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辉, 徐燕
(1.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大连海事大学 政策研究室,辽宁 大连 116026)
工程教育认证与高等航海教育改革
邢辉1, 徐燕2
(1.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大连海事大学 政策研究室,辽宁 大连 116026)
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航海教育与培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思想和认证标准开展高等航海教育改革。坚持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工程与实践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思想,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改革,是当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
航海教育与培训;高等航海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成果导向教育;STCW公约
航海教育承担着航海类人才及相关行业海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航运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1]目前,我国一方面存在航海类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尤其是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航海类毕业生,由于其海上就业意愿下降以及面临较多的陆上就业选择,纷纷离开船员队伍而选择在陆上就业;另一方面,我国航海类人才劳务输出增长乏力,长期以来均存在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突出问题。针对现阶段突出存在的两个问题,改革和完善我国航海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高等航海教育不仅要考虑航海类人才在船上的适任能力,还要考虑到在陆上相关行业企业就业时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及相关行业海事人才的国际化就业,其教育质量不仅要得到国内行业企业的认可,还应得到国外行业企业的认可。单纯依赖高等航海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或主管机关外部质量监督均存在诸多弊端,实现“管、办、评”分离,逐步推进第三方评估以及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是实现航海教育质量保障、航海教育国际互认和航海类人才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途径。针对基于STCW公约的高等航海教育存在培养目标、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本文提出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工程与实践、坚持持续改进等理念,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促进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根据工程技术领域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2]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并对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工程教育的质量提高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四个核心理念:学习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工程与实践以及持续质量的改进。
1.学习成果导向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实施和运行都是以学生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3]驱动教学系统运行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经验或教育投入等其他要素。OBE是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QF)、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等均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学历资格的认定、衔接和转换。《华盛顿协议》、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作为两个主要的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OBE以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按“社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过程和结构开展人才培养。
2.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学习成果即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和自主建构者。在工程教育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协会(ABET)2016—2017年度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包括8项通用标准[4],其逻辑关系可表达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设施”和“学校支持”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指标设置的,使“学生”能够满足“毕业要求”,进而促使工程教育达成“培养目标”,而“持续改进”是“学生”满足“毕业要求”和工程教育达成“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5]
3.回归工程实践
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与根本,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大部分工业强国的工程教育普遍偏向工程科学教育,以研究为导向,存在严重的工科教育理科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开始,回归工程、为工程实践服务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的普遍呼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可以看作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集合,其核心内涵是在保持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并要求拟认证专业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有效的产学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持续质量改进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一为“持续改进”,它要求拟认证专业必须具有持续改进机制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它有三个要点: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反馈与改进[6]。内部评价要求专业要建立教学质量的内部实时监控与定期评价机制,要有评价标准,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外部评价要求引入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开展专业评估或定期开展第三方社会评价,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评价工程教育质量对专业培养标准的符合度以及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反馈与改进要求专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配置必要的资源,实施有效改进。
1.服务国家战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合作为先导,逐步实现中国同沿线国家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合作,为海洋强国战略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均是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与条件保障,其中人才起着统领和决定性作用。航海教育对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巩固海防、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航海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海事人才,构建适应航运事业发展要求的航海教育模式,是目前航海类高校的重要任务。
2.面向行业需求
2014年9月,国新办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建设海运强国为目标,以培育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提升综合国力提供有力支撑;提出了要优化海运船队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提升海运业国际竞争力等七项具体任务;要求“完善海运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海运人才”。[7]因此,我国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定位在未来行业的领导者,培养具有荣誉感、责任心、领导能力以及全球意识的高级航运人才和海事专家。
3.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高等航海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反映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包括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原则,既强调知识的广度也重视知识的深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强调以成果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工程实践作为大的教学背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精神、独立思考习惯、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有效沟通能力;教学评价应从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动态掌握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教学环境创设应强调工程实践背景,强调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以及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4.坚持办学特色
中国航海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近十年来,船员的供应现状是数量过剩而结构性矛盾和质量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准确的定位。航海类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培养模式存在单一化、均质化倾向。航运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行业领导者、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各航海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当前教育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自身条件,科学定位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并明确其服务面向,共同承担航运全产业链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受教育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努力实现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多样化供给。因此,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三类人才:海事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具有航海教育背景的相关领域人才。中国的高等航海教育机构应牢记使命与责任,坚持航运特色,立足海事、服务交通、面向海洋,积极探索融入海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STCW公约是各级各类航海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为航海类人才培养设定了最低质量要求。基于STCW公约的航海教育体现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航海教育设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但其最明显的弊端在于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仅仅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海船船员,这就导致其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的局限性。以轮机工程专业为例,STCW公约对操作级值班轮机员的适任要求和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8]。我国的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如果仅依照STCW规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均质化和职业化倾向。这与我国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创新型航海类人才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必须在兼顾STCW规则基本要求的同时,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按照其设定的工程人才的毕业要求,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个性化发展之路。
图1 基于STCW公约的航海教育实施过程
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6—2017年度)包括8项通用标准,对于轮机工程专业额外还包括2项专业补充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坚持PDCA质量管理原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管理闭环。基于PDCA的教育质量标准框架如图2所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应聚焦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并坚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回归工程与实践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思想。
图2 工程教育认证PDCA质量管理模型
1.学生的招收和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要有围绕学生的招生、学习指导、质量保证、学分认定和就业等方面的措施;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包括对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师资队伍和其他支持条件要有利于学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要确保全体学生都要达标。[2]提高航海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聚焦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并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招生工作体系,促进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建立高效互动的宣传平台,凸显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学校、专业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回归工程与实践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充实传统课堂、慕课、网络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促进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三是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方向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构建就业创业促进工作机制,在学生就业创业与学生招收和培养过程上保持互动,多途径、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四是构建航海类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结合国际国内教育发展趋势、科技进步、行业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对教育培训机构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建立各层级航海教育之间的有机融通和衔接机制,构建航海类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迫切需要高等航海教育机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的航海类人才培养要避免单一化、均质化倾向,必须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现阶段对航海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航海教育背景的其他领域人才的多样化社会需求。既要看到当前我国航海类人才队伍在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种类型船舶上任职的空白,也要看到航运业的发展对航运金融与保险、船舶检验与船舶经纪、海事法律与仲裁、航运信息服务和港口物流等领域人才的需求。通过广泛征求学校行政主管部门、航运及交通运输相关企事业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学术界、校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同时具备领导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
3.专业培养标准制定
在工程教育认证中,专业培养标准也被称为学生学习成果或毕业要求,必须能够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6—2017)对拟认证专业列明了11项培养标准[4]:
(a)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
(b)实验设计和开展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c)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安全、可制造和可持续性等现实约束条件,设计满足期望需求的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
(d)运作多学科团队的能力;
(e)识别、规划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f)对专业和伦理责任的理解;
(g)有效沟通的能力;
(h)对于理解工程解决方案对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所需要的广博的教育;
(i)对终身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的认识;
(j)对当前热点问题的知识;
(k)将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高等航海教育机构培养的航海类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有效的应变与决策能力、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解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的思维能力、获取和拓展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考虑航运业的安全、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航海类人才培养更应该强调其爱岗敬业、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服从意识、国防与法治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素质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
4.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主要载体。为了保证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及其课程体系的一致性,使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实现,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与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括三个部分:适合本学科的大学数学和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适合学生学习领域的工程科学和工程设计,如工程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电子电路、计算机科学等;适应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考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并兼顾到STCW公约对航海类人才培养的强制性要求,我国高等航海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有效的重构。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如图3所示。
注: a-k 指ABET要求的11项学生学习成果图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轮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关键。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16—2017)第6条“师资队伍”规定:“专业师资队伍应有足够的数量和能力以满足专业课程领域的要求。应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提供充分的师生交互、学生咨询、学校服务、专业发展、与行业和专业实践者以及学生雇佣单位的交往。专业师资队伍必须具有适当的资格并且具有和显示足够的权威来确保对专业的恰当的指导,以及开发和实施对专业的评价、评估和持续改进过程。师资队伍总体的适任能力应包括其所受的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工程经历、教学效果和教学经历、沟通能力、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学术水平、参与专业协会、专业工程师证书等。”[4]考虑到航海教育实践性很强、与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征,航海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考虑教师数量、结构、教育背景、任职资格、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部分,也要求航海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工程经历和多样化的职业发展历程,还应该聘请行业一线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职进入师资队伍,促进理论与实践、产与学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对航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多样性的需求。
6.改进完善支持条件
支持条件既包括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和相关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也包括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及服务、行政及后勤服务、财政支持条件等软件资源。支持条件应充分支持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可持续的发展。新形势下,各种电子学习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应该继续确保其可用、可达,并得到系统的维护和升级。长期以来,我国航海类专业囿于落后、匮乏的实践实训条件,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行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由于航海教育的高度实践性特征,学生以及师资队伍的工程背景、行业实践和在船实训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依然是提高中国航海教育质量的现实路径。
7.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航海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不断的持续改进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持续改进是航海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目标之一。图4为航海教育质量保障流程图。
图4 航海教育质量保障流程图
由图4可知,持续改进包括两个层面:若航海教育质量没有达到既定的专业培养标准,需要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设施、支持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若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则需要对航海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以及整个教学系统的运行等方面开展持续改进。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PDCA循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评估与持续改进是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用形成性评价代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航海教育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质量评价机制、质量改进完善机制等。
[1] 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 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2-27)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301/xxgk_146662.html.
[2]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2):10-19.
[3] 顾佩华, 胡文龙, 林鹏, 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27-37.
[4]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2016—2017) [EB/OL].[2016-07-25]http://www.abet.org/accred itation/accreditation- criteria/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 ering- programs-2016-2017/.
[5] 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4(6):9-16.
[6]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15(15/16):33-35.
[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8-15)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50412.htm.
[8]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The Manila Amendments to the Seafarers’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Code[S]. STCW/CONF.2/34, 3 August 2010.
2016-09-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3132016368);大连海事大学教改立项资助项目(2016Y10)
邢辉(1980-), 男, 副教授, 主要从事轮机工程教学与研究。
U676.2
A
1006-8724(2016)04-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