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曾经为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的约瑟夫·史迪威,因为1938年的台儿庄之行,改变了他对中国抗战前途的看法。他把台儿庄战役的真实情况报告给美国政府,又改变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观望态度,转而贷款给中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
邂逅老朋友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鏖战兼旬,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毙伤日军坂垣、矶谷两个精锐师团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举国振奋。来自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乃至世界各国同情我国抗战的人士的贺电如雪片一般,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接踵而至。就在这时,美国驻华大使馆上校武官史迪威也来到徐州,住进了花园饭店。
史迪威1883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1904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任第四集团军情报官,获杰出服务勋章;1919年任驻华美军语言教官,学习中文;1920至1923年赴华工作,帮助修建了一条从汾阳到军渡的公路;1926至1929年在天津任驻华美军营长、代理参谋长;1935至1939年任美国驻华大使馆上校武官。史迪威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大家称其为“中国通”,史迪威也为有这个“绰号”而感到荣耀。
1938年1月,史迪威因与上司麦凯布不和, 麦凯布不准他在中国尤其是战场上活动。可史迪威是军事迷和中国通,他很想了解中国抗战战场的真实情况。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他不知是真是假,很想去台儿庄前线看看。但是他没有获得上司的批准,便一个人擅自来到了徐州。当他向第五战区政治部请求去台儿庄时,却被拒绝了。原因是当时有几个意大利记者到前线窃取军事情报,政治部遂给各战区司令长官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所有外国人到前线去。史迪威非常苦恼,晚上一个人在饭店里来回散步。突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人就是他的中国朋友盛成。
盛成是一位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1899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仪征一个家道没落的汉学世家,少年时代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在光复南京的战役中,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褒奖和鼓励。抗战期间,他投笔从戎,先后担任过上海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武汉全国文艺界抗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此时,他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衔设计委员郁达夫代表政治部和文协一起来台儿庄劳军,也住在花园饭店。他乡遇故交,两人格外高兴。史迪威当即把他来徐州的情况告诉了盛成。盛成得知后,满口答应:“你是我的老朋友,这点忙我一定帮的,你放心。”
会见李宗仁
盛成找到郁达夫,把史迪威的情况告诉了他。郁达夫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当即拉着盛成去见李宗仁,向他反映史迪威的要求。李宗仁表示同意见史迪威,郁达夫与盛成即于当天下午邀请史迪威前往第五战区司令部去见李宗仁。
第五战区司令部设在位于徐州市区文亭街的徐海道署旧址,又称“道台衙门”,原是明清时期管辖徐、淮、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占地1.5万平方米,是徐州规模最大的衙署建筑。李宗仁是一个战区的总指挥,而史迪威不过是个上校武官,但是李宗仁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与他进行了长谈和辩论。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对史迪威的印象是:“史氏为人极豪爽,谈笑风生,颇有战将的气概。一见其人,便知道他可以做一位叱咤风云、出入枪林弹雨的猛将,而不是一位借‘箸为君一筹的参谋人才。”
李宗仁和史迪威寒暄之后,落座饮茶叙谈。李宗仁问道:“史迪威先生,你认为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史迪威耸耸肩说道:“中国太贫穷了,就武器而言,比日本落后很多,这无疑是拿着筷子去和日本军队打仗。”“那你认为中日两国军队作战的情况如何?能叙述一下你的观感吗?”李宗仁紧接着问道。史迪威摊开双手:“我是外交官,不便发表意见。”“史迪威先生,无论你对中国抗战前途抱着什么样的观点,但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土,捍卫主权,是不怕流血牺牲的。我们好多军民在抗日前线是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飞机、大炮,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李宗仁慷慨激昂地说。史迪威说:“中国人民英勇抗敌,我是有所耳闻的,站在我个人的立场,我很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战。”随后,李宗仁向史迪威分析了二战国际形势,指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实由国联的姑息政策所引起,如今侵略者得寸进尺,而英国张伯伦政府仍存姑息纵容,法国则恃有马其诺防线毫无戒备。德国则利用其优越的工业基础,肆无忌惮地扩张军备。李宗仁说:“希特勒很快就要发动欧洲大战,英法等国到时无力兼顾东亚殖民地的利益,日本必然南进取而代之。日本可能对美国不宣而战,美国必将与中国站在同一战线上并肩作战。我希望你向美国政府建议,赶快贷款给我们,购买大批作战物资,运入西南大后方,增加中国军队的作战力量,以防止日本南进。”可是史迪威对李宗仁的分析不以为然,摇摇头说:“法国已建了马其诺防线,德国有何力量来发动欧战?至于日本,其志在于征服中国,所以它自信尚有把握。若言南进,与强大的英美海军为敌,何异痴人说梦?”
李宗仁见史迪威很固执,遂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日本虽强,中国虽弱,但中国拥有广土众民的优越条件。敌人志在速战速决,而中国则志在困敌于泥沼之中,至其崩溃而后已。美国朝野睿智之士须知今日表面上虽为中日的战争,而实质上实为侵略集团与反侵略阵线的战争,中国不过是首当其冲而已。所以美国提早贷款援华,确是为美国将来在远东战场上减少子弟牺牲的不二选择。”史迪威听罢,良久才慨然道:“假使我是罗斯福总统或国会议员,一定会同意你的主张,只可惜人微言轻。”
不知不觉,叙谈竟至深夜。李宗仁看时间已晚,问史迪威还有什么要求?史迪威说想去台儿庄前线看看。李宗仁一口答应,他也想让史迪威去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军人的抗战决心,更何况政治部代表郁达夫在场,他不表示反对,就等于代表政治部同意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对李、史的这次会谈有段记载:“史迪威到台儿庄现场参观时,同司令官李宗仁谈了话。史迪威记载的中国人对他本人的看法不多,其中有一处便是李宗仁的话。李宗仁说他态度‘坦率,同情中国事业,但对‘中国抗战的前途非常悲观。李宗仁把这位美军上校的悲观情绪归因于他接受的‘物质文明教育。他要史迪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以让中国购买作战物资。他提出的论点是,帮助中国能使美国自身取得更可靠的保障。”
考察台儿庄
4月23日,史迪威、郁达夫和盛成一行在第五战区长官部参议陈江的陪同下,连夜赶往台儿庄。随后3天,他们巡视了曾经发生激战的现场,并向抗日将士散发慰劳品。期间,史迪威亲眼目睹了战后台儿庄的残垣断壁,以及日军溃不成军的狼狈之态;也看到了中国军队以高昂的士气与日军拼杀半个多月,歼敌10000余人,缴获大批战略物资的辉煌战绩。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军队尽管装备低劣,但意志坚强,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史迪威在考察中每事必问,对台儿庄战役的经过、中国军队的组成及战斗能力等作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前仆后继、勇猛杀敌的精神所感动。实地参观后,史迪威改变了他对中国抗战前途悲观的看法,相信中国必将在抗日战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他当即决定起草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向美国国内介绍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的战绩。他激动地写道:朋友们现在都在说他们认为中国会胜利,我也这样认为。
史迪威在这份报告中,根据李宗仁的建议希望美国政府给中国经济援助,以购买战略物资。当时中国的全面抗战虽已开始,但美国政府和军方中的许多人对中国能否抗战到底持怀疑态度。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财政部长摩根索均倾向支持中国抗战,但国务卿赫尔要求美国保持“中立”,反对给中国经济援助,认为这会使美国卷入中日冲突。此前,包括史迪威个人对中国的抗战也持悲观态度。正是由于郁达夫、盛成当机立断,促成了史迪威与李宗仁的会见和台儿庄之行,使史迪威面对事实而改变了观点,得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据此写出了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引起很大反响。此后,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改变对中日战争观望的政策。
1938年8月30日,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洛辛·巴克拜访史迪威,听取了史迪威的军事形势报告。史迪威向他介绍了台儿庄前线中国军队浴血抗敌的真实情况,陈述了李宗仁的观点。巴克在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中说:“史迪威上校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奉行更加积极的政策,以提供贷款和军事装备的形式帮助中国,对我们本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措施。”摩根索同意史迪威的意见,力促罗斯福总统向中国提供贷款。同年12月,美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安排了2500万美元的对华贷款。这笔钱对财政拮据而又再次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真如雪中送炭。从此,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华, 使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华任职期间,他充分认识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来看,都很难依靠国民党去战胜日本侵略者。同时,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新兴力量,对共产党给予同情。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第一批美军观察组终于抵达延安。由于史迪威在政治上同情中共,支持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事业,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冷遇。同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后于1946年10月12日病逝。
2015年9月2日,约瑟夫·史迪威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