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罹患强迫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某些特征与青少年的强迫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父母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这四个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相关的家庭因素进行概述。
【关键词】青少年;强迫症;家庭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个体出现心理冲突乃至精神卫生问题的高发阶段。强迫症已经成为青少年时期十分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多呈现慢性特征,损害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家庭是青少年活动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给予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将介绍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息息相关的四个主要的家庭因素:父母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
一、父母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区别的特征之一,是一个人在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情绪反应、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特征。刘灏、张伯全和唐济生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比较强迫症患者组及其父母与正常对照组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发现,强迫症患者组的神经质因子和精神质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强迫症患者组的内-外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强迫症患者组父亲的神经质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强迫症患者组母亲的精神质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母亲,而强迫症患者组父亲和母亲的内-外向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和母亲。并且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内-外向因子得分与其母亲的内、外向因子得分呈正相关,而与其母亲的精神质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质因子得分与其母亲的精神质因子得分、其父亲的神经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既可以作为一种遗传因素(也可视为易感素质),也可以作为父母与青少年在共同的生活中的一种环境因素,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来抚养和教育子女,影响着个体的人格形成、心理发育和心理防御能力。张治坤等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组的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组的父亲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张岩滨等对70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7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评定发现,强迫症组的父亲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得分、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强迫症组的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张治坤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上述研究均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强迫症的发生与发展。父母的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容易是孩子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心;父母的严厉惩罚容易使孩子形成小心翼翼、拘谨和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父母的过度保护则会对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父母的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罹患强迫症的病前人格基础形成的促发因素。
三、家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触并且连续生活最长久的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青少年一出生开始就已然存在。青少年的认知功能尚未发展成熟,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强迫症状的产生。王体宾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61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61例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组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独立性、组织性、成功性、亲密度、娱乐性以及情感表达等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道德宗教观和矛盾性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成员之间有着较低的亲密度以及较多的对立、冲突和矛盾,在家庭之中规范和约束力、责任和承诺以及自我控制力都较为缺乏。
四、家庭功能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从而使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都能够健康地发展,家庭系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适应和促进整个家庭及家庭成员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来实现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高丽娟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研究组)和56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定发现,研究组在角色、行为控制、情感反应、情感介入等维度上以及在家庭总体功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外向性因子得分与其在家庭行为控制维度上以及总体功能上的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质因子得分与其在家庭沟通、情感反应和行为控制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提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不良,家庭成员在其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需求其家庭不能予以满足,家庭中出现角色冲突的可能性较大,角色分工情况较差;家庭之中的情感温暖度较低,不能够为家庭成员排忧解难和提供温暖安慰;家庭内的行为控制较为刻板,难以随着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协调,对家庭成员的行事规定严格。
家庭因素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致病、病程和预后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影响,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家庭治疗来帮助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 灏, 张伯全, 唐济生. 强迫症患者人格与其父母人格的特征及相关性[J]. 临床精神病学, 2010,24(7):496.
[2] 张治坤, 孙 华, 孟 纲, 李南施.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亲属家庭因素的比较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31(2):230-231.
[3] 张岩滨, 孔德荣, 邱松伟, 樊素琴, 王体宾.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 2010,31(3):39.
[4] 王体宾.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研究[J]. 会议论文, 2013:110.
[5] 高丽娟.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个性特征及家庭相关因素研究[D]. 新乡医学院硕士论文, 2006:16-19.
【作者简介】
刘颖(199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