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月

2016-12-21 19:03路来森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上弦月梢头张潮

路来森

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

上弦月,又谓之“新月”;下弦月,则谓之“缺月”或者“残月”。

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有“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之语。他认为,“新月易沉,缺月迟上”,都难以让人尽赏“弦月”之美,故而,都是叫人遗憾的事情。

足见,张潮对“弦月”之喜欢。

确然,单是弦月的形状,就叫人喜欢。

弦月,月如弦,仿佛随手一拨,轻拢慢捻,一弯月亮,就能弹拨出美妙的乐音;特别是夏日里,那乐音,清凉如水,会在溽热中,平人之矜,释人之燥。说“月如钩,月如镰”也好。月如钩,那“钩”,一定曾钩起过闺门的珠帘,于是,一女子,“无言独上高楼”,对月,吹响了手中的长箫;箫声幽咽,声声都生情。月如镰,锃亮的镰刀,让人想到广阔的田野,让人想到五月的金黄,嗅到遥远的麦香,霍霍然,就想拿起那把“镰刀”,去收割丰收和希望。

“弦月”之美,美在何处?美在其意境之朦胧,其意趣之幽微。

一弯弦月,挂在天上,弯月的边缘,镶嵌着晕黄的光,不很明亮,却柔和如蛋糕,仿佛正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天上布满星星,弦月,成为了行走在星海中的一叶扁舟,摇摇曳曳,有一份婉约、飘逸之美。地面上,只是晕了一层昏黄的光,一切,都是淡淡的,浅浅的;万物,萧疏如素描,幽微似梦境。

这样的弦月之夜,宜闲步,宜清谈,更宜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来,那“月”,一定就是上弦月。这样的“月”,也才能在黄昏时,爬上柳梢头。清淡的月光,在柳梢上浮跃、闪烁,一些月光,透过柳枝间的缝隙,稀稀疏疏地洒到地面上,地面,便勾勒出一幅米家章法的风景。一对青年男女,就行走在这样的画面中,话语款款,情意绵绵,温软如夏日的风。月朦胧,鸟朦胧,人亦朦胧,男女之爱、之情,便在这朦胧中,徐徐地展开,最终,走向生命的幽深。

此景,甚美;此情,更美。

有一首歌,就叫《上弦月》:“你是否已经看见上弦月,看它慢慢圆慢慢缺,缺成爱情里的不完美,圆在心里变成了感谢……”

爱情,如月,从来就存在着不完美与完美;由不完美到完美,就意味着爱情的成熟;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恩,有了感谢。可那个“过程”,又该是存在着多少“幽微”之情啊,慢慢地享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份爱的享受。

“缺月挂疏桐”,那意境也美。桐叶摇摇,下弦月,已经很低了,仿佛,就挂在了桐叶上。缺月,变成了一枚桐叶,有了一份萧疏的风致。一叶知秋,这样的“缺月”,应该是属于秋天;当那片桐叶落地的时候,地上,就落下了一枚月亮。

曾国藩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人生的最佳状态——曾国藩赋予了“弦月”一份生命的哲理。芸芸众生,大多喜欢追求生命的圆满,而曾国藩偏偏在追求“月未圆”的生命状态;或许,他更明白“盈则亏”的道理,更懂得如何去“持盈保泰”。

而“月未圆”,则意味着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在不断地追求中,生命,方能彰显出它更伟大的意义。

于此看来,“弦月”之美,就不仅美在朦胧,美在幽微,还美在“缺失”,美在生命中的那一份意义。

(编辑 欣然)

猜你喜欢
上弦月梢头张潮
上弦月
秋日的上弦月(外一首)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上弦月·下弦月
秋夜吟
豆蔻梢头二月初
上弦月
年华在豆蔻梢头芳菲
爱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