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思维导图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几年来,我尝试将其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收到较好效果。
一、用思维导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在完成语数英等主科的作业后,几乎没有兴趣完成其他的科任作业。因此,科任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一定要讲究技巧和艺术陛。机械性的作业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思维导图的写写画画,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例如:在制作思维导图中,我引导学生用勺嚷示这个问题是向别人请教的;用表示看书了解到的;用表示上网查到的。
学生还可以用剪贴、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等进行装饰。这样的记录方式,学生觉得有意思,喜欢做。此方法,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
任何一个关键词或者图形都可以放在一张新的思维导图的中央,而且还能够再一次向外放射,可以说思维导图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人的大脑具有无限联想和创造的本质。
在教《锦绣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活》这一单元时,学生在制作、交流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补充时,突然发现影响人们衣食住行的原因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因此,他们直接在思维导图上画了一个大的箭头指向了整理的该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等信息,从而得出了人们的生活都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论,为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纸张有限,学生们还能够再接着写下去,因为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是另一个思维导图的中心。
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这会鼓励思想不间断、无止境地流动。思维导图让人的思想向各方向延伸,从不同角度理解各种概念。
三、用思维导图整理相关资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有阅读障碍、记忆障碍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面对信息量很大的文字资料时,这些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不容易找到重点,也不容易记住内容,而思维导图正好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帮他们快速理清思路、掌握要点,让他们从“语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更加自然、完整和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讲解《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时,当学生看到“母亲河”一词时,首先要想和这个词语相关的关键词和简单的问题,例如:母亲河是哪些河?在哪儿?长度?有哪些文明?等等。按照这些关键词查找资料,既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避免了大海捞针,也给学生指明了搜集资料的方向。对于解释关键词和问题中的一些衍生的词汇,还可以再分出层次,继续查找,直到充分了解为止。
四、用思维导图梳理教学内容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
看到上面这张漂亮的思维导图,你是不是一下子就知道《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单元都讲了什么内容了呢?运用思维导图记录单元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上课时,准确地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涉及广泛,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渡阶段。用思维导图也可以把某一体系的知识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呈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抽象概念,还可以图形结合,有清晰的条例和结构。
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不知道怎么思考,找不到学习的重点。而长期运用、制作思维导图能教会学生在拿到学习任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怎样筛选有利于自己自主学习的信息。因为制作思维导图时,首先要想和这个词语相关的关键词和简单的问题,不管是否荒唐,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然后小组商量讨论,找出共同的词汇和问题,筛选学习主题的重难点;最后进行知识补充,再思考和装饰、画图等来展现个性思想。
与线性作业不同的是,思维导图不仅显示了一些事实,而且把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了,学生在比较观察中,一下子就能产生联想,促进了课堂生成,学生对课题也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的前认知和思考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体现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教学内容等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又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依据。因此,思维导图是一个双赢的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