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2016-12-21 11:49阎京生玉米和红薯能否救大明
文史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明王朝崇祯旱灾

阎京生 《玉米和红薯能否救大明》

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阎京生 《玉米和红薯能否救大明》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各地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也在其《农政全书》中最早称呼了“玉米”。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到崇祯十四年(1641),旱灾席卷明朝15省(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12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从形势上来看,此时北方各省的旱灾已持续10年以上,陕西的极旱已经持续了近15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已经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而且外有清军不断犯境。即使明朝中央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备在这些受灾省份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的条件了。

(责任编辑:齐风)(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猜你喜欢
明王朝崇祯旱灾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