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书法校本课程主张:立足课堂根植文化
刘军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根植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个性表达和生动诠释。书法课堂如何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维度探讨书法校本课程的建构路径,明确了书法指导课、书法欣赏课、书法文化研究课三种教学范式,并提出书法课程的主阵地应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实现校园内外资源的整合。
校本课程;书法教育;课堂;文化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生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课程是环境,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校园环境。何为校本?郑金洲教授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做了精当的解释。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将目光聚焦到学校场域,要与学校文化特色联系起来。一句话,要在学校文化视域下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唯有如此,校本课程才真正拥有“校本”内涵。
书法作为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书法的表现要依托文字,它源于写字,是写字的发展和升华。因而,书法教育是关于汉字文化的教育,是书写技能的研习与提升,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儿童心性的磨练与修养,也是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渲染。从文化的角度看,书法教育课程已远远超越了书法本身,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基石和核心素养。我们在书法校本课程实践中努力实现从写字教育到书法文化艺术的跨越,实现让每个学生在“书法文化殿堂中成长”的校本课程实施路径。
书法课堂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的研习,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之一。现实的书法课堂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碎片化,结构散乱,重技法轻文化,教学低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观察与思考,我们发现只有将以教师为主的“教”的课堂回归为以学生为本的“学”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十几年来,我们的研究不断草根化、常态化、精细化,通过梳理提炼出了书法指导课、书法欣赏课、书法文化研究课三种范式。
1.书法指导课是书写技能的研习与提升。
我们创设了写字三步法教学模式:一看,读帖、观察感知;二练,书写,实践体验;三评,分析感悟。(如下图所示)
(1)观察:有“序”可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精确,空间感知能力不够完善。往往能记住一个字由哪些笔画组成,很少关注每个笔画应写在哪里,也不易观察到每个笔画的长短粗细,更不会关注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读好帖,读什么?就要让学生学会有“序”可看。这个“序”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可以读笔画、读部件、读结构。学生在书写前要对临摹对象静心观察,细细体味,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意在笔先,字在胸中。这是写字的第一步。如读笔画: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有八种,读帖时要对构成的汉字笔画逐一分析,不仅要认清笔画的基本形态,如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尖、捺有脚,还要观察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如“市”的点是竖点,“乐”的点是斜点,“采”“文”“广”这三个字都有笔画撇,但各不相同,分别是平撇、斜撇、竖撇,同一字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笔画,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2)练写:有“法”可依。
学生在充分观察汉字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情况,将字的书写要点编成几句话,或者几句顺口溜,让学生在练习写字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
比如“木”字旁的字。先让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待学生观察说出后,师生可以这样编写——布白均匀成塔状,横短竖长撇捺放;再看以“木”字做偏旁的“桌”字,也是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地说,然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编写——横长竖短撇捺展,上紧下松才美观,让学生依照这样一句话去练习。任意一个字都可以把它的书写要点编出几句话来,比如“碎”字,可以这样编写——石字往左提,右边上紧凑,十字写舒展;“告”字可以这样编写——“牛”在上形趋扁,横画舒展“牛”无尾,“口”字开合位居中,字呈菱形重心稳;“牲”字可这样编写——“牛”字在左形窄长,末横变提竖垂露,三横布白要均匀,穿插避让是规律,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根据字的书写要点编写顺口溜,可让学生书写时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才能逐渐把字写美观。
(3)点评:有“据”可凭。
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字进步更快。如何进行有效点评?在点评时要做到有“据”可凭。这个“据”是什么?就是学生书写时心中的“法”。
在书法指导课上,待学生练写后,教师要有选择地拿出学生作品(可放到实物投影仪上),由师生进行共同点评。点评时要结合“法”,此时的“法”也就是评字的“据”。比如“牲”字,刚才已经出示了“法”来练习,来看看学生书写时有没有做到“牛”字形窄长,有的学生容易把它写宽了,末横没有变成提,垂露竖写成了悬针竖,还要看看右边“生”字三横布白是不是均匀,整个字的书写有没有做到穿插避让。有“据”点评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到一个字的书写优点在哪儿,不足之处在哪儿,然后有方向地进行修正和再书写,最后逐渐提高自己书写的水平。
有“据”可凭让师生的点评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也更加有效,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些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练字让学生多看、多练就够了,其实不然,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引领,才是最重要的。
2.书法欣赏课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书法作为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书法的表现要依托文字,它源于写字,是写字的发展与升华。因而书法教育是关于汉字文化的教育。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谁掌握了汉字谁就掌握了故事、历史和文化。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的意美。欣赏书法作品的妙处,欣赏汉字的布局与结构,欣赏汉字的意蕴,欣赏字里行间表达的性情。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反面教材”和“就地取材”进行书法欣赏教学。如在教学“皮”字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许多学生的“皮”字写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不太对称,有的写得太小支撑不住整个空间,有的把三角区写得太大感觉太撑眼……这时,老师将问题在黑板上“亮相”,欣赏自己“杰作”的孩子开心地笑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字“美容”。
书法欣赏课,欣赏经典名帖提高学生的眼界固然重要,但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会将对道德、书法、美学的领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3.书法研究课是课程资源的追寻与发展。
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设立了书法研究课。比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古币文字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专题研究,都开辟了我校写字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学生在研究毛笔起源的问题上,通过查阅资料不但明白了毛笔的演变过程,知道了毛笔笔杆粗细、长短变化,笔毛的选用与发展过程,同时还了解到毛笔的演变和发展与人的跪、坐姿势有关,与中国宣纸艺术演变有关等。学生从同一个视角出发,获得的知识却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书法文化研究的兴趣,同时带给学生的将是一生的精神财富,并由此建立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系统。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中的写字文化教学,更是师生生活中流淌的传统文化。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的校本课程,所在学校的教师、学生是当然的实施者。师生生活的外延也要成为校本课程的外延,书法课程的主阵地实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实现校园内外资源的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书法课程文化开启了另一扇窗。
1.在文化环境中浸润。
文化是指向物和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生活的审美实现。学校要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潜心营造浓郁的墨香文化,在校园文化景点的设计、命名、布局上都努力体现教育性、艺术性,让更多的隐性文化积淀成可感可触的显性文化。走进徐州市张集实验小学,犹如走进了一所用心经营的书法艺术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艺术柱”。一柱是挺立书写人生的“金笔”,另一柱是乌光可润物的“方墨”。书法特色之境、群星灿烂之意,尽显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魅力。“小兰亭广场”依《兰亭叙》意境为蓝本修造,其间有山、有水、有亭阁,有情、有景、有韵致,正所谓“崇山峻岭,流觞曲水”;师生们课余时间来到洗笔池边的石桌上切磋书法艺术,正所谓“少长贤集,群贤毕至”。“书法家故事浮雕”惟妙惟肖,再现书法前贤勤学苦练、立志成才的场景。前贤的动人故事激励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综合楼前的孔子林、东坡园,一步一景,书文合一。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教师们亲自动手设计、改造的“未名苑”,苑内清雅别致,围廊回转,名家名品,师生习作,相得益彰。其中还设有颜厅、柳厅、欧厅,能进入各厅练字修身的孩子是从学校的书法兴趣小组选拔的。“解字作书,通文立德”现已成为学校写字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可以为师生成长搭建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平台。我们以“书”为媒,每年举行一次“大手牵小手”的活动,邀请著名书法家和学校书法小名人联谊;每年进行一次“童眼看家”夏令营活动,师生一起走进展览馆,走进书家工作室,开阔眼界,润泽生命;每月一次擂台赛,指定内容,每年六月举行一次六年级学生集体笔会,让他们在全体同学面前把最满意的墨宝留给学校,并由校长当场签发收藏证书。每年元旦,我们都要举办一次“家庭书法大赛”。每到临近春节的集日,集市就多了几十张桌子,几十名小学生站在风中,为前来赶集的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免费写春联,学生们很卖力气,乡亲们也很愿意让孩子们写,孩子们不仅字写得漂亮,这字中还传递着一种感情,传递着一种文化,传递着小镇古朴、醇质、勤劳的一种民风,这是房村镇春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感染,明事理,激发热情;积淀了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3.在潜移默化中内化。
我校以“写好人生每一笔”为办学理念,以“写字”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让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热爱写字、习惯写字、享受写字。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书法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课程是每个学生的生命旅程,是一段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实践操作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践行“立字立人”“写好人生的每一笔”是书法课程永恒的文化追求。
J292.1
A
1005-6009(2016)56-0017-03
刘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115)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