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刘雪松,许艳真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模式及其选择
王珊珊,刘雪松,许艳真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技术标准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产业创新与竞争的必然选择,且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凝练并提出主导企业、企业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四种技术标准化模式,分析了各模式差异,基于标准公共属性、标准构成要素和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三个维度构建了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模型,为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与分类支持和管理提供依据。
开放式创新;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化模式;联盟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范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普遍存在于高科技产业及其它产业[1-2]。开放式创新能够提升组织创新绩效[3],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知识产权问题。开放式创新下的标准化活动呈现出与封闭式创新不同的特点,其中合作共享是重要表征,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战略与不同合作者共享专利[4]。
在传统封闭式创新下,标准化主要由单个或少数企业主导,具有事实的封闭性。随着开放式创新成为主流范式,标准化呈现更加开放和资源整合度更高的多元化模式。从标准运作主体与组织形态视角来看,企业参与正式的标准制定组织、标准共同体或结盟成为普遍现象[5-7];从标准产生的主导因素视角,标准化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8]。可见开放式创新下,无论是联盟、标准共同体还是标准制定组织,虽叫法不同但有相似特征,都有利于加快标准形成和推广应用;同时,政府在标准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产业联盟、标准共同体、标准制定组织等体现了开放式创新下的标准化新趋势,而开放式创新下的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模式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其内涵和路径发生了变化;同时开放式创新下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的参与主体类型、范围更广,这些新特点学者较少关注;当前对开放式创新下标准化模式的梳理及模式选择研究较少,对于标准化决策的理论支持不足。因此,本文凝练并提出开放式创新下的四类标准化模式,明确不同模式的优劣势和差异,构建模式选择模型,旨在为相关主体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从标准运作主体和标准化过程出发,凝练并提出四种标准化模式。
2.1 主导企业模式
主导企业模式是指具有较强技术优势或市场影响力的领先企业将标准融入产品并被市场接受,或使其标准成为行业采用的事实标准,如图1所示。
图1 主导企业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当主导企业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将标准融入产品,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且当主导企业是标准定义者或先导者时,往往通过向其他企业许可专利、提供产品核心部件等方式推广其标准。封闭式创新下主导企业标准化终点一般是事实标准;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深入,主导企业可能会将标准申请为法定标准,虽然强调了开放性,但单一主体主导标准仍具有事实封闭性。
对主导企业而言,该模式优势在于主导企业可建立强大的专利围墙实现技术封锁[9],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该模式的劣势在于:面对从属企业及其联盟联合反击行为,只有网络外部性较弱且主导企业用户规模较大时,主导企业才会独占标准;反之则可能选择全面或部分开放标准[10]。以微软文档格式标准为例,大量用户使用微软Office使这一事实标准具有长期封闭性和垄断性,面对ODF、UOF等标准竞争,微软将Office Open XML申请国际标准并于2008年获得通过,承诺提高开放性。可见,在开放式创新下,尤其是多标准竞争时,主导企业倾向于使标准成为法定标准,并具有一定开放性。
2.2 企业联盟模式
企业联盟模式是指两个或以上少数行业领先企业强强联合,以垄断或挑战竞争者为目的,通过合作研发、专利共享、资源整合等活动,对其他竞争性标准构成强有力威胁,或使联盟标准拥有全面的专利覆盖性,成为行业通用标准,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联盟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企业联盟成员通常是专利优势企业,但是任一成员自身尚不能完全支撑标准,且本产业可能存在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需要整合各方优势形成新的标准,并为其他企业提供融入标准技术的产品、服务或核心部件;或者联盟各方构建专利池,自行或联合开发新技术和专利,当形成较全面的专利覆盖,便可向其他企业许可标准专利,成为事实标准。
常见的企业联盟是专利池和专利联盟。联盟既可能以构建专利池开展许可为目的,如早期DVD 3C和6C联盟,具有封闭性和垄断性[11];也可能出于挑战领先者需要,例如,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与宝马组建联盟,目的是为了挑战丰田作为混合动力车标准定义者的地位。可见,与封闭式创新下标准垄断或收取高额许可费不同,开放式创新下企业结盟共建标准,主要是出于资源整合与竞争需要。
企业联盟可通过构建专利池,具有极强的标准专利许可优势,尤其是互补专利的专利池可减少专利诉讼[12];然而联盟也存在一定问题,即联盟可能存在策略性专利行为,将低价值或非必要专利纳入专利池,向其他企业高额许可专利,这种行为会引发专利滥用,受到反垄断规制[13-14]。
2.3 产业联盟模式
产业联盟不同于企业联盟,产业联盟往往遵循标准先行路径,联盟成员类型和数量众多,几乎覆盖全产业链,联盟成员通过合作研发、专利集成、专利许可、开发相关产品与服务等活动,共同推进标准化进程。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产业联盟通常在标准尚不成熟时先申请为国际/国家标准,或确立标准化目标,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吸纳成员,形成完整标准体系,在产品与服务中融入标准,并在产业链上下游许可专利。通常,基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需要,往往先以法定标准在标准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后不断开发支撑标准的要素,随着各主体的不断加入,标准相关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标准被广泛采用和实施。
以闪联产业联盟和TD产业联盟为例,两者标准化活动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闪联联盟和TD联盟发展对比
从两个联盟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联盟标准化通常以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为目标、以法定标准为起点,尤其是TD联盟,其发展路径是先确立标准后组建联盟;两个联盟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引领和产学研多主体广泛参与。
综上,产业联盟标准化有以下优点:一是产业联盟标准通常是对一国有重大影响或共性、基础性标准,旨在建立自主技术标准、规范产业行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因此产业开放共享度高;二是产业联盟往往得到政府大力支持[15]。产业联盟标准化的劣势在于:一是产业联盟标准有可能先成为法定标准,后发展为事实标准,因此标准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16];二是关系性知识产权的存在使联盟成员合作存在较高风险[16];三是由于成员众多,谈判协商成本高,且存在信任和溢出风险。
2.4 技术标准化组织模式
标准化组织通常是由政府授权的非营利组织,在标准化中起到指导、规范和协调等作用,通常制订重要标准。在开放式创新引发的跨区域和跨界融合趋势下,超越时空范畴的标准化组织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标准化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行业标准化组织。除上述四个层次,本文认为行业细分下的专业性标准化组织日益成为更直接、更有效的标准化模式。国际、国家、区域和行业标准化组织一般下设多个委员会,专业性标准化组织通常是行业标准化组织下的一个技术委员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EC下设的各TC技术委员会)。以国际专业性标准化组织为例,其标准化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标准化组织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综上,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标准化组织的优势是能够吸纳各国、各主体的参与,有利于提供集体决策平台、问题解决方案及知识产权交叉使用,协调各方利益,解决标准竞争低效率问题[17];然而其标准化过程也是一个各国、各地区、各创新主体在合作与竞争中的博弈和利益均衡过程,因此标准化组织应承担监督、协调和反垄断等职能[18]。
3.1 主体构成
主导企业结构简单,通常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独自完成标准化活动;企业联盟由少数行业优势企业构成;产业联盟参与主体类型和数量较多,通常由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构成;标准化组织结构复杂,尤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经常涉及多国和多种产学研资源。
3.2 标准垄断性
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的标准垄断性较强,往往独占标准并实现垄断;产业联盟标准垄断性较弱,产业链有关主体均参与标准建设,且标准专利由联盟内多主体拥有或共享,标准化不以获取垄断利润为目标,而是致力于提升本国标准竞争力;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垄断性最弱,标准化组织对标准化活动的指导、协调和规范等作用较突出。
2018年10月29日,原央视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称,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50岁的李咏于10月25日在美国去世。由于消息太突然,很多网友表示不敢相信。癌症已成为高发性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其实癌症初来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提醒我们,如能及早发现、治疗,就能将病魔扼制在初发阶段。另外,每年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
3.3 政府作用
对于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政府很少参与且支持力度小,但会监督、防范和治理其标准滥用行为;对于产业联盟,政府会对其引导、扶持和协调,支持力度高,必要时会进行市场干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对全球/区域/国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行政干预及指导、监督作用较强。
四种模式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上述模式中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是开放式创新下的两种重要模式,两者都有平台属性,即打造平台集成资源并创造价值、形成新的资源,实现标准化生态循环[19];其中又以产业联盟最为重要,产业联盟是依托重点创新主体实现聚合创新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快速突破[20]。
对于不同标准,标准性质、标准化资源分布及市场成熟度不同,所处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也不同,因此适用的模式也不同。
4.1 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在选择标准化模式时,一要考虑标准性质,包括标准公共属性和复杂性(标准构成要素的多少);二要考虑标准化资源尤其是标准必要专利的分布。
(1)标准的公共属性。是指标准具有公共产品非竞争的属性,强调标准对行业的适用性。标准的公共属性越弱,说明标准的私人产品排他性越强;标准的公共属性越强,说明标准对一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标准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标准的相关要素,包括基础技术、配套技术、产品、工艺、检测试验方法等分解标准。一项标准的构成要素越少,参与主体和所需资源越少;标准构成要素越多,说明标准及其应用的复杂性和融合性越高,标准可分解性越强,标准化活动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可能覆盖上中下游各环节,因此越需要大量成员的参与。
(3)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是指产业内领先企业持有的标准必要专利占必要专利总数的百分比。集中度低表明必要专利分布于多个企业;集中度高表明必要专利集中于一个或少数企业。
4.2 模式选择模型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确定标准化模式选择的三个维度,设计标准化模式选择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模型
在x轴、y轴和z轴确定的三维空间中,有27个状态空间,代表27种状态。表3示意性地给出三个典型状态空间以及不常见的状态空间适宜采取的标准化模式。
表3 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表
(1)状态空间Ⅰ,即标准构成要素不多(标准复杂性较低),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很高(几乎集中于一个或两个企业),标准的公共属性不强,表明拥有标准必要专利的企业有足够实力制定技术标准,此时可采用主导企业或企业联盟模式。
(2)状态空间Ⅱ(不包含状态空间Ⅰ),即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较高,标准公共属性不强,此时必要专利分布于少数几个企业,可结成企业联盟。
(3)状态空间Ⅲ,即标准构成要素较多,标准公共属性较强,可选择产业联盟或标准化组织;通常情况下,由于标准链较长、复杂性较高,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会较低;当标准必要专利集中度非常高时,可以专利优势企业为核心组建产业联盟或标准化组织,属于有核心主导联盟结构。
(4)对于9种不常见状态,表3中给出一般适用的模式,决策者也可根据竞争环境、战略需要及标准化目标进行更适宜的模式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四种模式也存在一定联系,有的产业联盟也是标准工作组,发挥标准化组织的作用;有的产业联盟内部也存在企业联盟;有的标准化组织吸纳产业联盟、企业联盟、主导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标准化组织可能与其它模式同时存在。
4.3 不同模式的产业适用性与政策启示
(1)不同模式的产业适用性。对于不同的产业,由于其产业资源和发展基础、技术成熟度、市场环境各不相同,其标准化模式选择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原有技术和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可能在标准化初期选择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模式更加适用;而“新兴技术”特征更加明显、对其它产业渗透力非常强、涉及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如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其标准化活动需要整合技术和市场等各类资源,需要规范和协调的内容多,因而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更加适用;而对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这些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国家主导力量更加突出,以标准化组织为引领的模式更加适用。
(2)不同模式的政策启示。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即使是具有相对封闭性质的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运作的技术标准,也应强调其对产业的引领性和扩散性。无论是何种模式,政府都要对其加以有效的引导、支持和规范,但是政府对不同模式标准化活动所发挥的政府职能和效力不同,例如对于主导企业和企业联盟两种模式,政府应加强监管、避免垄断和适度支持,具体包括加强知识产权规范和反垄断制度建设、给予自由探索类项目和后补助支持、引导标准扩散等;对于产业联盟和标准化组织两种模式,政府应注重加强产业主体协同和资源整合,保证标准专利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链条的健全性,给予重大或专项项目重点支持。
技术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开放式创新时代,标准化涉及的要素更多、过程更为复杂,因此选择适宜的标准化模式,是高效开展标准化活动的前提。本文凝练并提出开放式创新下四种标准化模式,明确了各模式的优劣势及差异性,设计了模式选择模型,提出各模式的产业适用性和政策启示,一方面对于技术标准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明确产业资源和标准化状态进而选择适宜的标准化模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政府明确不同模式的管理要点及制定分类支持政策和监管规则提供参考。虽然本研究对于加速中国标准化进程和提升标准化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有待后续研究的问题,如进一步深入研究各模式实施要点,建立一套分类管理方法和政策体系,以提高不同模式标准化活动的高效性和持续性。
[1]CHESBROUGH H,CROWTHER A K.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3):229-236.
[2]SCHROLL A,MILD A.Open innovation modes and the role of internal R&D:an empirical study on open innovation adoption in Europe[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14(4):475-495.
[3]INAUEN M,SCHENKER-WICKI A.The impact of outside-in open innova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14(4):496-520.
[4]AGOSTINI L,CAVIGGIOLI F.R&D collaboration in the automo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an analysis of co-patenting activities[J].Management decision,2015,53(6):1224-1246.
[5]LEIPONEN A E.Competing through cooperation:the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 setting i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904-1919.
[6]张米尔,姜福红.创立标准的结盟行为及对自主标准的作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4):529-534.
[7]WAGUESPACK D M,FLEMING L.Scanning the commons? Evidence on the benefits to startups participating in open standards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2):210-223.
[8]郭明军,康大臣.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模式剖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5):47-52.
[9]MUNARI F,TOSCHI L.Running ahead in the nanotechnology gold rush.Strategic patenting in emerging technolog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83(1):194-207.
[10]翁轶丛,陈宏民,孔新宇.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技术标准控制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2004,7(2):1-6.
[11]姚远,宋伟.专利标准化趋势下的专利联盟形成模式比较——DVD模式与MPEG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83-1690.
[12]PIL C J,HEIKO G.Patent pools,litigation,and innov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46(3):499-523.
[13]张米尔,张美珍,冯永琴.技术标准背景下的专利池演进及专利申请行为[J].科研管理,2012,33(7):67-73.
[14]VERSAEVEL B,DEQUIEDT V.Patent pools and dynamic R&D incentiv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13,36(C):59-69.
[15]王珊珊,王宏起,邓敬斐.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及政府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380-386.
[16]杨伟,方刚,郑刚.产业联盟中关系性知识产权的适用条件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12):1841-1847.
[17]RYSMAN M,SIMCOE T.Pat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oluntary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920-1934.
[18]林欧.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垄断法律责任[J].中国科技论坛,2015(8):35-39.
[19]王宏起,赵敏,王雪原,徐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成管理研究——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30-32.
[20]陈劲.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15,34(1):1-4.
(责任编辑 刘传忠)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attern and Its Selection Under Open Innovation
Wang Shanshan,Liu Xuesong,Xu Yanzhen
(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worl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and presents diversified patterns under open innovation.This paper extracts and puts forward four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atterns including leading enterprise,enterprise alliance,industrial alli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And then it makes analysis on the four patterns’ differences.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ublic attribute of standard,constituent element and necessary patent concentration,the selection model of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attern is constructed.This paper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election as well as the classification support and management for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attern.
Open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standard;Pattern of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Allianc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047),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11C033、15GLC02),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03)。
2015-12-01
王珊珊(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博士后,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
G3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