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昕平
《中国儿童文学概论》王泉根 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5年3月定价:50.00元
王泉根撰写的《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丛书”中的首部,在整套书系中具有理论基点的作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以两编布局,上编为《中国儿童文学简史》,下编为《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此书虽是文学史命题,但在王泉根的“中国话语”与“问题意识”的治学思路下,实现了旧题新作,推陈出新,尤其是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做出的观点鲜明的宏观纵论,极具学术价值。
《中国儿童文学概论》是聚焦中国儿童文学发展面貌与归因探索之论。“中国”二字的定位,形成了理论框架的创新。所论各章,章章皆与儿童文学学科概论相关,章章又都紧密结合中国儿童文学实际,既有学科基础知识的概述,更是“中国”视野下的本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论。
上编《中国儿童文学简史》分为十章,对各时代儿童文学发展历程的概括客观、全面、精到,给人以面貌清晰之感。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概述、各发展阶段的划定、各阶段标志性事件的提取,儿童文学发展面貌的归因,大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近考证成果和独到论述的融入,使《中国儿童文学简史》的呈现像一本实现了各种超链接功能的鲜活历史,从容而丰赡。
大量新近考证成果的注入与完善是此书的一大特点。论著吸纳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史料信息,既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补充与完善,更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评价的价值谱系。
如在论及1917年下半年起至1920年茅盾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中,呈现了当时茅盾为《童话》丛刊独立创作的童话篇目,丰富了读者对茅盾之于儿童文学贡献的认识;在论及叶圣陶时,著者高度评价了叶圣陶在五四时期创作的儿童诗,他创作的儿童诗《拜菩萨》文本也得到了完整的呈现,补充和丰富了我们对叶圣陶儿童文学文体贡献的认识;还有如五四时期因创作数量有限而较少被论及的儿童小说,抗战时期曾与田军、萧红作品并举的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大后方”创作童话中郭以实别具特色的科学童话《太阳请假了》等。从《小说月报》、《文学界》等时刊中发掘到的、被历史尘封或先见遮掩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得以汇入这部《概论》之中。书中对于儿童剧等文体的发展,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梳理与介绍。
《中国儿童文学简史》还做到了在“共识”之外的推陈出新与独树一帜。这部发展史不局限于材料的再现,而是鲜明地阐述了儿童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相伴相生、由萌芽到成长的生存画面。历史的脉络、因果的关联,都得到了呈现。史料之外简明的论说文字,有着鲜明的在场感,使这段文学史得以清晰、立体起来。
针对儿童文学在中国是否“古已有之”的问题,王泉根提出:“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严谨的表述,辩证的观点,澄清了在儿童文学理论界非此即彼的争论。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散落的儿童文学珍宝进行了细致的检视、汇总与梳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立论,同时又首次较全面地归因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滞后的三重原因”。在论及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时,生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与中国儿童文学开拓者间水乳交融、相伴相生的创作关系。本书中,中国科幻文学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脉络得到了展现与评价。
对待儿童文学发展史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著者也以在场的、忠实的态度,还原每一部作品产生的特定背景,提出了宝贵的“一家之言”。
记得王泉根曾反复强调过文学研究应有的三种意识,即“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与“原创精神”。著者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探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其取舍、布局,均检验著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论著虽然是一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但实则显示出儿童文学专论的意图,其中融入了王泉根多年来对中国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的诸多观点,同时汇入了大量新近研究的成果。
著者对下编《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的论述,没有拘于时间节奏的复现,而是紧扣本土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核心问题,提炼了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三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以《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与五代作家》和《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三大问题统领全编,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并对其中的儿童文学发展现象给予了客观评判,显示出集中、准确、全面、深入的论说面貌。
中国儿童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发展路径,始终是著者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特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著者对《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这一专章问题的探讨,首先从中西原创儿童文学的不同艺术取向入手,指出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相比较的两个“先天不足”(即缺乏古代的神话传统与古典的童话传统),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实主义传统、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兴起时的时代背景、动荡的社会状况、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民族主旋律、儿童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条分缕析地分析了中国本土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走向的成因。论述未做价值判断,而是忠于历史,做出了充分而中肯的事实分析。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与五代作家》一章中,著者从“儿童观”的演变入手,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做出了“三次转型”的归纳,准确概括了“五四”时期本土儿童文学萌生期与世界儿童文学的接轨和学习、20世纪30年代配合时代需要而注入“革命”、“阶级”与“救亡”的创作主旨、新时期人文精神与儿童本位在儿童文学中的日渐彰显三个突出的阶段。这样一次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全景式观照和社会学归因,再次集中而鲜明地揭示了“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决定性意义。
王泉根基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有着自觉的比较意识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整体观”部分设专章集中阐发《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从《五四前夕的域外来风》至《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以实证的方式,拉通从晚清至新世纪的百年儿童文学,集中论述了外来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各发展阶段产生的重要影响。
国际性的理论视域,也使著者对具体作品的论说有了更具开放性的比较视野。论著在儿童文学发展历程、节奏、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探讨,都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著者在归纳总结了中国儿童观的第三次转型之后,紧密追踪我国儿童观正在发生的第四次转型和由此带来的发展现象。在《新时期以来全球意识中的东西对话》、《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等章做出了建立在国际化视野基础上的全局展望,使基于本土儿童文学问题的立论有了更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更符合文学本质与规律的发展预判。
总之,这样一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凸显了著者对理论的宏观把控能力,恰当地定位了立论原则,清晰勾勒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发展脉络与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表征,对重要文艺思潮的嬗变、创作风向的激荡、文学观念的论争,尤其是“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中,以问题意识为统帅,拉通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集中阐释了本土儿童文学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观的确立,中国儿童文学百年文学现象的理解,意义重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虽然不是侧重于个人对儿童文学的阐释,但又具有言说者鲜明的个人气质。许多论述脱离了刻板严肃的学院腔,充满了温度与情感。《结语》中,著者坦言:“我所关注的这些‘整体观’也即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专题研究,还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探索。例如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变革与发展问题……”字里行间,“在路上”的研究精神与热情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