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斌 罗海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355000)
论著/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分析
林 斌 罗海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355000)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急救治疗。对两组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急救治疗下的成功率为25(96.15%)。对照组的21成功率为(80.7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明显较高,且观察组的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较低,两组之间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急救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治疗效果;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从而导致的部分心肌发生急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较为复杂且容易出现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极为严重的一种危急重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突然丧失意识并且呼吸不规律或者停止[1]。为了帮助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寻求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有效的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效果及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以不同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及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52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诊断指标,将本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4例,男性患者的占比为14(53.84%),女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的占比为12(46.15%),年龄22-75,平均年龄为(48.63±5.74)岁,采用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26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5例,男性患者的占比为15(57.69%),女性患者为11例,女性患者的占比为11(42.31%),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为(49.37± 5.93)岁,采取急救治疗措施。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比较发现,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的一般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较为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 法
两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均进行常规吸氧和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下,为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急救治疗措施,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首先采取心肺复苏,开放气道,通过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对患者胸外心脏部位进行按压,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电击除颤;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急救过程中需给予肝素钠持续静脉滴注[2];并给予冠脉造影和梗死血管介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术后给予肝素钠持续治疗7天[3]。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1)显效:患者意识恢复,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2)有效:症状得到缓解,各项指标出现明显的改善;(3)没有出现任何的改善迹象,甚至有恶化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1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在急救治疗下的成功率为25(96.15%),对照组的成功率为21(80.76%),观察组患者在急救治疗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照组及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0%),1(3.84%),0(0%),对照组患者的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84%),2(7.69%),1(3.84%),观察组的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73、1.64,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间的比较[n(%)]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大多数都发生于院前,属于临床上极为严重的一种危急重症,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需要采取较为及时的救治措施,帮助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病患争取治疗时间,从而有效的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和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使得身体得到快速恢复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日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急救治疗下的成功率为25(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80.76%),且观察组的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发生率较低,两组之间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此研究得知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采取及时的急救措施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溶栓治疗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方式,溶栓治疗就是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使用具有溶解血栓作用的药物,将血栓溶解,使冠状动脉再通,进而使得心肌重新得到血液灌注可有效溶解血管栓塞部位,但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进行溶栓治疗是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出现,所有需要对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严格控制[5]。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对于患者出现的心脏骤停症状首先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临床常见的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具有一定的急救效果;而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呼吸骤停后使心脏跳动和自主呼吸得到恢复的急救技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受到现场条件和抢救时间的制约,导致心肺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很低,所以心肺复苏开始的越早,抢救的成功率就越高,但在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病人在心肺复苏后,如果脑功能恢复了,就表明心肺复苏成功了。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是由室颤引发的,因此在抢救前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在抢救过程中,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立即进行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请求支援[6];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基础上为急救治疗通过适当的应用溶栓药物及放置支架直接使阻塞的血管再次畅通,进而有效恢复心肌血液流通,促进血液循环,最终改善临床症状[7]。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使得患者快速的恢复意识,同时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避免和降低再次休克、心力衰竭及诱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身体快速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急救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在日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1] 闫学斌.急诊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 171-172.
[2] 李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的急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3):87-88.
[3] 王微,宋维,陈文腾,等.基于Utstein模式下的院内心脏骤停原因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01):24-28.
[4] 童云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32-233.
[5] 赵勇.应用急救一体化措施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04):193-195.
[6] 郑道国.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97-298.
[7] 张晓丽.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03):232-234.
[8] 张思光.“四步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颤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