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6-12-22 09:32郑建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代偿抗凝心衰

郑建智

(莆田华桥医院,福建莆田351117)

论著/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郑建智

(莆田华桥医院,福建莆田351117)

目的 分析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6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然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观察组患者增加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在经过抗凝治疗后,心功能会有明显的改善,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心功能;低分子肝素;慢性心衰失代偿期

慢性心力衰竭在医学中通常指有原发的心脏损害引发的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室充盈压出现异常和心排血量低于标准值的临床综合征。其显著特征有两点,一方面是体循环及肺循环阻塞存在淤血,另一方面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1]。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因心脏慢性衰竭而入院治疗的比例达到1.3%,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病症。本文从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择6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6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67±3.2)岁,其中有心功能病史的6例,占40.0%;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5-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76±2.7)岁,其中有心功能病史的5例,占33.3%。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病史、性别、年龄等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肺功能等[2]。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凝治疗。具体包括对患者糖尿病情况的监测、严格控制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3]。同时,对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是皮下注射药物,慢性心衰患者每日需注射一次,每次4000-6000U,连续治疗七天,再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功能状态、生命体征、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分析。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心衰情况表。具体的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无效:患者的心衰状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恶化,死亡率上升。②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级,生命体征有明显的好转迹象。③显效:患者的心功能提高2级,心率、血压等有明显缓解[5]。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详见表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降低,两组比较不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对心功能控制不当是导致心功能失代偿的一种因素,这已经成为中老年心衰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当前慢性心衰失代偿期在老年人群中出现的几率较高,其患病率、住院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世界医学研究机构目前还没有改善这种现象的好方法。而随着对心力衰竭基础研究的逐渐深入,其治疗模式也由单一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展成为多种药物进行干预的模式,使得心衰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6]。

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左心室心衰的发生率一般高于右心室,此外呼吸困难、呼吸频率降低也是慢性心衰失代偿患者的常见症状。引发左心衰与右心衰的原因也有所不同,造成左心衰的原因通常是肺淤血,而体静脉淤血通常是右心衰的主要原因。据国外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慢性心衰患者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慢性心衰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7]。所以,对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血管栓塞是慢性心衰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对患者的治愈率是极大的挑战。因此,现代医学在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中,多加入抗凝剂辅助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患者及其家属中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在缩短住院时间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慢性心衰由代偿期过渡到失代偿期并没有明显的发病机制,医护人员也很难及时做出判断。直到患者出现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引发患者心脏排血量不足,患者出现心颤现象时,才可以判断患者进入了失代偿期。在临床表现上,慢性心衰失代偿期往往表现为充血和水钠潴留的体征,包括端坐呼吸、体重增加、呼吸困难等[8]。针对慢性心衰发作,目前国内大都采用扩血管、利尿、强行的治疗路径,同时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脏衰竭程度。可一旦患者进入慢性心衰失代偿期,这些常规治疗方法往往具有较差的治疗效果,目前我国医学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慢性心衰失代偿的治疗方案。造成慢性心衰失代偿期治疗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有持续的循环淤血,二是患者的体内液体循环阻塞,心造血功能衰竭。

血液高凝是慢性心衰患者的常见症状,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成血栓。慢性心衰患者的血小板结构很不稳定,会出现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和血小板活性异常,造成血小板的平均寿命大大减少,血管阻力增大。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现代医学尝试采用抗凝治疗以慢性心衰患者的恢复情况。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虽然能够在增加患者心肌细胞收缩力方面有所表现,但是其作用发挥的同时增加了患者心肌氧耗的副作用,进一步导致了患者心肌细胞缺血情况的恶化,最终导致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方案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因此,结合本院采用的抗凝治疗在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经过观察后可以发现,采用抗凝治疗的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这在客观上也反映了抗凝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进入失代偿期后具有明显得治疗效果,极大的促进了患者心功能情况的改善。研究还表明,即使患者进入失代偿期后,采用抗凝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会有明显增加的倾向,说明其对患者体内的凝血酶等其他凝血因子的影响有限,不会干扰其他凝血效果。同时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栓塞事件有所减少,证明抗凝治疗还具有一定抗血栓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心衰失代偿期患者在经过抗凝治疗后,心功能会有明显的改善,并发症也不会增加,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1] 王立文,黄体钢,浦奎,等.收缩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345-1346.

[2] 伊双艳,朱兵,朱启伟,等.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高龄老年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2):182-185.

[3] 李爱华,唐良秋,张社兵,等.盐酸曲美他嗪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心衰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156-157.

[4] 何文芳.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病案,2014,15(7):76-78.

[5] 王栋印.低分f肝素钙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4):560-561.

[6] 赵超美,刘涛,王浩宇等.心力衰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因素探讨[J].西部医学,2011,23(3):448-450.

[7] 魏来临,秦爱琼,蒋卫东.心力衰竭国内外指南浅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6B):10-13.

[8] 熊英.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分析[J].北方医学,2011,1(8):43-44.

郑建智,1976年生,男,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工作。

猜你喜欢
代偿抗凝心衰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