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的盈利之困
网约车被誉为共享经济典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加入全职行列,这种模式跟传统出租车并无太大区别,越来越让人质疑其是伪共享经济。更重要的是,在网约车平台上,平台盈利遥遥无期,不禁让人怀疑其盈利前景。
今年,随着交通运输部联合七部委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意味着网约车正式获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各网约车平台却没能走向盈利。
曾经,在网约车出现之初,滴滴、优步、神州和易到等各方混战,纷纷高举“互联网思维”旗帜,祭出“烧钱补贴”利器,通过补贴“司机”和“用户”,打击竞争对手,圈占市场空间。补贴丰厚的时候,很多出租车司机甚至放弃出租车,转向网约车,也吸引很多以往所谓“黑车”洗白,加入网约车行列。
随着滴滴和快的、滴滴和优步在全国轮番上演“价格战”,最终滴滴确立市场垄断地位。但是这个热闹的市场在价格战进入尾声后,用户在没有补贴情况下,不再为网约车出行服务痛快买单。目前网约车行业基本无一盈利,并且现行的市场环境下想要顺利盈利还存在诸多阻碍。
网约车满足了社会多样化出行需要,一直被誉为共享经济的典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加入全职行列,这种模式跟传统出租车并无太大区别,越来越让人质疑其是伪共享经济。更重要的是,大量资本投入和大规模补贴,并未带来平台端的盈利,更让人怀疑其盈利前景。
首先,交通方式多种多样,网约车只是其中一种,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当用户端减少补贴、与出租车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用户忠诚度很难保持。同样,司机端在补贴减少后,出车数量和频次也在减少,也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其次,网约车发展受到政策管控。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对网约车的平台、司机、用车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最后,网约车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安全问题凸显,影响了用户信心。同时,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行业仍然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双方还可能发生博弈。
以上都是网约车盈利之殇。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必定需要符合“为社会创造有益的价值”的原则。直接削减司机和用户两端的补贴,这或许是一个不太明智的战略决定。
网约车平台的盈利来源在于盘活社会车辆闲置资源,形成社会价值的增量。从价值角度分析,“顺风车”模式成本最低,带来的价值更多,将可能成为未来网约车的主流盈利模式。网约车平台更应聚焦“顺风车”业务,进行系统性的资源整合,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
此外,网约车平台还应把握商业本质,以技术提升效率,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车辆闲置乘坐空间资源,开发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接供给端和消费端,倡导分享出行,融入智能驾驶等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交通出行效率。
总之,当前网约车平台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盈利仍是长路漫漫,还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