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瑞金诞生的人民兵工

2016-12-22 02:55袁和平
中国军转民 2016年7期
关键词:兵工厂根据地红军

■ 袁和平

红都瑞金诞生的人民兵工

■ 袁和平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势如破竹、直指中原捣王师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顿时陷于低潮,生机盎然的中国南部广大地区更是处于腥风血雨之中。

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势如破竹、直指中原捣王师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顿时陷于低潮,生机盎然的中国南部广大地区更是处于腥风血雨之中。

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革命的旗帜,决心以剑与火的抗争来回击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举行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后的教训,确定了武装反抗蒋介石新军阀的方针。

1927年 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则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发动“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军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随后,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很快,朱德、陈毅率部转入。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踏上了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漫漫征程!

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而且在革命者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万分震惊。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红军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在朱毛指挥下,红军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达250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期间,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也取得重大胜利。

在“工农武装割据”、各根据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主席。

“朱毛红军”——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红军和红色政权的象征。

历史的丰碑清晰地镌刻,作为中国大地上未曾有过的一种崭新政权的雏形,红都瑞金诞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来就不仅仅是个形式上的存在,而是具备了国家政权职能及政治经济基础的试验。这里当然也蕴涵着红军最初的兵工生产。

“红都”瑞金诞生的人民兵工踏着革命的足音,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上呱呱坠地!自然也在中国革命史册上镌刻下自己金色的名字。

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后不久,收到了一份来自国民党阵营的大礼。当时,驻守在江西宁都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 7万余人在地下党员赵博生和进步军官董振堂等人的率领下,于1931年12月14日举行“宁都起义”,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他们带来的有一定军事训练基础的士兵和武器弹药,更使得红军队伍建设如虎添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初期,红军的武器大部分还是梭镖、长矛,枪支很少,弹药更是奇缺。1928年底,红军利用对敌战斗中缴获的一批简易设备,在井冈山地区东固淘金坑建立了兵工厂——红军步云修械所。

这个在当地农民自卫军袁文才部队修械所基础上建立的兵工厂,总共才十余人,没有武器生产加工设备,只有红炉、铁砧、锉刀等工具,只能修理枪械、生产土枪、土炮并兼制梭镖、大刀等等。尔后,红军又建立了莲花修械所,每个红军工人一副货郎担子;敌人来了,挑起担子就走,到了安全地点,放下担子就修理枪械。

1928年秋至1929年初,随着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发展,赣南地区先后建立了养金山修械处、桥头修械处、沙公背修械组等修理枪械组织,有的开始只有几个人,随后发展到几十人,渐渐改编为修械所或修械处。

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兴连乡官田村的红军兵工厂,是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创建的第一个兵工总厂。它的建立,标志着在我党领导下人民军工的诞生。

官田兵工厂由红军总供给部修械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处和红三军团修械处合并组成,是我党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兵工厂,直属中革军委领导。

当年的中央兵工厂厂址,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确定,选在了“馨香瑶圃”、“文体公祠”、“陈氏祖祠”的万寿宫内。这里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顶、油漆粉画、飞檐翘角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利防空。

红军总部对官田兵工厂的创建,特别是对组织架构高度重视。单从人事任免上就可看出,它已经孕育了新中国成立后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雏形。最重要的标志,是从那时就形成了党政工“三驾马车”的架构,只是“特派员”一职后来变成了“驻厂军代表”。

“中央兵工厂”第一任厂长吴汉杰,党委书记张健,职工委员会委员长马文,特派员陆宗昌。技术力量多数来自沈阳和上海的技术工人。

官田兵工厂创建之初,内设枪炮科和弹药科。枪炮科有工人二百余人,下设修理股、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弹药科有工人百余人,下设炸弹股、子弹股。1932年夏,又在枪炮科、弹药科基础上,组建了枪炮厂、杂械厂、弹药厂。枪炮厂下设修理股、机器股和机枪股;杂械厂下设红铁股、刺刀股、木壳股和牛皮股;弹药厂下设子弹股和炸药股,成为当时红军最大的兵工厂。

据吴汉杰回忆,在兴国官田时,该厂修配了步枪4万多支、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机关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40多万发,制造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000多个。

官田兵工厂生产的弹药、修配的枪支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人数很少,装备很差,物质补给更是困难重重。如何利用战斗中的缴获和俘虏补充自己,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把“一切缴获要归公”作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主要内容,严格约束红军官兵。朱德在教育部队时也最直白地指出:“我们一般的同志还没有注意收战利品是红军现时最大的补给,即是小块零件,即是小弹壳,亦十分需要。”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几次反“围剿”斗争的缴获增大,官田兵工修械厂逐步向闽赣湘区发展延伸。这时的“红色兵工”,不仅仅是修理军械枪炮,还能生产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等等。1933年10月底,官田兵工厂奉命迁至瑞金冈面,职工一度增加到六百余人。

从1931年起,中央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也在毛泽东的有力指导下抓紧进行,包括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起来。

从军需生产来讲,建立了中央钨砂公司,其属下有铁山垅、盘古山、小垅等矿场,年产钨砂量约计1800吨,约有五千多工人。还有中央印刷厂、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瑞金纺织厂等。老红军回忆,那时中央被服厂设在瑞金七堡,全厂约七百多人,单缝纫机就有100多架。这种抓军工生产和经济组织建设的试验与实践,从瑞金时代就已经开始!

此外,中央根据地的财政、金融、邮电、交通等事业都有一定的建设和发展。

与中央苏区相呼应的其他根据地的工业生产也有较快的发展。如川陕根据地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开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织布厂等。

经过艰苦努力,中央苏区和各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军事工业的雏形。

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的重要成效,指出了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主要是适应反“围剿”斗争的军事需要,发展军工生产。不断加强红军后勤建设,做好部队供应,为红军战胜敌人提供军械物资保证。

各根据地按照苏维埃代表大会要求,逐步健全了军用物资和后勤组织机构,尝试建立后方基地。由于有了以储备军用物资、修理和简单加工制造枪械武器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打败敌军而得到缴获——即完全取之于敌的供应方式,军队的武器供应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苏维埃政府还在鼓励发展军工生产方面制定了相关措施。如要求根据地军民在粉碎军事“围剿”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军工生产提供支持。

据老红军肖作荣回忆,当年每当战斗一结束,打扫战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所有的枪械弹药统统收集起来送到修械厂,然后由修械技师把破损枪炮的零部件拆出来重组为一支支“新枪新炮”。对实在不能发挥作用的破损枪械,还要发挥余热,回炉熔铸成为做手榴弹的材料。“小到一粒子弹壳,能够回收的,都要发动儿童团员去收集。”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各根据地分别针对内在需求,逐步建立起能够应对战场需要的小规模军工厂。如在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亲自调派曾在苏联留学受训的刘鼎(解放后曾担任中央重工业部副部长)担任杨源兵工厂政委,制造能摧毁敌人碉堡的小钢炮。刘鼎到厂后,翻译出苏联教材《迫击炮学》,和几个老工人自己动手画图设计,自行制造简易工装和简单的翻砂设备,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造出了3门35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和配套的炮弹,这是我党兵工史上自己制造的最早一批火炮。

据军事博物馆资料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共缴获敌人枪支近20万支,为工农红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红军还曾一度拥有过飞机、山炮。当然,这些武器都是缴获所得,难以生成战斗力。

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军队刚刚配置上了无线电技术装备,对这些新鲜玩意儿,农民出身的红军当然不懂。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时,出现了部分官兵因不懂电台的作用,发生过破坏缴获技术装备的现象。对此,毛泽东、朱德迅即下达命令,指示部队:“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之军旗及无线电机,无线电机不准破坏,并须收集整部机器”。

此后,中央苏区红军累计缴获敌军电台57部,为迅速建立和发展红军的无线电通信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总结这一经验时,毛泽东深刻指出:“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

此外,红军在收缴敌机器设备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吸纳技术工人,包括从国民党军队的俘虏中去寻找技术人才。这一点,需要特别讲述。

在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史册上,镌刻着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首任部长王诤的名字。这位王诤,就是1931年工农红军在反第一次大“围剿”斗争中俘获的国民党军用电台技术兵。当年,毛泽东得知俘获了无线电技术兵,欣喜万分,如获至宝。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活捉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著名的词,描写的就是毛泽东当时喜悦无比的心情。

这首1931年春创作的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其实,当年毛泽东词文的下半阙原创为:“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教他片甲都不还。”它真实地记述了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时动用了十一个师两个旅三个航空队共计十万大兵的状况,而红军仅有四万兵力。但在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下,真是只杀得蒋军片甲不还。

龙冈一役,红军不仅缴获了五千余支来复枪和三十挺机关枪,而且还俘获了无线电技术兵这样的“宝贝疙瘩”。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能够熟练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技术人才,那可真是凤毛麟角。毛泽东、朱德亲自出面与王诤等人交谈,说服他们加入革命营垒。后来这些国民党技术兵毅然选择了工农革命。

我军第一次无线电通报,就是由王诤等人于1931年6月2日在红军总部电台与前线部队电台进行的首次沟通联络。这份穿越时空的电报标志着我军通信事业的开创和一个新兵种的诞生。王诤等人先后出任中革军委直属的电台领导,一路与毛泽东紧紧相伴,带着胜利者的喜悦,拼杀打进了紫禁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1]《朱德选集》第7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7页

国防科工局直属机关党委巡视员)

猜你喜欢
兵工厂根据地红军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