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
【摘 要】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构建以及发展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于比较文学的初级阶段,当时各方面研究都不太成熟,所以相应地其局限性也非常显而易见。
【关键词】比较文学;传统影响研究;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6-01
比较文学是文学界较为新兴的学科。而一谈及比较文学,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其支柱之一——影响研究。
一、传统影响研究
传统的影响研究主要指对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实证研究。它既要研究施加影响的一方,也要研究接受的一方,当然还要研究影响产生的路线、经过、媒介。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认为,每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因此一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就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流传学。该学科以放送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接受端为研究的最终点,主要分析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种文风对他国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影响的学问。这种研究范围广泛、方式多样,但研究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放送方对接受方的影响。例如,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来尔、马拉美、艾略特等。他们的作品飘洋过海,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相当一部分人。第二,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这一事实规律的学科。梵·第根认为,两者要产生事实联系还必须有中间传递者,而这里的传递者就是媒介。影响研究中的媒介主要有翻译、改编、借用、摹仿、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以及传递影响的个人、会社、报刊、学术沙龙等,其中以文字媒介为主。例如,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国内并不出名,然而经过翻译传播他的诗作却在日本和美国大受欢迎。第三,渊源学。它是从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受到的影响的源头。即一路溯本求源,顺蔓摸瓜,直到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直接的或隐藏的渊源关系。这是影响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成就也很大。
二、影响研究之局限性
(一)影响定义的争议。影响是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著作中是经常见到的一个词语,然而,出人意料地是,人们对影响的定义却一直存在着争议与分歧。许多学者都对“影响”下过定义,然而他们的定义都过于模糊,难以界定。比如法国学者朗松在《试论“影响”的概念》中说到:“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然而这种精神存在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他却没有明确指出。因此,到底什么是“影响”,一部作品是否是受到了别的作家的影响,还是作者本人的独创,在有些时候是很难确定的。
(二)只注重对源头、路线的研究,对接受者缺少足够重视。影响研究学派在最初阶段大多致力于研究产生影响的源头、经过路线,详细刻画影响路线图,分析产生渗透的过程,但是对影响的接受方却不够重视。他们所讲的接受者也只是作为受影响的客体而存在。例如,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上,不少研究者都是从中国作家作品中的主题、创作手法、意象与外国作品相似点着手,极力寻找影响的蛛丝马迹,以证明外国文学对中国某个作家的影响。他们潜在的前提就是当时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新”的东西都是“本国文学传统和他的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所以都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样无疑遮蔽了当代中国文学创造性的成分。
(三)拘泥于“实证研究”,忽略文学审美价值。对当时的法国学派而言,影响研究是以“事实联系”的实证为核心、以坐实两国文学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宗旨,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精确地“刻划出‘经过路线”。可以看出,这种研究方法最大的缺失就是过分拘泥于实证。尽可能多地搜索相关客观事实当然会让研究更可信,但是这也会悲剧地导致研究过于机械、僵化,从而使研究失去了文学作品本该具有的审美价值与人生感悟。对此,日本比较文学家大塚幸男认为:“如果仅仅探求‘影响而忘却终极目的,那么比较文学便不过是低规格的‘探宝学。”
三、影响研究所受到的外来挑战及其拓展
由于以上所述局限性,传统影响研究逐渐遭到许多的质疑与抨击。但是,它并没有就此烟消云散。相反,在一系列新思潮的冲击下,今天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个领域的重新建构和开拓。例如,新的影响研究已经把接受者的主体性纳入“影响”概念的思考中;布鲁姆提出的“影响即误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影响论,纠正了原来对“影响”的狭隘定义;不少学者在探讨影响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民族文学的主体性。经过不断地重新梳理与拓展,新的影响研究必然会继续大放异彩,更好地应用于各民族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梵·第根著.比较文学论[M].吉林出版集团,2010.
作者简介:
曾 彩(1989-),女,湖南衡阳人,广东科技学院,研究生(11级硕士),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