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强
◎治校方略◎
办一所根据学生需求供给的学校
■陈绪强
新泰市实验中学自1981年建校以来,教育教学工作几经浮沉,近年来终于形成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在新泰市的学业质量抽测中一直位居榜首,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连年被评为市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管理着这所全市学生人数最多的初中学校,我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是,现实中的教育却总是差强人意。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我发现,好多孩子来学校不是因为喜欢上课,而是来找到同伴,付出的代价就是要不情愿地呆在课堂上混日子;还有些孩子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好多孩子喜欢运动,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孩子们非常愿意表现自我,私下里、同伴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可是在老师面前却木讷寡言……通过上述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快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实际上,当前很多学校缺少了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学校和教师总是给学生那些“教师认为学生想要的东西”,而不去了解学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所学校在正式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太多强制的、标准化的东西,并且认为这些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了学校应当同样关注“正式课程之外的那些事”,以及学生学习正式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更为悲惨的是,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的口号指引下,不再理睬学生的现实诉求和困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教师对学生最负责任的爱?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体现?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满足于教师依靠自己的经验、权利、教育“机智”,把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服。这不是教育获得了成功。恰恰相反,这是教育者的愚昧与偏执。
为了真正达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我们提出:根据学生需求供给内容,构建服务式教育管理新模式。即加强为学生工作的服务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倡导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管理模式;把工作重心移向学生最关心的领域,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实施供给,切实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一些命令强制,多一些交流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个工作目标上来。
而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比较注重“管”的,重在“说教”和“管教”,即根据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控制。但是,侧重约束与控制的管理理念,并不适用于初中生特定年龄下的心理状态,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初中生已经到了青春逆反的特定阶段,他们对于约束与控制有着固有的反感。因此,对这一年龄段的管理,就应该转变理念与方式,从控制变为服务,从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变为平等的朋友关系,使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心里。需要说明的是,提倡服务意识绝不是放弃教育或管理。我们的真正意图是,在教育和管理中加大服务的成分,使教育管理过程既更有人性,又不失去基本的约束与控制。这就是服务式教育管理的真实含义。
(一)根据学生需求供给管理
首先,按照科学流程有效管理。要了解一个学生,也要从几个方面去诊断。如果我们仅仅看这个学生的成绩就不全面。就像对一个病人中医要号脉、看舌苔、看看脸色,看看眼睛;西医就是验血,做CT、磁共振。这样才全面。正是思维的惯性、行动的惰性、故步自封这些东西妨碍着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理想学校。
学校干部及教师要学会研究,并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搞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我们学校经过实践摸索,创设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这个流程是:明确服务对象→了解学生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选出核心、关键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办法→行动跟进→评价反馈,共8个方面。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能够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其次,利用“大数据”解析学生的“个性”。传统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更多体现的是封闭性、强制性、灌输式,发展学生素质强调共性制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忽视对学生的服务性,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个体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面向每个学生,通过大量真实和实时的数据,细化、量化每一项工作,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从粗放的共性到精细的个性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生管理个性化得以从理想变为现实。
学生个性化管理只能建立在对实情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仅凭一些“情况”或者仅凭“印象”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在“粗放式”的学生管理中,学生常常被定义为“大同小异”,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与众不同”往往被忽略。然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即使行为相同,成因也可能相异。若要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因材施教,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客观依据。我们通过数据纵向和横向的聚集,显示和比较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在鉴定学生的学业状态时,我们既在数据中找寻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学习表现、考核成绩的位置,又将学生本人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科目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数据集中起来,通过多组数据的整合,准确把握学生具体的学习特征和能力,为设计学生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
我们还依托“大数据”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学校以学生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需求,为每一位学生开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和心理健康处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再次,维护学生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尽可能地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可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我校初一新生到校后的第一周,就要由他们自己商讨自己的班名、班训、班徽和班级目标,他们还要自由竞选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社团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五种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从预备到举行都放手让学生组织操办。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创造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发挥,最终让学生在锻炼中形成各自的爱好、特长。
(二)根据学生需求供给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我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课程建设,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力争使各类课程均满足于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重视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依据本校学生以往的认知实践、需求特点以及教材的资源性特点,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教材内容进行通整,并实行教学内容的动态管理,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状况,也更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常见的统整主要表现为同一学科的统整、学科间的统整以及学科与活动之间的统整。统整的主要目的,对于学科而言,则是课程前后的知识点统整到某一主题中,减少知识零散的学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结构化的特点。对于学科间而言,则表现为综合课程,可以体现在项目学习中,更加突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科与活动,则体现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或学科实践中,强调参与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等特点。
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实施地方课程。根据上级指定的地方课程项目设置,我们通过进行学生需求调查,选定了《古诗文诵读》、《职业生涯探索》等教科书。为了把每节课的内容上好、上活、落到实处,鼓励教师充分开发一些资源,如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积极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我们还利用社会各相关部门优势条件,聘请一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人员,如诗人、心理专家、医生、警察等,作为校外辅导员,加强学生与专家的直接对话、交流、咨询的机会,使之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解放头脑敢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实现课程的目的。
此外,积极构建以培育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特色校本课程。我校立足学生需求,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规范开发程序,已基本形成了以书法、文学、戏剧、播音、机器人、航模、足球为主的校本课程结构。成立了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开发研制部、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组。成立了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我作为校长,不仅亲自开发校本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还为本校教师上校本课程示范课。我们建立了学校选课系统,实现了网上报名选课。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实行学分制,学分给定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与学习表现及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三)根据学生需求供给教师
我每年都会组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每次调查的结果虽有些细微差别,但对于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师德高尚、授课生动、富有才华等素质要求都极为看重。为了满足学生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学校除了采取干部示范引领教师成长、制度支撑教师自我实现等措施外,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激发教师学习思考的兴趣,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磨炼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倡导多读书,丰富教师的知识内涵。学校通过开展共同阅读、推荐阅读、自主阅读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丰富教师的眼界与修为、情趣和精神,改变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5年。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陶行知文集》、《教师最需要什么》、《新教育之梦》等书籍,每学期共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2.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为教师成长领路。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机会,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本学期先后有42位教师奔赴北京、大连、上海、青岛等地,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外出学习,这些教师为全校的教学收获了经验,得到了提升。回校以后,他们还要派代表通过举行汇报课或主持教学论坛的方式,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收获。每学年,学校至少请1名教育理论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如最近一学年,我们就邀请了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上海的郑桂华老师、安徽的沈庆老师来校作报告、上示范课,并展开交流研讨。
3.实施“蓝青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偏多的实际情况,着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1369”培青工程(即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成骨干,九年成名师)。学校专门召开全校备课组长、青年教师会,以学科组为单位、“名师工作室”为带动,积极开展“蓝青工程”,让青年教师与学科名师结对子,不仅传授技艺,更多的是传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在名师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培养锻炼,最后还要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保持教师队伍整体向前。几年来,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饶建玲、郭秀玲、冀敏等老师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均获得一等奖,康峰老师执教的数学课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优课”,曹锐、王正玲老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
4.以课题为引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教研组有一项研究总课题,每位教师必须确定一项小课题进行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学校教科室在校长室领导下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工作,校长室每学期对教科室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进行二次检查评估,每学年举行一次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本学期,我校共有五项泰安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又申报了3项省级课题、4项泰安市级课题。其中,陈凡休老师的“教师写作实践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牛涛老师的“说题实践活动探索”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安华伟老师的论文《贴近学生的语文课堂才有活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借助学生的课外活动,反推教师素质提升。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快乐中成才。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制作小组、航模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经典诵读兴趣小组、学校足球队、扬帆文学社等团队,专业教师课外辅导,每周都有训练活动,定期开展展示比赛等活动,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伴随学生全面快乐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会碰到常规教学中没有的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需要去查找资料、与同行切磋交流、研究反思、实践验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含量,逐渐提高个人专业水平,从而也达到了个人发展的目的。学校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校充满青春与活力,也使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根据学生需求供给的实施改变了干部、教师的理念,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凝聚了变革的力量,引领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变革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明白:对学生的强势征服其实是教学失败的根源。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还你一份精彩。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既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真正开始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把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彩性。
学校教育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心目中的好课不再仅有音、体、美课,语、数、英的比例显著提高。在今年在泰安市“泰山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中,我校学生安文轩获得大赛一等奖,杨雨曦、徐蕴瑞获得三等奖;在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中,我校有8名学生获一等奖;在山东省航模比赛中,我校获团体一等奖;我们新泰市实验中学还被评为“泰安市学生最喜欢的学校”。
新泰市实验中学,山东泰安 271200)
(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