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地冷暖纵横无限空间

2016-12-20 09:40叶峰屹
军工文化 2016年11期
关键词:热管班组

文/ 潘 晨 庞 丹 叶峰屹

胸怀天地冷暖纵横无限空间

文/ 潘 晨 庞 丹 叶峰屹

“一腔热血敢碰硬,一片冰心甘无名”的“火钻精神”,铸就了一支具有极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尖兵队伍。

苗建印(右二)

在宇宙中,温度无处不在又千差万别。适宜的温度孕育了生命,也为世间万物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前提。可以说,温度决定生死,谁掌控了温度,谁就能纵横无限的宇宙空间。

有这样一个班组,他们致力于为航天器设计、裁剪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温度适宜、运行良好。这个班组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苗建印班组”。

这支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空间热控技术研发劲旅成立于1965年,由闵桂荣院士一手组建,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技术研究的班组之一,集宇航热控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致力于热控新技术的开发和核心热控产品的研制,始终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首席研究员苗建印为核心,由26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班组。

在那遥远的“广寒宫”里,支撑“三姑娘”始终笑对“广寒宫”内300度的温差考验的,正是苗建印班组为其量身订做的舒适合体的“冷暖衣”。

航天器热控技术的“创新大本营”

班组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我国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冷暖空调”,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业界奇迹。

面对嫦娥三号月面生存300度温差的严峻考验,以及只有美苏1/50重量的苛刻条件,班组全球首创1/6g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解决了决定任务成败的探测器“月夜生存”的技术难题,成就了玉兔号巡月的完美之旅,超前掌握了美国拟在2030年前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之一。

在嫦娥五号某关键技术要求复杂、基础薄弱、周期紧张的情况下,班组在4个月内实现了从原理性研究到工程样机的快速推进,有力保证了嫦娥五号热控分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圆满完成,为航天器热控专业发展填补了空白,也为后续重大任务储备了热控关键技术。

日前,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在安然度过了第34个月夜后自主唤醒,再次刷新了探测器月面生存时间的世界纪录,远超前苏联11个月夜的纪录。在遥远的“广寒宫”里,支撑“三姑娘”始终笑对“广寒宫”内300度的温差考验的,正是苗建印班组为其量身订做的舒适合体的“冷暖衣”。

面对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储液器研制难题,多家欧美宇航机构不敢应战。班组迎难而上,承接了这个国际难题。研制过程中,班组数次路遇技术“拦路虎”,几度陷入研制“死胡同”。最艰苦时,班组成员顶住了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压力,通过反复的论证、试验、沟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随着工作一步步深入,班组精密的分析推算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使外国设计师们纷纷折服。开技术协调会时,如果中国专家不在场,大家就不放心;只有中国工程师点头了,丁肇中先生才会拍板通过;不光是储液器,甚至连整个阿尔法磁谱仪热控系统都要求必须听取中国专家的意见。

终于,几乎像水平线一样毫无波动的完美控温曲线展现在国内外同行的眼前。丁肇中先生连声赞叹:“没有储液器就没有热控分系统,没有热控分系统就没有阿尔法磁谱仪!”

以上只是班组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半个世纪以来,班组始终致力于“掌控冷暖,领跑世界”的奋斗目标,坚持“抢先一步,深挖一尺”的创新方法,即以提前20年规划、10年基础研究、5年技术储备、实时产品开发实现“抢先一步”;以同步覆盖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科研实现“深挖一尺”。

从197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宇航级热管,到1979年闵桂荣院士在美国热物理年会上所做报告引起国际轰动,再到开发出世界上尺寸最小的宇航级铝氨槽道热管、全球首创相变材料热管、首套国产环路热管、我国首套35K温区深冷环路热管、我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50年来,班组开发出全球首创、国际先进的热控产品20多项,其中以两相流体回路为代表的4项全球首创、6项世界领先的新产品标志着其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茅;完成973、863、探索一代等国家重大预研项目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8项、国家/国防发明专利60多项;主持编制了5项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

享誉国内外业界的“响亮名片”

近十年来,班组用硅谷模式打造了创新创造的班组基因,彰显了打造世界级航天热控技术的决心和意志。

班组构建了众创模式,打通创新链路,努力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着眼于业务融合,班组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全链条业务集一身,从而能够做到超前布局、有序衔接、反复迭代、快速研发;着眼于团队融合,班组网罗各类人才,突出专业特长,强化优势互补;着眼于知识融合,班组建立“一刊三库两平台”(“一刊”指跟踪前沿技术的《热控动态报》,“三库”指标准规范库、专业图书库、电子文献数据库,“两平台”指通用软件工具平台及自研软件工具平台),形成了团队学习、知识管理、业务支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为知识共建、知识共享、知识共创的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载体,也为知识零盲区、管理零误差、产品零问题提供了有效保证。

↑ 苗建印班组成员

班组搭建了众筹平台,突破创新资源瓶颈。在筹智方面,利用国内热物理协会副主席单位、热管协会主席单位的影响力,以及多次担任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执行主席、承办世界最高级别学术会议等机会,与20余个全球顶级宇航技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60余家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平台,共享人才、成果等智力资源。在筹力方面,与多家单位建立联合研究基金。利用自主开发的一批国际先进的生产实验设备,采取合作共享机制,与国内10余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开放实验室,成功申请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为了让每个班组成员都能时刻保持创新的激情,班组引入了风投的创新激励模式。在五院总体部的支持下,班组设立了创新种子基金,面向所有成员。不论是谁,一旦有了新想法、新思路,即可申请,班组对于好的点子快速决策、果断支持,给年轻人快速成长、施展抱负创造条件。这种自下而上、自动自发、灵活机动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客”的行列。目前基金已支持17个项目,成功孵化出多个新研产品,其中在电子散热领域形成的第一代民用产品已经赢得民用市场广泛关注,预期将形成每年数千万的产值。

班组建立“一刊三库两平台”,不仅为知识共建、知识共享、知识共创的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载体,也为知识零盲区、管理零误差、产品零问题提供了有效保证。

勇拓军民融合市场的“急先锋”

班组积极开拓宇航技术的军民潜在市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便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率先迈出了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上世纪80年代初,班组开发出国内首套高效的低温热管换热器,应用于纺织、钢铁、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余热回收;开发出国内首套高温度均匀性平面辐射源、校准黑体/标检设备,应用于仪表计量、气象等领域;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完成技术转让并投入商业应用。班组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冶金、电力、化工、计量等行业,核心产品热管的年产值超亿元。

2014年,班组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竞争形势,再一次发起了向军民两用市场的冲锋。他们成立了市场开拓突击队,半年之内走访了20余家用户,形成了以展会、展室、产品、手册、网站为代表的一系列市场推广平台,赢得了包括深圳创鑫等各类订单近亿元,核心技术从宇航领域扩展到了节能环保、绿色家居、电子通讯等领域,同时也实现了热管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航天热控核心人才的“金色摇篮”

作为航天器热控制专业方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班组致力于打造“顶天立地,形神兼具”的创新人才:以“筑牢理论根基、开拓前瞻视野”为重点培养科学素养,打造站得高、看得远的“顶天人才”;以“优化方法技巧、增强实践经验”为重点培养工程能力,打造做得精、落得实的“立地人才”;以“鼓励探索精神、孕育专业情怀”为重点培养爱得痴、钻得深的创新人才。

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班组孕育了一大批航天领域热控专业核心人才,走出了以闵桂荣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顶尖专家,培养了5名博士后、12名博士、24名硕士,中青年骨干队伍实力雄厚。

班组核心人物苗建印既是一位首席研究员和技术带头人,也是高瞻远瞩、敢于碰硬、雷厉风行、严慈相济的管理骨干,更是坚守专业、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侠肝义胆的道德模范,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丰富的一线作战经验和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腔热血敢碰硬的“火钻精神”

50年来,班组逐渐孕育形成了“一腔热血敢碰硬,一片冰心甘无名”的“火钻精神”,铸就了一支具有极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尖兵队伍。

在“火钻精神”引领下,班组成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怕难、不惧险,愈挫愈勇、遇强更强。在世界性难题面前敢啃硬骨头,不给自己留退路,以倒逼自己的方式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攻坚克难,不断创造奇迹。

同时,班组成员在漫漫创新路上耐得住寂寞,不急功、不近利;在向未知世界的挑战中甘于承受诸多不确定的风险,不在意一时之得失,默默地坚持,耐心地守候。成绩面前甘为幕后,名利面前安之若素,始终保持一颗纯净淡泊之心。

班组老前辈侯增琪,在班组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7年,在预研的“幕后”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清华高材生李亭寒,一辈子工作在一线,退休返聘后仍在亲力亲为地做热管充装等基础性工作,对每一个热管都认真把关;老热控人文耀普,固执地让福利分房、让室主任职位、让研究员职称;技术带头人苗建印,坚守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制第一线一干就是16年,面对百万年薪的外部诱惑不为所动,面对他人评功授奖的各种荣耀不羡慕、不计较,两次主动让贤,将年轻同志推到行政岗位上锻炼成长……

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苗建印班组”打造了一支人才辈出、专业深厚、充满活力的队伍,创造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高科技航天领域“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集团公司“金牌班组”等各类荣誉及奖项,专业影响力及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

航天忘远近,热控知冷暖。面对崭新的未来,“苗建印班组”将继续秉持专业报国的信念,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开创热控技术的新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

↑ 班组讨论

↑ 苗建印(右一)

猜你喜欢
热管班组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热管余热锅炉的应用及设计分析
用于大功率航天器的3D打印钛水热管设计及试验研究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热管冷却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设计研究
导热冠军——热管(下)
导热冠军——热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