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民主政治实践发展呈现新走势,然而,古今中外思想界对民主的论证态度却常常立足于批驳的相反立场,因而不能给以民主政治实践更深髓更坚实的理论支持。本文将以不同于政治学的哲学视角,对民主理念予以全新的哲学诠释。
【关键词】民主;哲学
民主一直都是各国政治实践的主旨,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拥有比发达国家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对政治文明有着比发达国家更为先进的追求。随着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根除封建残留、加快民主建设正越来越成为迫在眉睫的政治任务。然而,在学界,更多的学者却认为,民主所具有的世界性话语霸权地位正在使其成为泛滥于政治市场的“贬值通货”认为民主甚至潜藏着值得警惕的实践危害而不禁呼吁“重申共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源自实践又高于实践,为什么当前关于民主其理论与实践之间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背离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现有的民主政治研究往往立足于现实实践层面的政治学视角而造成的。以下对民主理念的哲学诠释予以民主理念深层论证,有助于对民主真实内容的把握。
民主一词具有非常多的“用法”,它可以指体制、价值、作风或方式方法。其中,对作为政体的民主的正确把握尤为关键。
作为政体的民主即作为政权组织形式的民主。科恩认为民主政体即“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这种界定容易造成民主政体与共和政体认识上的混淆。作为政体,民主是与共和政体相对应的直接民主,共和政体则是一种间接民主。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的重大事务通常由相关成员以面对面的方式集体商讨决定。因此,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在严格意义上,民主“参与”应该是直接而无需任何中介的。否则,就如科恩所认为的,民主政体的本质就会因无从界定甚至变为其他,比如间接实现民主的共和政体。
在现实操作层面,民主政体常常难以展开。这是因为每个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直接参与全体成员的决策极可能导致混乱和恐怖。历史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主政体不仅给古代雅典带来灾难性后果、直接导致法国大革命失败,同时也完全背离了真实的民主精神而孕生出僭主和独裁。民主政体在历史中的失败事件使多数思想家对它也充满失望情绪,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甚至将其称为“变态”、“恶政”的“民主”。
民主政体是直接民主,由“人民”不通过任何中介直接行使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权。直接民主在现实操作层面差强人意,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并非偶然。
在西语语境中,民主的主要释义在于“人民的统治”及“人民主权”,而在逻辑原则中,“人民”是一个复数名词,首先代表一种整体性存在,而非个体性存在,当人民用作单数使用的时候,则代表了一种普遍性,表示对这一普遍性的分有,因此又代表了一种抽象性,并不存在某个具体的人民。因此,我们从不说“一个人民”,当我们说“某人是人民”,所指的是此人属于人民这个整体,分有这个整体的属性。可以说,在更大程度上,“人民”指称的是一种崇高神圣之名。
但国家权力却是具体存在的,国家权力来自“市民”或“公民”等具体存在的实际让渡,因而虽然国家权力代表了一种共同让渡,但却并不抽象,存在着具体的国家权力。
要实践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直接民主构想,就必然落实到“市民”、“公民”等具体存在着的“人民”的现实载体上。然而,如果由某个具体存在或某些具体存在代替“人民”这一整体性存在或这一普遍性存在行使权力,就会违背逻辑的同一律要求,从而产生“民主的恐怖”就不是偶然的。
因此,卢梭说:“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卢梭的话虽然一语道的,但却并未抹煞民主的价值性。作为价值,民主首先反映了所有人作为自然存在而持有的平等身份,同时表达了作为有理性的物种对这种平等的需要和追求。它代表了人类社会政治的善的原初形态,涵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的理想状态,体现着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定,承担着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价值引领。正因如此,民主才不可以是“直接的”,才成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政治实践的旗帜。因此,学者们对民主话语霸权地位的担忧显然不是就作为价值的民主而言的,而是针对在特殊历史阶段作为体制的民主而言的。
【参考文献】
[1] [美]施密特. 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M]. // 刘军宁, 编. 民主与民主化. 商务印书馆, 1999:20.
[2] 王天成. 论共和国——重申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M]. // 王 炎, 编. 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 三联书店, 2003:190-224.
[3] [美]科 恩. 聂崇信, 朱秀贤, 译. 论民主[M]. 商务印书馆, 1988:10.
[4] [法]卢 梭. 何兆武, 译.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 1982:88.
【作者简介】
陈平(197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江苏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