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2016-12-19 05:58彭云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1期

彭云

摘 要 随着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增加和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覆盖率的直线上升,新闻传播媒介应该具备的新闻道德素养愈发受到质疑。文章将以“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几大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于“雷洋事件”的新闻选择、推送进行分析,从新闻道德伦理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结合媒介环境与自身特质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对于道德失范问题的总结和原因的分析,能为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更好地承接传统新闻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发展新媒体新闻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道德失范;雷洋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16-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达4.82亿,占手机网民使用者的77.7%。在很大程度上,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经替代了传统新闻媒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另外,在一份2015年11月的新闻移动客户端月度覆盖率的排名中,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位列第一、二位,而网易新闻则是位列第三,搜狐新闻位列第四。值得注意的是,在覆盖率排名前九的行列中,除了凤凰新闻外,上榜的皆为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较于由传统新闻媒体转型而成的新闻移动客户端,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是否能很好地承接传统新闻媒体的功能,并遵守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以及职业操守、道德伦理,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由于受到社会、网络宏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限制,网络新闻的传播已存在不少问题。而本文欲更进一步聚焦于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尝试探究其存在的新闻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其原因,为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更好地延续、承接传统新闻媒体的功能,更好地发展新媒体新闻做出参考。

1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界定

移动新闻客户端即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传播,并以应用软件为形式出现,能提供用户个体具有个性化制定与交互特征的新闻资讯的新型新闻媒介。它们又常被称为新闻App。

现有移动新闻客户端可根据其运营主体粗略地分为由传统媒体机构衍生或转型而成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澎湃新闻、新京网新闻等;另一种则是除前者之外的机构组织开发的,包括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后者又可再被分为由商业网站开发或是由技术企业、个人等在内的非媒体机构开发的客户端[1]。然而后者的子分类都具有非传统媒体的性质,其身为新闻传播媒介所受新闻道德和素养方面的约束较传统媒体更宽松。因此本文将不做细分,而是笼统地将后者定义为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以便之后结合“雷洋事件”对其进行道德失范现象的总结和原因分析。

2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道德失范表现

2016年5月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雷洋离家后身亡,昌平警方通报称将“涉嫌嫖娼”的雷某控制后,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身亡。5月9日,各大移动新闻客户端陆续推送有关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评论,并在网络上持续引发热烈讨论。截至6月9日,已有多条关于“雷洋事件”的新闻涉及新闻道德失范问题。

2.1 客观性缺失

2.1.1 强加价值判断,具有道德审判倾向

在5月10日“网易新闻”推送的一条视频新闻中,其以“人大硕士雷洋‘涉嫌嫖娼被控制后身亡 当天是其结婚纪念日”为标题。一则标题同样提到了结婚纪念日的新闻也受到了“今日头条”的转载,并注明了来源是《新京报》。而由新浪教育撰文的一则新闻也提到了这个信息。

在上述转载和自行生产的新闻当中,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结婚纪念日”这个与案件不具强联系的信息,且在文中直指是“从接近警方的消息人士”得到的这个信息。在这几篇被转载的新闻中,借警方之口,披露当天是雷洋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颇有些暗示意味。这样的信息与案情本身并无关系,也并非新闻背景拓展所需,然而将这个信息置于标题之中,与“涉嫖”相对应起来,呈现出明显的比对心理和价值判断,具有道德审判倾向。

2.1.2 标题耸人听闻

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同时转载了由环球网提供的标题为“网传‘雷洋尸检报告出炉,结果竟……”的新闻,其核心信息是“网传的‘雷洋事件报告出炉已由官方辟谣为假”。然而,作为提供资讯功用的新闻以设置悬念的方式营造出耸人听闻的语义氛围,实属不妥。

2.2 娱乐杂糅化

除了以提供客观信息为主的新闻报道之外,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还有不少新闻评论的推送,然后这些新闻评论的妥当与否也是存疑的。

有一条由“今日头条”转载自“每日有料”的名为“透过‘雷洋事件看青春的选择”的新闻评论。“一个29岁的年轻生命逝去……只从雷洋自身找避免事件发生的所在……生命也没有第二次”。全文以“雷洋事件”这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噱头引发一系列没有实际意义和思辨性的感慨,它具有明显的娱乐化、杂糅化,已经远远偏离了新闻的实际意义,颇有些时下热门的“蹭热度”意味。而对于这样的文章,“今日头条”依旧进行转载,并与其他新闻置于一起,未免有失妥当。

2.3 报道涉及侵犯隐私

新闻传播本是以公开为要旨的,且需要大量有时效性的信息做支持,然而信息的公开也有其限制,需对个人隐私保守秘密。然而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中,常见在报道公共事件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

如由今日头条转载《新京报》的一篇题为“雷洋事件追踪:足疗店女技师提供手淫服务 家属称已提交尸检申请”的报道中提到北京电视台采访了涉事足疗店女性涉案嫌疑人的采访,并公开了采访内容。在呈现出来的新闻内容中,涉及了比较详细露骨且淫秽的细节呈现。网易新闻客户端则转载自广视网的一条题为“足疗店技师称为人大硕士雷洋‘打飞机 家属:已交尸检申请”的新闻也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对涉事足疗店女性涉案嫌疑人的采访内容,以及事件发生过程的细节。

在“雷洋事件”之中,在还未最终定罪的情况下,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密,这样的行为明显侵犯了雷洋和女性涉案嫌疑人的隐私权。

3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道德失范原因

3.1 根本原因:经济利益驱使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82亿。而据不完全统计,以苹果应用商店和安卓应用商店的数量统计来看,我国已有250余种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移动新闻杂志客户端)。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更容易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盲目迎合新媒体用户阅读、使用习惯,并选择更利于在新媒体上进行病毒式传播的新闻做推送。如何在千篇一律的新闻推送当中用标题抓取用户的兴趣,并尽可能多地迎合不同用户地不同阅读口味,正是其在逐利方面所做的考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更可能让新闻道德为经济利益让步,选取更多不符合新闻道德伦理的新闻进行推送。

3.2 “新闻+订阅”运营模式的弊端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以赢利为主,其趋利性决定它选择以最小成本、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较少推送自身生产的内容,更多以整合其他媒体资源为主,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模式进行运营,即“新闻+订阅”模式[2]。除了整合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外,为了扩充信息量,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还会截取其他新媒体的资源。例如:新浪新闻客户端会整合新浪微博用户的发言资源,网易新闻客户端会整合由网易账号所推送的内容。这样的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媒体用户多样资讯的需求,但同样也带来了严峻问题:信息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的资源极容易与庞杂的信息流随同具有较高专业性的新闻资源一同流入推送界面,新闻道德的控制自然也较为困难,失范问题难以避免。

3.3 新闻编辑专业素养不足

由于互联网新闻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空间广度,繁冗的信息使得质量良莠不齐的新闻甚至虚假新闻、娱乐化新闻泛滥而难以被过滤。而以整合推送为主的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其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编辑难以对这些冗杂的新闻进行细致地过滤和选择。

同时,也有部分编辑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在对新闻过滤和选择时专业性缺失,一味注意新鲜度、吸睛度而忽视了新闻最为重要的客观性和应该承载的道德责任。

3.4 法律制度不完善,网络监管薄弱

在制度层面,由于相对于审查制度较为成熟的传统媒体而言,承载于移动终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新闻较为年轻,现在我国还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有利的约束。同时,在监管与审查制度方面,网络新闻的道德伦理审查不够成熟,相关的政府和社会的网络道德监管难以触及、也未触及移动新闻客户端传播的新闻,这为其新闻道德失范创造了条件[3]。

4 结论

我国现存的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中,有很多新闻道德方面存在失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客观性缺失,在新闻的选取和推送上存在强加价值判断、道德审判倾向、标题耸人听闻的倾向。同时娱乐杂糅化即以严肃的社会事件为由发表无关的调侃,也是一个显著问题。另外,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在报道公共事件中也易侵犯个人隐私。

结合移动新闻客户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方式的媒介环境和自身特质而言,这些新闻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新闻道德为其让步。另外,移动新闻客户端“新

闻+订阅”的运营模式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新闻编辑专业素质的不足,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网络监管力度薄弱也为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姜胜洪,殷俊.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现状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5(3):54.

[2]曹玉枝.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走向探析[J].中国记者,2013(10):107-108.

[3]苏玲,阳波.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34-38.

作者简介:彭 云,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下转第35页)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及其

社会影响分析

沈 琦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微信平台的信息把关。对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进行探究,将有助于分析微信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微信;把关模式;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18-02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最早提出了新闻领域的“把关”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在报道新闻时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编辑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价值选择信息,充当“守门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被打破,传统“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微信平台信息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把关模式,是新媒体平台中信息把关的典型。

1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

微信平台信息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实时交流、朋友圈信息传播和公众平台信息传播。

由于微信用户的实时交流具有私密性,属于人际传播范畴,“把关人”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本文不对这一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讨论。

1.1 朋友圈信息传播的把关模式

朋友圈是微信在2012年4月19日更新4.0版本时上线的一个插件。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各种链接。微信好友之间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每个微信用户既是朋友圈信息的受众,又是朋友圈信息的发布者,微信用户自己就是“把关人”。在微信用户发布朋友圈信息时,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标准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个性化特征。在信息被发布到朋友圈后,仅对微信用户的好友可见。这些信息的把关人就是微信用户的好友,而筛选信息的标准更多地则是兴趣和相关性。传统媒体会对朋友圈中转发量巨大,又有一定新闻性和公共性的信息进行整理报道,此时的把关人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信息筛选的标准符合传统“把关人”理论。

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把关模式进行简化,如图1所示。

Macintosh HD:Users:shenqi:Desktop:屏幕快照 2016-09-08 下午2.53.58.png

图1 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把关模式

1.2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把关模式

微信于2012年8月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号与服务号。服务号主要以商业用途为主,新闻信息主要由订阅号发出,因此本文对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把关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订阅号。

认证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新闻信息在把关模式上与传统媒体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微信用户和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在公众号推送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把关作用。微信用户对符合自己阅读兴趣,认为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二次传播,也可以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举报不符合传播规范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运营团队在核实后可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违规侵权、恶意营销的信息进行删除。认证媒体发布的信息在微信平台传播的把关模式可以简化为图2所示。

Macintosh HD:Users:shenqi:Desktop:屏幕快照 2016-09-08 下午3.14.25.png

图2 微信公众平台认证媒体订阅号的信息把关模式

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另一大运营主体为自媒体,即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账号。自媒体的开通没有门槛限制,因此运营者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多样化特征。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订阅号的信息把关主要由发布者、订阅者和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完成。发布者首先对信息的传播价值进行判断,经过发布者把关后的信息被推送到订阅者的手机上。订阅者通过阅读信息内容对信息进行第二次把关。符合订阅者兴趣、与订阅者相关度较高的信息会被订阅者转发到朋友圈,进入朋友圈信息传播把关模式。订阅者可以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举报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的消息。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核实后将删除相关消息,对订阅号实施功能禁用甚至封号等惩罚。

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在微信平台传播的把关模式可以简化为图3所示。

Macintosh HD:Users:shenqi:Desktop:屏幕快照 2016-09-08 下午3.17.42.png

图3 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订阅号的信息把关模式

2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的解构

2.1 把关主体

在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中,“把关人”是媒体从业人员,受众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传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流通呈现“媒体—受众”的单向度传播,传者和受者界限分明,把关人和受众身份明确。

而在微信的信息传播中,微信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传者受者界限相对模糊。“把关人”角色具有多元化特征,既有认证媒体订阅号的专业编辑,又有自媒体订阅号的“草根”运营者,甚至每个微信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就在判断是否要将信息转发出去,每个微信用户也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和受众出现了身份上的重叠。

2.2 把关时间

在传统“把关人”理论中,“把关人”对信息的把关主要是在信息发布之前,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和媒体立场的信息进行拦截。

而在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中,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共利益和虚假侵权类文章的把关主要通过微信用户举报、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运营团队核查删除进行。微信平台的信息把关是滞后性的。

2.3 把关标准

传统“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对信息进行把关时主要依据意识形态、媒体立场、公共利益和相关政策、制度。把关标准相对标准、规范。

微信平台上对信息进行把关时,微信用户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兴趣和相关性,把关标准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自媒体订阅号的运营者在进行信息把关时相比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但规范化和专业化则不如传统媒体记者、编辑。

3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微信平台信息把关模式中,普通微信用户的把关是非常自主的,自媒体也在微信公众平台找到了相对自由的生长土壤。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部分信息的封锁,让受众更多地接触到新闻事实,在信息的接收和发布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的把关模式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

由度。

微信平台信息的把关相对传统媒体更加自由灵活,普通用户只要有微信客户端就能转发信息,真正做到了即时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3.2 消极影响

微信平台的把关主体呈现多元化。普通微信用户和部分的自媒体运营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把关标准主要依据个人价值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信平台无用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充斥其中。

微信平台对虚假信息的审核和删除主要依靠用户举报。由于微信用户的好友关系多为基于通讯录的强关系,用户对多个好友转发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在受众举报前,信息可能已经在微信平台大范围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后置性的把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朋友圈的私密性,谣言的澄清被大大滞后,这往往会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4):27-31.

[3]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55-69.

作者简介:沈 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