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课堂要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6-12-21 19:50史燕群
亚太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疑点难点要点

史燕群

摘 要: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综观我们平日的文言课堂教学,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停留于字词解释、课文背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其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追寻,才可以真正引导学生体会其优柔与华贵,精妙与深邃。

关键词:深度追寻;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今天,我们的文言课堂不能仅停留于对字词的落实上,要有深度的追寻,要对文本的主旨深入挖掘,要对文本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要对作者的心灵世界细致体察。这样,课堂才会渐行渐深,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心灵才会获得成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善于抓住要点,带领学生巧妙切入。要想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处,就必须寻找一个能够便捷地深入文本的“要点”。这个要点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或者关联文本内容,同时又能植根于文本的内涵之中。《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教者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要点“痴”字,以“痴”字为切入点,铺展整个教学过程,把“痴”字贯穿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文本探微。从“品读·观痴行”到“品读·赏痴景”,再到“品读·触痴心”,始终紧扣“痴”字展开教学活动,这一“痴”字极有效地对张岱这一人物特点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学生也逐层深入地体会到了“痴”字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张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更触摸到了张岱内心的孤傲、清高,寂寞,以及那份难以抹去的淡淡的愁绪,可以说这个要点最大限度地汇集了课堂所涉及的重要信息,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品语言,习技法,明主旨,使本来独立存在的环节有机地融入课堂,不着痕迹。抓住这一要点,便抓住了全文的精神命脉,教学自然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其次,要善于把握重点,指导学生咀嚼涵咏。很多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文语言时,漫无边际地着眼于全篇,“你最喜欢哪句诗”,于是学生作蜻蜓点水式的品读赏析,始终浮光掠影,也就不能领略其中无穷的蕴涵和深远的意境。一位教师在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处理的可谓绝妙。本首诗篇幅较长,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时,巧妙地抓住了题目中的“雪”、“送”两字,提纲挈领,理清思路,把握诗歌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进行品析、揣摩,此刻,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随意选择,而是紧扣前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千古重点名句,即咏雪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教师要求学生对这其中的任何一句,分别从修辞、关键词、意境等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学生的赏析透彻、深刻,真正诠释了名句之魅力所在。可见,抓住重点突破,品味涵咏,才能避免肤浅与浮躁,才能从心灵深处真正领悟到古诗词语言之精妙,韵味之独特,意境之深远。

再次,要善于紧扣难点,帮助学生适时拓展。有位老师在执教《陋室铭》时,疏通文意后迅速理清思路,从“环境幽雅”、“人物儒雅”、“情趣高雅”三方面把握“陋室不陋”的原因,最后归纳出根本原因,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然后引导学生体悟“惟吾德馨”中“德”的深刻内涵,从而认识“君子”的本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引导学生理解时,教者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肤浅地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引经据典,引入了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者补充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资料,如《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等,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诗人的淡泊名利、厌弃世俗、安贫乐道、志趣高洁、刚毅不屈、豁达乐观,从而真正读懂了“德”的内涵。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就文本教文本的局限,以往,由于学生对刘禹锡了解较少,对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仅停留在浅层,不能从内心深处对这一人物产生敬佩、仰慕之情,也就更不会引起情感的共鸣。可以说,在文本的难点处,相关资料适时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整个课堂显得厚重而有深度。

最后,要善于制造疑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魅力来源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问,才能真正进入文本的内核。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疑点”,然后把“疑点”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由休眠状态转向活跃状态,以促进思维的构建、碰撞,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更透彻地理解文本,达到新的境地。教者在教学《爱莲说》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体会作者对爱莲之人与爱菊之人的态度是否相同。通过比较阅读,讨论探究,学生发现作者对爱菊之人没有赞美、肯定之意,抱有遗憾、惋惜的态度,因为他们不满现实而远离、逃避了现实,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对改变现实是很无为的。而对爱莲之人是持肯定、赞美之意,因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消极逃避,是真正的勇者。两者相互映衬,更显爱莲者的高洁情怀。这一环节,从疑点出发,深入比较探究,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深度,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就自然既深且透了。这种探究,是从明显的意义里解读隐蔽的意义,使得课堂向纵里无限延伸。

教者对于文本的理解直接决定了课堂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真正能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去发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真正有所收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疑点难点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
2015年报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