%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89.58%以上,平均起薪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

(二)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环节偏弱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的是“专业能力+人文素养”相融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2+0.5+0.5”模式具体为2年校内学习实训,0.5年企业教学实践,0.5年毕业实习。实施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采用“三平台+五模块”的基本结构(见表一)。“平台”为人才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模块”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三平台”指:基本素质与能力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五模块”主要是:单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社区管理服务模块、扩展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拓展模块。从“三平台+五模块”的基本结构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以“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培养为主,较为忽视创新创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偏重“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化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是“课证融合”课程教学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有效就业为目标,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首先明确为旅行社导游、

表1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平台”+“五模块”平台结构

计调、销售等职业岗位培养人才,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围绕职业岗位标准,明确专业要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人才培养规格。最后确立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考证项目。例如围绕导游证,开设了《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围绕计调师证,开设了《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旅游规划与产品设计》等课程;围绕营销师证,开设了《旅游营销》等课程(见表二)。纵观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理论化较为明显。专业基础课程中《旅游概论》、《酒店概论》、《会展概论》,专业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资源开发》、《热点旅游线路与广东特色旅游资源讲座》、《野外生存与探险》等理论知识较多。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等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大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较少且与职业岗位的关联性不够突出。

表2 “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及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3.专业实训(习)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岗位实操训练较少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习)体系不够完善,一般都是建立在专业教师各自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实训项目缺乏衔接。整个专业实训(习)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仍未得到系统的整合与优化,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学生在学校前两年由于学生对旅行社行业整体上缺乏感性认识,仅限于对企业的参观认知。由于围绕导游、计调和销售等岗位建立的实训室场所条件有限,一般只能进行“电脑+软件”教学,对导游、销售等实战性很强的职业岗位的相关课程实训只限于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角色模拟,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脱节。虽然旅游管理专业三年中所有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为52.91%,但前两年的课程实践学时仅占课程学时比重的32.32%,实践学时偏低,理论学时比重过大必然会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与旅行社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

4.学生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从事岗位专业对口率低

2015年12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对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的212份毕业跟踪问卷调查中发现,近5届毕业生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从事工作岗位的专业对口率偏低。其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学生毕业后换过1次工作的为117人,比例为55.19%;换过2次工作的为51人,比例为24.06%;换过3次以上的为33人,比例为15.57%。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且201人换过岗位工作,比例占94.81%。

三、构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路

面对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

(一)重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双目标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和控制作用,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大部分[4]。基于“以学生人才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熟悉旅行社导游、计调、销售等岗位对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岗位实践,将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等转化为职业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可根据毕业生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制定七项分目标,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目标、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目标、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目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目标、数字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施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双培养

为满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在“三平台”与“五模块”中分别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渗透相关教学内容。(1)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设人文素养模块,除公共平台课程《国学精粹》、《心理健康教育》外,将《旅游文化》改为专业必修课并列入其中,增设一些融入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或讲座。(2)在专业群课程平台中,删除《酒店概论》、《会展概论课程》,增设《旅游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将职业核心能力的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等能力等融入到专业群内三大专业教学内容中去。(3)单项技能模块中,降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强化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4)综合技能模块中,保留原来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考证培训》,将《旅游课程综合实习》调入其中。(5)增设素质拓展课模块,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发明、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管理实践、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

(三)构建专业实训(习)体系,强化学生校内外动手能力系统双培养

高职教育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专业能力转换为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训实习等各种实践。因此,构建强化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习)等实践能力体系,是专业改革中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训、课外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课程综合实训和校外综合实习四个部分。(1)课内实训是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通过《导游实务与技巧》、《旅游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内实训,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目的。通过《旅游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实训,达到综合运用各种核心能力训练的目的。(2)课外实训是课内实训的延展,由学生课下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自主完成,并由主讲教师随机抽取评价考核。(3)校内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将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有意识地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能力,全面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4)校外课程综合实训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全权负责的野外课程综合实训。通过野外全仿真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和实施,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接旅行社计调、导游、销售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实训过程对接岗位工作过程,侧重于在野外旅游中学生对专业能力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转换,提前熟悉岗位角色和任务。(5)校外综合是指通过企业实践考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检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侧重于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和巩固。

(四)构建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双考核

评价考核是高职教育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考核体系围绕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构建从评价构成、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科学、完善、系列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1)构建全程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技能大赛、考试成绩等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2)构建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体系。可由主讲教师评价、其它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各占相应比重。(3)构建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降低理论知识考试的比重,可将为20%左右,提高突出能力,注重过程的评价考核比重,可提高为80%左右。

[1] 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10):56-59.

[2] 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82-85.

[3] 张慧明,孙少勤.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7-128.

[4] 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责任编辑 潘志和)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Competence: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WANGJian-jun,SONGChuan-min

(Department of Tourism,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05, China)

High-tech indust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s sharply those days. Tradi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mainly targets on one single vocational technique, falls far behind the request of social development.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and the fact of graduates’ frequent job changing,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acquire other vocational abilities except the requested basic major knowledge. It is an unchangeable direction for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compete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urism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competence

2016-04-25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156)、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2A158)、(2013A187),广州第六批教研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视阈下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三对接’协同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王建军,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G718.5

A

1674-0408(2016)04-0067-05

猜你喜欢
我院岗位实训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