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胜,宓洪乐,郭英远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不确定性、知识距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
张 胜,宓洪乐,郭英远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本文通过对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典型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知识距离是指导人们选择成果转化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转化不确定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不同转化方式下,科技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间的知识距离表现出不同特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转化实施方在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方式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逐渐变大的。最后,本文提出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方式都是必要的,都应该得到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距离;吸收能力;不确定性
实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技术创新,知识和不确定性的作用无法忽视。目前相关文献对知识距离和不确定性作用的讨论并不充分。事实上科技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买卖双方)之间的知识距离和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开展、对转化方式的选择都有影响。
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spin-off)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重要方式,备受理论和实践关注。那么对于以上三种转化方式,在不确定性制约条件下,在实践中应如何选择呢?这其中科技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买卖双方)之间的知识距离的作用是什么?以上是本文的研究问题。
本文分析了不同知识距离和不确定性条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问题,提出知识距离是指导人们选择成果转化方式的重要依据,是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补充,加深了人们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不确定性和知识距离作用的认识。
目前中国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认识和分类并不一致。国外使用的是技术转移,其内涵比科技成果转化更丰富[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等都是知识从研发机构转移到生产机构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本文主要关注了这三种转化方式。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转化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国外研究表明,研发人员奖励机制和收益分配、TTO的人事和补偿等都会影响高校技术转移[2]。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和中介[3]等则是制约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影响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因素多样而复杂。技术轨道的演化程度[4]、专利的有效性[5]、知识特性[6]等都会影响技术许可和衍生企业等方式出现的可能性。
知识距离在知识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很重要,但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线性的。国外研究发现,知识转移不易发生在知识距离过大的主体间[7],较小的知识距离和技术距离[8]有利于知识转移成功。但也有研究认为创新绩效和技术距离有“倒U”形的关系[9]。国内研究发现,技术引进需要一定技术能力做基础[10]。技术能力低的小微企业多通过购买方式获取技术[11]。技术距离对企业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相对复杂;随着技术距离加大,民营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研发,但是当技术距离扩大到一定水平后,合作研发的意愿开始降低,外部购买意愿占据主导地位[12]。
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和转化方式选择因素的研究,以及对知识距离作用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研究较少,对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间的知识距离的作用论述不充分。事实上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知识距离会对转化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考虑在不确定性的制约条件下,应该如何基于知识距离选择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3.1 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制约
技术成功同时包括技术成功的可能性、商业实现的可能性和财务盈利的可能性[13]。创新的不确定性可分为技术不确定性和商业不确定性。科技成果转化包括成果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多个阶段,而不确定性则存在于每个阶段中。科技成果转化顺利与否与组织吸收能力[14]有关,吸收能力和组织已有知识基础相关。
从吸收能力判断,技术不确定性的大小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实际技术水平间的差距(即知识距离)有关。在其他影响因素既定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越小,组织吸收能力就越强,成功识别、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有的技术水平未知,因此本文考虑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之间的知识距离的影响。商业不确定性一般由市场知识的完备性和顾客需求的多变性所决定,即主要和技术的市场前景有关。
技术转让中,成果研发的不确定性由高校独立承担;签署技术转让合同后,后续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承担者变为企业,相应的不确定性承担者也变为企业。在研发服务中,企业资助高校研发,成果研发和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则由企业承担。衍生企业模式下,高校承担成果研发的不确定性,创业企业承担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见表1。
技术不确定性和知识距离相联系,商业不确定性和技术市场前景有关,因此不确定性承担者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在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同时会对知识距离和技术的市场前景做出要求。本研究接下来通过分析和比较在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转化方式中,在不确定性制约条件下的知识距离的作用,从而得出知识距离如何影响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
表1 不同转化方式下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分担情况
3.2 不同转化方式下买卖双方的知识距离和不确定性分析
(1)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典型的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出让技术,企业接收技术。
企业为了应对后续开发、生产以及产品推广的不确定性,在采用该方式时会有诸多考虑。首先,科技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成熟性。先进性和成熟性是企业应对技术不确定性的要求;适用性不仅要求技术能适用于产品,还要求产品能适用于市场,这是应对商业不确定性的需要。其次,后续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吸收能力。综合以上两点,可以认为技术转让模式下,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知识水平高于技术购买企业,但是二者间的知识距离不应该太大,否则企业在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中就会出现吸收能力不足的问题。
下面分析技术转让方式下技术购买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大小。第一,成果研发的技术不确定性企业不需要面对。第二,由于技术受让企业和技术出让方的知识距离有限,因此企业面临的技术不确定性是可控的。第三,转让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使得商业不确定性可以预期。因此综合判断,技术受让企业在技术转让模式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预料和掌控的。
(2)研发服务。研发服务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委托方为企业,受托方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在签订交易合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等并未拥有可以立刻进行交易的科技成果,即研发服务模式中的目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要高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现有技术知识水平。
选择该方式的企业考虑如下。首先,企业所选择的交易方应该比企业的技术知识水平要高。其次,由于目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要高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现有技术水平,更是高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因此为了应对不确定性,企业自身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来支撑自身的吸收能力。所以在研发服务方式下,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距离同样有限。
在研发服务方式下,企业不仅要承担后续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还要和受托方共同承担成果研发过程的技术不确定性,因此该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要高于技术转让模式。
(3)衍生企业。衍生企业模式下,创业企业需要面临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所有过程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这种模式下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比起外部其他企业要高不少,即潜在买卖双方知识距离过大,而且由于科技成果有时较为初步,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目标技术水平可能更高;或者科技成果可能是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的成果,其市场前景无法把握。因此外部企业会缺乏相应吸收能力来实现成果转化;或者因为商业不确定性不可预期,企业缺乏转化的意愿。所以通常外部企业不会选择对此类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需要科技成果发明人自身去完成转化。
科技成果不成熟和目标技术水平不确定意味着技术不确定性过大;科技成果是全新的,意味着新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有可能会不明确,商业不确定性无法预料。所以衍生企业方式下很容易出现技术不确定性过大或商业不确定性过大的情况,也有可能二者兼有之。总的来看,衍生企业转化模式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一般是不可控、不可预期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创新性的衍生科技企业往往以经营失败而告终。
3.3 知识距离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依据
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方式适用于不同知识距离的高校和企业。当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明显过高(潜在知识距离较大)时,外部的企业不具备相应的吸收能力,选择衍生企业方式较为明智。当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和外部企业的知识距离不大时,技术转让方式可以充分胜任转化任务。对于需要的科技成果,企业选择自主研发还是委托研发同样是基于知识距离基础之上,考虑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自身的生产优势。
因此,排除其他因素的可变影响,买卖双方(或潜在买卖双方)的知识距离可以作为指导高校和企业选择合适的转化方式和交易对象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分析并未过多考虑知识距离之外的因素,而是假定了其他影响因素既定。组织的社会网络关系、技术偏好、高校成果转化传统等都有可能影响成果转化方式选择。所以在实践中,知识距离不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唯一依据。但是排除其他因素的可变影响,知识距离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不同转化方式下,科技成果供应方和转化方在知识距离上表现出如图1所示的特点。技术转让中,技术出让方(乙)和技术受让方(甲)的知识距离不会太大。在研发服务中,委托方(甲)的知识水平要低于受托方(乙),而目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则要高于乙,这两个知识距离也都有限。衍生企业模式中,成果发明人(乙)所拥有的最初的科技成果的知识水平确定,但是最终应用于产品生产的目标知识水平有可能不确定;该模式不存在甲方(或只有潜在甲方),因为甲乙双方知识距离较大。
本文还得出以下结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在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方式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逐渐变大的。这种直观的不确定性的比较可以为判断成果转化的难易和成功与否提供借鉴。一般地,不确定性和转化成功的可能性息息相关,不确定性程度越小,意味着转化实施方转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技术转让方式最有可能成功,而衍生企业方式的成功最不可预料。
图1 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下的不确定性和参与方的知识距离分析
4.1 三种成果转化方式适用范围
科技成果提供方和可能的转化实施方的知识水平不可预料;同时某项技术的市场前景也很难掌控。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适用于不同环境,迎合了不同知识距离的高校和企业选择合适的转化方式和交易对象的需要。否定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利于事实上的成果转化。此外,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转化方式还有各自其他的优势,有自身较为适用的情况。
技术转让发挥了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更多地适用于既有产品和技术领域,或者技术轨道成型领域。研发服务可以有效分担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适用于技术需求较为刚性、但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在快速和不确定的技术变革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将R&D活动外部化,从而与其他组织共担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研发服务作为R&D外包的一种形式,能很好地发挥了风险分担和优势互补的作用。而衍生企业则使发明人拥有的和技术成果相关的隐性知识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可能产生摧毁式创新,打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和产品领域。
4.2 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在全社会范围内,要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为各种转化方式的成功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为人诟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表现之一就是专利授权或转让的比例比较低。技术转让交易不活跃的原因包括技术市场不完善、中介评估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在技术市场上进行技术转让交易的前提是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高校也要具有完善的技术许可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都要加强。
推进研发服务发展的有效举措是组建大型研发联盟或产业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的共同分担;同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减少技术创新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知识距离公开化。提供研发服务的高校还要创新交易机制,重视成果交付后的隐性知识管理和与企业互动,减小双方知识距离,提高研发服务交易的效果和效率。
为了有效增大衍生企业转化成功的可能性,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校内的技术转移支持活动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支持;而在这些支持中,技术转移办公室及其所雇用的专业人员的素质显得比较重要[15]。技术转移办公室在初始阶段可以有效弥补学术创业人员在商业上的不足。
4.3 不确定性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府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只依靠单纯的市场机制是无法开展的,市场机制在处理不确定性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政府做出有效补充。
首先,由于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公共商品性质,市场无法解决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研发投入,这可以认为是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技术不确定性的应对。
其次,不确定性或风险分担制度的设立需要政府参与,如通过设置如风险投资政策、税收补偿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风险分担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全部风险分散到不同参与者身上。甚至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税收和财政支持、对创新性产业的引导等方式直接降低新创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另外,基于知识距离的合适交易对手的选择需要成熟的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制度建设离不开政府。尤其是在解决技术市场上的信息流动问题时,政府作用不可或缺,因为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是一种具有巨大外部性的服务。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产学研合作、帮助建设研发联盟等方式直接减小科技成果供求双方的知识距离。
本研究发现,排除其他因素的可变影响,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知识距离是指导人们选择成果转化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转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不同转化方式下,科技成果提供方和转化方之间的知识距离表现出不同特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成果转化实施方在技术转让、研发服务和衍生企业三种方式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逐渐变大的。以上结论是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相互选择的结果,也是各主体积极应对转化过程的不确定性的表现。
不同的转化方式迎合了不同知识距离的高校和企业选择合适的成果转化方式和交易对象的需要,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政策态度上,应该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为各种转化方式的成功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应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方面也是可以有作为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对合理市场渠道的疏通和支持,也需要“看得见的手”集中投入一定资源,发挥其应对不确定性的优势。
[1]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2]FRIEDMAN Joseph,SILBERMAN Jonathan.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Do incentives,management,and location matter?[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3,28(1):17-30.
[3]陈俊生,朱琦.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缓慢嬗变:2003-2012[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261-264.
[4]LOWE Julian.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a policy perspective[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993,5(1):27-37.
[5]SHANE Scott.Sell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patterns from MIT[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2-137.
[6]SHANE Scott.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 spinoff and wealth creation[J].Prometheus,2004,22(4):471-474.
[7]HAMEL Gary.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8]STEIN Nicole Vom,SICK Nathalie.Technological distance in academic collaborations-evidence from battery research[J].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PIM),2014,18(6):1-17.
[9]COWAN Robin,JONARD Nicolas,ZIMMERMANN Jean-Benoit.Bilate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051-1067.
[10]李光泗,沈坤荣.技术引进方式、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15-20.
[11]郑健壮,武朝艳.小微企业的技术获取渠道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08):1227-1232、1241.
[12]汤建影.技术特征对企业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09):40-46.
[13]MANSFIELD Edwin,RAPOPORT John,ROMEO Anthony,et al.Social and private 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innov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91(2):221-240.
[14]COHEN Wesley,LEVINTHAL Danie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5]SOETANTO Danny,JACK Sarah.The impact of university-based incubation support o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academic spin-offs[J].Technovation,2015.
(责任编辑 沈蓉)
Uncertainties,Knowledge Gap and Choice of Mode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Zhang Sheng,Mi Hongle,Guo Yingyu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By comparing the mod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R&D services and spin-off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this paper finds that knowledge gap is an important basis guidance for people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way of transformation,and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uncertainty companying transformation process.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sellers and buyers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e actors of transformation face increasing uncertainty in the mod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R&D services and spin-off in practice.At last,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mod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R&D services and spin-off are all necessary and should be supporte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Knowledge gap;Absorptive capacity;Uncertainty
2016-04-18
张 胜(1972- ),男,湖北天门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
F2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