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晴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
张 晴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为量化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探求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1990-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并计算其莫兰指数。结果表明,16个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较为稳定,各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关系,其中皖东南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强,皖西北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弱。以此建议皖东南地区利用国家战略机遇,带动全省经济;对皖西北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减弱经济竞争力不平衡的趋势。
区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莫兰指数;安徽
近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政策机遇,2011年及2016年国家分别对安徽省行政区域进行重大调整,2014年国家战略首次明确将安徽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将安徽省八市纳入发展规划之中。但长期以来,安徽经济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2015年省会合肥市经济总值占全省经济的三分之一有余,各地市经济发展总值变异系数由2012年的81.55%上升为2015年的87.12%,经济发展呈现差异化加大趋势。随着合芜蚌新区、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可能出现新变化,表现出更强的地理相关性特征。本文以此展开研究,量化安徽省各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探索其空间相关特征,并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探讨基本上是参考国外对竞争力分析的主要成果,在2000年之后,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逐渐加强,涉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文献开始增多[1]。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opiss或灰色模糊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赋予权重,从而得出区域经济竞争力系数[2]。从指标构成上看,往往采用“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多层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3]。其中较早的是王秉安,他认为政府、金融两要素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小,对竞争力影响不大,其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包括7个准则,下设24个分准则、69个指标[4]。代表性学者如洪银兴和刘志彪比较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三个维度评价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5]。
综上所述,目前的文献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相关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等,重点放在如何选取指标和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而忽略区域经济竞争力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有益拓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技术,把多个相互关联指标简约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计算出安徽省各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数,通过Moran'I指数检验空间相关关系,探求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空间特征。
3.1 指标的选取
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安徽省区域经济的特点,将区域经济竞争力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经济水平、产业水平、基础设施、贸易水平和科技水平,在此之下设置12个二级指标作为构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1)。数据均来自于1991-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统计年鉴。由于亳州市于2000年建立,统计年鉴中缺少亳州市整体统计数据,2000年以前的数据通过亳州市(县级市)、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汇总得出。2011年地级巢湖市撤销,本文在测度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中剔除巢湖市。由于选取的基础指标从数据属性上存在量纲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合成指数之前,运用SPSS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相同量纲[6]。
表1 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衡量指标
3.2 测度结果
使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对各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一级指标综合得分,通过加总计算一级指标得分作为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度量。为分析安徽区域竞争力差异,对1990-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系数进行排序,由于篇幅限制,仅列出部分年份各地市的排名情况(表2)。
表2 安徽各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3.3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分析
结合表2和各地市地理分布,可以发现皖北四市经济竞争力较弱,皖东南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强。为进一步研究是否存在地理相关性,本文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指标评价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地理相关性[7]。
3.3.1 全局自相关性
全局莫兰(Moran)指数I能够反映整个研究区域内各个地区与临近地区之间的相似性[8]。计算1990-2014年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数的全局莫兰指数,考虑到篇幅,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年份。从表3看出,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即安徽省存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相近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随着时间变化越来越显著。
表3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全局莫兰指数
3.3.2 局部自相关性
局部莫兰指数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变量积聚现象,一个地区的局部莫兰指数度量了它和其他周边地区之间的关联性[9]。计算1990-2014年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局部莫兰指数(表4),可得局部莫兰指数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示安徽省各地市区域经济竞争力存在聚集现象,且各个地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竞争力相关性存在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表4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局部莫兰指数
4.1 结论
一是安徽省东南地区经济竞争力排名较高。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等地,尤其是合肥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且与排名第二的芜湖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蚌埠市经济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前,但在2000-2006年之间出现下滑,之后排名逐步上升。结合实际情况,蚌埠市作为安徽省最早的地级市,具有较好的轻工业基础,但在1998年国企改革中受影响较大。
二是安徽省西北地区经济竞争力排名较低。1990至2014年平均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后四名的分别为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和六安市。结合实际,皖北地区人口较多,工业基础薄弱,一直是安徽经济的洼地区域。为振兴皖北地区,安徽出台了皖北振兴计划,并采取定点帮扶,建立了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六安市的部分县域地处大别山地区,属于传统革命老区,经济竞争力较弱。
三是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总体较为稳定。安徽省16个地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动幅度(标准差)低于5。但少部分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动较大,如淮南、淮北和蚌埠市,蚌埠市排名变化较大的原因已经分析,淮南、淮北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受经济环境、资源的影响较大。
4.2 建 议
随着皖东南地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快,经济较发达地区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快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腾飞。同时,要充分发挥合肥都市圈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距其最近的六安市的经济发展。皖北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减弱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平衡的趋势。建议充分发挥合肥、芜湖、马鞍山定点帮扶的作用,加大对皖北经济振兴的支持,做大、做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皖北经济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在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淮南、淮北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建议重点抓住国家战略转型发展机遇,在保持社会稳定基础上,借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先进经验,发挥自身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优势,努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杨珂玲,彭跃.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研究,2015(4):68-71
[2]伍业锋.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4(11):29-34
[3]张继良.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5-112
[4]何清华,解燕平.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建筑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2015(11):75-78
[5]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1-94
[6]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27-348
[7]孙亚男,刘华军,崔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J].广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4):4-15
[8]林光平,龙志和.空间经济计量: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15-245
[9]陈安宁.空间计量学入门与GeoDa软件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78-134
(责任编辑:周博)
2016-06-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发展研究”(SK2014A334);安徽省社会科学联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路径与空间布局构想”(LF2015011);滁州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学科平台规划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路径与空间布局构想”(2015GH37);安徽省社科联项目“产业集聚与江淮城市群经济协同化的互动发展研究”(SKL201506)。
张晴(1985-),女,安徽蚌埠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集聚与产业政策。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1.006
F127
A
1673-2006(2016)11-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