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中期印人与流派发展

2016-12-20 08:42田世刚
江苏教育 2016年61期
关键词:邓石如徽派篆刻

田世刚

清初、中期印人与流派发展

田世刚

清代;印人;流派

明末,战争连绵,社会动荡,正是朝代更替之际。万历时代,印章艺术的高潮已不复存在。入清后,明代遗民中的篆刻家,以印章为寄托,于此道热情不减。再加上清初,朝廷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清代篆刻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清初文人篆刻家大都受明代篆刻家的影响,从活动地域而言,范围有所扩展。当时,地区流派很多,主要有如皋派、云间派、虞山派等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徽派。乾隆后,浙派名声渐起,始有南北对峙局面。南称浙派,北称徽派。

徽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一个艺术流派,它是由一些篆刻艺术家直接或间接地追随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松散性质的流派,其中程邃被尊为徽宗的开山鼻祖。徽派之概念,按一般的认识,似乎应该是安徽人并活动于安徽,但根据史料分析,大凡被称为文学艺术之徽派者,大都主要活动在扬州。黄惇先生在《清初的印坛及印风》提到,限定其是否是徽派开山有两个条件,一是开山者为徽籍,二是活动地点主要在扬州。在程邃的影响下,不仅吸引了清初属扬州府的如皋一派印人,而且还影响了来扬州活动的许多其他地区的印人。故后来的扬州八怪印人、四凤派、歙四子、邓石如、吴让之等印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程邃一脉的影响,后皆应归属徽派一系。

程邃(1605—1691),字穆倩,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明末在南京住了十多年,明之后移居扬州达40余年之久。彼时的扬州乃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文人书画家、鉴藏家云集此地。“广陵为天下人士之大逆旅,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孔尚任语),程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扬州并住下来的。程邃治印力变文、何,白文取法汉印,刀法沉郁顿挫,冲刀辅以披刀,使得浑脱而有质感。(图1)这也是程邃对流派印章艺术用刀的新贡献。朱文印则吸取福建漳浦印人黄枢以钟鼎文入印的长处,印边也采用战国阔边玺的形式,故朱文迥异于明人之作。程邃的印章在扬州曾影响了许多印人,如扬州以巴慰祖为核心的“歙四家”,与此并行或稍后,受程邃印风之影响并开宗立派的有当时“四凤”之称的高凤翰、沈凤、高翔(凤岗)、潘西凤等及“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以及后来以邓石如为首的“邓派”。

(图1)

巴慰祖(1744—1793),字予籍,一字子安,号晋堂、隽堂等,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晚出程邃近一个世纪。他自幼喜欢篆刻,他的印章面目,其多数章法严谨,用刀精致。白文印受程邃影响,有程邃的影子。同时他还影响了同时代的胡唐、王振声、董洵等印人,并且他被作为核心人物列于“歙四家”中。过去学者们都将“歙四家”列入徽派之列,但从师承及印风等方面观之,他们与程邃所影响的徽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区别的。

子安 巴慰祖

茶熟香温且自看黄易

高凤翰、高凤岗、沈凤、潘西凤,因为他们名字中都有“凤”字,所以有人就把他们称为“四凤派”。“四凤派”中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程邃的一些影响,印风也都较为接近。他们四人或是“扬州八怪”的一些成员,或与“扬州八怪”交往密切,曾为他们篆刻书画款印,在此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旨趣,树立了篆刻别帜。高凤翰(1683—1749),初名翰,字西园,号南阜等,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八九岁染习篆刻,三十岁左右,受到北方名家张在辛指点,中年又曾到程邃的家乡做县丞,开始接触程邃作品,五十多岁后因右手残废后改用左手篆刻。去官后,长期侨居扬州以卖画鬻印为生。他的篆刻苍古朴茂、兀傲不羁,有意到手随、不拘陈法的妙韵,扬州艺坛极为推崇。其余三人高凤岗、沈凤、潘西凤,虽都或多或少受程邃影响,但都自有风貌。尤其潘西凤作品生涩古朴,别有一番滋味。

高凤翰 高凤翰刻

江流有声断案千尺邓石如刻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又字顽白,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其父祖辈均爱好书法,父亲还颇通治印,邓石如篆刻在父亲的点拨下启蒙,师法何震、苏宣,刀法受惠程邃最多。他也曾摹过梁千秋的“一日之迹”、汪关的“春江社”、程邃的“读画楼”等。后来直接以有自我风格的小篆和具有汉碑额风格的篆书入印,一变当时的旧习,而以圆劲胜,形成风神流动、婀娜多姿、富于笔情墨趣的印风。他利用书印相通的艺术规律,探索出“印从书出”的道路,终自成一格,在清代文人流派篆刻史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他的成就在于敢突破汉印藩篱。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熙载较之邓更有发展,他的篆书继承了邓石如的篆书书法,其秀丽中别有书卷气溢出,篆刻也喜以自家书风入印,富于笔意,尤善细朱文。其印章书法意味很浓,他将邓石如的“印从书法、书从印入”发挥到了极致,真正达到了书印合一的境界。后人将邓石如和吴让之等并称为“邓派”。晚清篆刻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邓等受到他们的影响。

龙泓馆印丁敬刻

求是斋陈豫钟

孙恩沛印陈鸿寿

文字饮金石癖翰墨缘赵之琛刻

在清代中期,与徽派并举的是风骚并活动于杭州的另一大系浙宗。与徽派相比,浙派相对稳定,风格延续性较强,且有封闭性倾向。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丁敬好金石版、精鉴别、富收藏。来往杭州、扬州之间,与扬州的金农、汪启淑友善。丁敬篆刻初承“四凤”,受徽宗影响而来,但丁敬是一位远见卓识之人,他的篆刻艺术观是“思离群”,解放自我个性。所以丁敬的作品面目多样,秦汉印、唐宋印以及元明印家的风格他都化而入印,变而出新,而后开宗立派。丁敬与自己曾受影响的“四凤派”拉开了距离,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进而发展出独特切刀风格,行刀波磔而进、锋棱毕现,线条古拗峭折,迥异于时流的甜熟流滑,富有很强的金石味。因此,丁敬被尊为浙派祖师,继而起者先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其中丁敬、蒋仁、黄易、奚冈被称之为“西泠四家”,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称之为“西泠后四家”,合称为“西泠八家”。他们先后各领风骚于浙杭,延续近两个世纪。他们虽都是浙派印风,但在大同中又有小异,如蒋仁以沉着古醇胜;黄易以遒劲秀逸胜;奚冈以冲和拙质胜;陈豫钟以娟秀工致胜;陈鸿寿以雄迈恣肆胜;赵之琛以娴熟精能胜;钱松以稚拙淳古胜。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个性,谋求发展。尤其是钱松,他虽被列为“西泠八家”之一,但风格有别于其他七家,他的个性化作品已改变了浙派方折笔的固有程式,以圆取势,以雄强古拙出之,

妙香庵蒋仁

频罗庵主(附边款)奚冈刻

是一个有突破、富有开创性的篆刻家,连当时已身居浙派领袖地位的赵之琛亦惊叹道:“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钱松的印风亦为晚清赵之谦、吴昌硕等所钦佩,并对吴昌硕等近代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趣在有无间张燕昌

徐芸轩胡震

浙派远不止“西泠八家”这杭州籍的八位印人,还有一些虽不是杭州人,但亦是学浙派并有所成就的,如张燕昌、董洵、杨澥、胡震等。张燕昌(1738-1814),号文鱼,一作文渔,浙江海盐人。丁敬入室弟子,喜好金石考据,在继承丁师风格基础上取法颇广,别有情趣。董洵(1740-?)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绍兴人。“歙四家”之一,他虽被列为“徽派”,但他的风格受到丁敬很大影响,其印风格古朴中透露出淡雅的气息。杨澥(1781-1850),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江苏吴江人。其刀法基本学浙派,但篆法保留着一些吴门印人秀逸的传统,在浙派的阳刚中加入了一些阴柔之气。胡震(1817-1862),字不恐,一作伯恐,后更字鼻山,号胡鼻山人,浙江富阳人。与钱松交往甚密,当时有“钱胡”之称,篆刻当然也受其影响。

在浙派流行的这百余年间,程邃所创的“徽派”虽趋于消亡。但他们之间也互相影响。董洵就是个例子。纵观清初中期的文人篆刻艺术可知,统领清初、中期的艺术主要是徽浙两派的印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J292.1

A

1005-6009(2016)56-0053-03

田世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研究生。

猜你喜欢
邓石如徽派篆刻
静观
——邓石如书法艺术展
图说书法(185)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篆刻
瑩波篆刻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