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不是“运动”——由《静悄悄的革命》带来的启示

2016-12-20 07:49司成勇
江苏教育 2016年57期
关键词:佐藤功夫革命

司成勇

教学改革不是“运动”——由《静悄悄的革命》带来的启示

司成勇

司成勇,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校“少先队组织与儿童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建设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著有《学会提问——“学问”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建构》《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等。

对于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早有耳闻。几年前我借来该书读了一遍,感觉作者的观点和理念比较新颖、先进,但我的体会和认识似乎还不太深刻。近来我再次细读了全书,感觉这本书不愧是一部佳作,得到了许多启发:教学改革不是“运动”,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慢”功夫、“真”功夫、“和”功夫。

一、教学改革是“慢”功夫

教学改革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慢”功夫。教师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急不躁,要有一种慢火熬汤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改革的成功。如果过于急躁,冀图一蹴而就,往往事与愿违、欲速不达。佐藤学先生一直推崇“静悄悄的革命”,他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会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相较而言,我国的教学改革似乎更倾向于搞一些轰轰烈烈的革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教学改革。政府主导的教学改革往往要统一步调,按照统一的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方法、改革模式进行,先由政府颁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然后组织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训,接着让广大教师到学校中、到课堂上去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最后对改革的成果进行检查、汇报。这种改革往往像疾风暴雨似地开展,改革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影响范围较大。但是改革过后,相关专家总结改革的成果时,却发现:成功无几、目标未达。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新中国几十年教学改革的历史来看,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的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以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为例,这次改革采取了“研究—实验—推广”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重点立项、重点支持,在全国选择重点实验区进行试验,然后通过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县市级、校级培训,在全国推广实施。由于国情复杂,而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异又较大,教师参与改革的态度不一、能力参差不齐,这次教学改革并没有切实做到步调统一、齐心协力。可见,我国今后的教学改革应放慢节奏,少统一要求,多自主探索;少自上而下,多自下而上;少急躁冒进,多“悄悄革命”。即使要开展“研究—实验—推广”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也应该分步骤、分阶段、分地区、分学校、分班级,慢节奏地、稳扎稳打地推进。

教学改革应注重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政策激励、思想引导,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相关专家应向佐藤学先生学习,在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时,不把自己看作专家,高高在上地指挥学校改革,而是融入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这样的工作态度往往能得到学校师生的响应,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向教育研究者倾诉,愿意与研究者合作与交流。这个过程虽然有些慢,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是“真”功夫

教学改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是 “作秀”,不能摆“花架子”。佐藤学先生在引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 ‘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在研究改革的过程中,佐藤学先生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而是与实验学校的教师打成一片。他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在观察之前,先把自己看作教室中的一员。由于佐藤学先生与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平等对话、坦诚相待,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愿意跟他讲真话、说真事。

书中提到小林老师“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养学生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为学生写诗,虚心倾听并接受他们的意见,努力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 “与人交往”“与物交往”的能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小林老师取得了成功。他总结道:“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佐藤学先生在引领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研究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他真诚地尊重学生,让学生走上前台,走到教学的中心。他提出“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他倡导教师“积极参加公开研讨”。教师之间开放课堂、上公开课也是令日本教师感到胆怯的事情。但是,佐藤学先生的教学改革团队硬是一步步打开了封闭课堂的大门,踏踏实实地开展起了公开教学研讨。他们克服了教师文化的局限,打破了封闭的教室和心理,确立了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和立场。他们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分享乐趣,谈论活动中的困难,教师间有了真正的交流和合作。由于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教师不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最终实现了“开放日常的课堂”。

佐藤学先生引领的教学改革虽然是“静悄悄的革命”,但却真抓实干,改出了成效,是“真”功夫。

三、教学改革是“和”功夫

佐藤学先生创造并践行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教师之间相互开放课堂,开展公开的教学研讨,学生之间也注重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甚至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来,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力量。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教师与校长、学校与社会之间密切地配合和协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有望取得成功。一个教师如果试图独立地开展教学改革,不能说毫无可能,至少可以说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功。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样离不开合作。所以,教学改革是“和”功夫,也就是说,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心中有合作的意识、眼中有合作的对象、手中有合作的能力,要努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创造一种“和”(即和平、合作、和谐)的氛围。

怎样才能创造出“和”的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开放自我,把自己的工作、教室、课堂向同事、校长、家长开放,鼓励他们参与,大胆地与他们交流。除了向外开放,教师还要大胆地向内开放,即向学生开放。无论是向外开放,还是向内开放,都需要教师具有改革的勇气和开放的胸怀。许多教师往往在开与不开之间徘徊,生怕自己的教学问题与缺点被人发现,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业绩考评。这种心理看似合理,其实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进步。只有教师集体克服了这种对开放课堂的恐惧,才能赢得共同的进步。教师之间要坦诚相待,与人为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在相互开放课堂时,教师不应带着挑刺的眼光或看人笑话的心理去观摩他人的教学。在观摩时,教师可以遵循“2+2”的原则听课,即在相互评课时,每次只提2个主要的优点和2个主要的缺点,不必把授课者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一股脑儿地抛出来。这样,授课者容易悦纳评课人的意见,从而积极地推进教学改革。另外,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技能性,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对工作熟悉之后,会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应自觉地克服职业倦怠,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要有精益求精、挑战自我的精神,敢于确立新的工作目标,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超越自我,自觉地走上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对主动发言与注意倾听、自学自习与相互学习、目中有生与目中有群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新的改革打开一扇窗。

猜你喜欢
佐藤功夫革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佐藤学:世界上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了
佐藤海山的诗
功夫猪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中日两国合作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王坦与佐藤学为例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