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竹
【摘要】根据研究表明,建筑物起火后,5—7分钟是扑灭火的最佳时间,若错过最佳时间,则需要依赖消防员的救助。在确定火灾后需要当事人拨打求救电话,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自身救援,为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因此,火灾应急逃生产品的设计研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关键词】火灾应急救生产品;照明;简单操作;过滤气体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火灾持续4个小时15分钟,最终导致58人遇难,71人受伤。上海“11·15”特大火灾给上海人民造成的伤害至今无法抹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现代主流,而消防装置的发展远远跟不上高层建筑发展的步伐,当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的启用受到了道路交通,建筑周边环境的影响,延误消防救援时间,据统计,消防云梯一次升降只能营救2—3人,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局限性。在火灾发生时,我们除了等待消防救援,生命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此时,家庭火灾应急救生产品的启用重中之重。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易形成烟囱式火灾,蔓延速度快,有毒烟雾快速蔓延至消防通道以及疏散通道,对人们的自身安全及逃生造成威胁。因此,除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外,还需要提高人们的逃生技巧和正确选择合理安全的救生产品,为生命争分夺秒。
据调查,从得知火灾信息之后,表现为亲自查证者占12.7%,打电话询问火灾情况者占18.2%,通知他人火灾信息者占27.2%,报警求助者占23.6%,尝试救火者占18.2%。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尝试通知其他人以及打电话报警。根据研究表明,建筑物起火后,5—7分钟是扑灭火的最佳时间,若错过最佳时间,则需要依赖消防员的救助。在确定火灾后需要当事人拨打求救电话,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自身救援,为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因此,火灾应急逃生产品的设计研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1998年12月4日20时10分左右,陕西省宝鸡人民商场发生火灾,宝鸡人民商场仅有一路电源,当发生火灾后,总电源被切断后,疏散照明全部断电,配备的应急照明灯在浓烟的笼罩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导致逃生者无法找到逃生通道,为生命延误时间,甚者逃生者误进入其他区域,发生意外。在逃生中,没有光明,使逃生者在心理上又增加一层恐惧,因此火灾应急救生产品的照明设计重中之重。发生火灾时,火灾应急救生产品设计能够在烟雾的笼罩下,使照射出的光线透过烟雾,产生光明,为逃生者指明道路,顺利找到逃生通道。
国内外逃生设备主要帮助消防员用于自救或帮助救援的产品,主要有逃生绳、防火毯、安全背带、防毒面具、救生气垫、救生网、救生软梯等,这些救生产品有些体积较大、有些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有些虽操作简单,但对于儿童及老年人来说上手较为复杂,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下或读说明书后,按照说明书的操作后,才得以使用。这不仅无法起到最根本的保护作用,反而会产生反向作用,延误救援时间。因此,应急救生产品设计针对人群较为广泛,不仅是主流的青年人,而且需要儿童老年人能够独立操作完成,操作方式不易复杂,简单易会。应急救生产品同时需要针对火灾的普遍问题进行救援,做单简单实用、安全性高,考虑到儿童老年人的行为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逃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危害即有毒高温烟雾的危害,有毒气体是造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火灾烟雾气体各种成分中,一氧化碳是主要有毒气体。动物实验表明,浓度为2300-5700mg/m3的一氧化碳能使实验中的小白鼠全部死亡,11000-12000mg/m3浓度的一氧化碳能够使人迅速死亡。在发生火灾时,燃烧过程会大量消耗氧气,氧气浓度大量下降,人们在这种氧浓度较低的环境中,人们会出现呼吸障碍、丧失意识、发生痉挛、甚至窒息死亡。同时,可燃性材料经过燃烧后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如氮氧化合物、甲醛、氯化氢、异氰酸盐等刺激性有毒气体,当吸食到一定程度,使人瞬间丧失活动能力。因此火灾应急救生产品需具有极强的过滤气体功能,使逃生者佩戴后能够减少有毒气体的吸入,延缓烟气进去呼吸道,为生命的救援争取时间。
火灾应急救生产品虽功能需要很多,但针对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解决火灾中的普遍问题极为重要。操作易简单不易复杂,尤其老年人和儿童能够独立操作使用,能够为生命的救援争取更多时间。现如今,国内外极其重视家庭以及公众场所的安全性,逃生救生装置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除了加强宣传安全意识外,应急逃生装置的设计需要更加规范的加强,功能不易繁琐复杂,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场所采用不同的装置,比如公共环境与家庭环境当发生火灾的不同,公共环境人群量较大,逃生路线极其重要,逃生装置的引导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家庭火灾人数较少,保护好自身安全逃离火灾现场极其重要。针对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火灾应急救生产品,同时火灾应急救生产品后期的维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增大安全意识,保护人民的切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 梁国福. 家庭火灾应急逃生装备技术性能的探讨[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05-15.
[2] 史行君, 张树平. 宾馆火灾逃生调查[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