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2016-12-20 01:24张晴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晴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张晴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文章构建产业集聚静态、动态指标,全面剖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整体状况、产业分布及区域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需合理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打造以合肥、芜湖为增长极,以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发展轴的点轴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安徽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共同选择。2013年底,安徽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五个试点省份之一,2015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1]正式出台,提出了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明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状况,引导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将其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源泉,成为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研究多是对涵义、发展历程等问题阐述的基础上,从各地开展状况入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培育路径。如涂文明(2012)提出以“三位一体”模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给予扶持[2]。赵玉林、史芬芬(2012)运用武汉·中国光谷生物城的调研数据,证实了产业集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功用[3]。冯德连(2013)从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出发,探索适宜区域特征的的发展路径[4]。其他学者如孙莉(2012)、周正平(2013)、王欢芳(2015)、曹辉(2015)等从黑龙江、皖江城市带等地域特色出发探索其发展路径。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量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主要原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体系尚未建立,测算工作存在困难。仅有的几篇代表性的定量分析文献,如周晶、何锦义(2011)利用国民经济行业的现有分析框架,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采用两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计算其增加值[5]。高保中等(2013)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产业发展潜力、区位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关联带动能力4个方面,测度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状况[6]。刘艳(2013)提出利用EG指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进行研究[7]。

本文构建产业集聚定量指标,运用横向、纵向对比方法,全面剖析安徽省整体、及各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基本状况及分布特征,找寻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特色,以期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培育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二、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的选取

1.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如下式所示,产业静态集聚指数LQij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的现有集聚状况及比较优势。

2.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Aijt表示产业i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动态集聚指数,体现产品的区域转移速度和方向。其中,期内j区域的产业i的平均产值增速用Sijt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速用Sit表示;第i产业的期初、期末的产值分别用Eij0,Eijt表示。

(二)数据的处理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8],结合国务院《决定》的相关内涵界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子产业散见于国民经济的某些子产业,无法与传统的统计局行业分类做到一一对应。因此,本文欲借鉴刘艳(2013)的研究成果,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归属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两位数行业予以代替,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归属两位数行业状况

根据数据的统计可得性,本文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主要归属的13个行业(C26、C27、C31、C33、C35、C36、C37、C39、C40、C41、C43、C44、C46)在全国、安徽省、省内各地市的产值及工业总产值等数据,计算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地区分布特征。研究期限为2000-2013年,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及省内各地市统计年鉴(2001-2014)。

三、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实证分析

(一)整体状况

1.静态集聚度分析

测度静态集聚系数LQ,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结果如图1所示。整体来说,除2004年外,2000年至2013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静态集聚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多数年份的静态集聚度指数均大于1,意味着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描述性统计

图1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静态集聚度状况及

2.动态集聚度分析

测算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集聚度如表2所示。从所属两位数行业来看,所归属的各两位数行业的Sit≥0,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成长阶段;除C46外,所有所归属的各两位数行业的Aijt均大于1,表明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在全国具有整体比较优势。

表2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集聚情况

(二)产业分布特征

1.形成阶段的产业集聚类型

即LQij<1,但Aijt≥1,如表3所示。表明安徽该类型产业的集聚度低于全国,但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具有产业集聚优势。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数据反映了归属两位数行业所对应的节能环保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形成阶段,且该结果与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状况较为一致。

表3 形成阶段的集聚产业类型

2.强化阶段的产业集聚类型

即LQij>l且Aijt≥1,如表4所示,表明安徽在该产业已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且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等。数据反映了其归属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具有集聚优势,走在全国前列。

表4 强化阶段集聚产业类型

3.劣势阶段的产业集聚类型

即LQij<1且Aijt≤1甚至是Aijt<0的产业类型,如表5所示,表明安徽该产业近年的发展状况较弱,产业竞争力为劣势。数据反映了其所归属的节能环保业中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关行业处于发展劣势,应进一步增强其空间集聚竞争力。

表5 劣势阶段的集聚产业类型

(三)区域分布特征

为了清楚地了解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区域布局情况,计算2013年安徽省内各城市的各子产业静态集聚度,并将处于前四名的城市排列出来。

从表6可以看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不平衡,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等地。其中,集聚多来自于全省经济第一梯队城市,表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

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建议

根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的测度,进一步提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分工与区域布局。

第一,合理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加强安徽各地的集聚协同。各市应根据已有的产业集聚优势基础、经济状况、人才与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布局等,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关联配合,明确自身定位,避免各市恶性竞争,形成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分工体系。如可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为整车产业基地,以滁州、蚌埠、安庆、六安等为零部件基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努力构建合肥—蚌埠—滁州—六安光伏产业基地、宿州、安庆等市的秸秆直燃发电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构建蚌埠—合肥生物化工和生物能源产业集聚、亳州—芜湖的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等。

表6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区域分布

第二,打造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以合肥、芜湖为增长极,以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发展轴的点轴发展模式。利用合肥、芜湖现有的集聚优势为突破口,集中发展为增长极,并积极引导其向皖江城市带相关城市的扩散,重点开发增长轴内的优势集聚产业。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EB/OL].[2015-09-29].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5/5/5.htm.

[2]涂文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J].现代经济探讨,2012(9):54-59.

[3]赵玉林,史芬芬.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组织效应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89-98.

[4]冯德连.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1):3-6.

[5]周晶,何锦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研究[J].统计研究,2011(10):3-8.

[6]高保中.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7):110-113.

[7]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2):40-51.

[8]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3年第 16号)[EB/OL].[2015-10-11].http://gjss.ndrc.gov.cn/xxingcy/zcfg/201303.html.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Anhui

Zhang Qing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

To cultivate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trategic sou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builds the index of concentration,analyzes the whole situ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industry and geographical dimension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which is a reasonable layou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Anhui province.In the end,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nhui province should plan a reasonable layou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point-acis”,which cultivates the focal point of Hefei and Wuhu cities,the important axis of Wanjiang City Zo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hui

F263

A

1672-0547(2016)01-0027-03

2015-12-17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发展研究”(SK2014A334);安徽社科联社科普及规划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路径与空间布局构想”(LF2015011);滁州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学科平台规划项目(2015GH37);安徽省社科联项目“产业集聚与江淮城市群经济协同化的互动发展研究”(SKL201506);滁州学院重点青年基金项目(2013RC018)

张 晴(1985-),女,安徽宿迁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猜你喜欢
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滁州西涧》(草书)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陆黛灵书法作品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