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
摘 要:执教七年,不敢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唯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才会觉得工作没有虚做,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之心。同时,在实际教学方面,如果一味的随遇而安,放纵学生,那肯定是会让学生走向一个错的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教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地引导,并且以一定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张弛有度;教学;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41-01
我在语文课堂上,领着学生们上天入地,让得他们欢天喜地,却渐渐迷失了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素养的初衷。马不停蹄的知识循环,身心双重劳累,渐渐要失去当初的斗志,失去最初的幸福感。每当要随波逐流,就会有人出现让我醍醐灌顶。一位从教数十载的老师对我说:教育,要时时反思才会有进步,有时的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印度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走的太快,灵魂也会跟不上。”坐下身闲下心,煮酒下棋论教育,也许更有助于你提高。
于是我静下来认真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时,仿佛一切找到了凭依,拨云见日。并决心将之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下面我将从一些小的案例来阐述,关于张和驰的教学理念。
一、弛: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
【案例分析】
11年中考,语文加强了对现代汉语及古汉语语法的考察,要学生既要会判断语法的基本结构更要灵活的掌握其使用方法。我对于这种“横空出世”(七、八年级几乎不讲授)的考试要点很抗拒,这种架空式的知识传授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极大的挑战。我在面对自己并不娴熟的古汉语语法时,小心谨慎,生怕被学生嗤笑了去,因此战战兢兢十分辛苦。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陶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解决方法】
豁然开朗!连陶先生都能蹲下身子让小朋友评点修改自己的诗,我更可以跟学生一起研究古文知识了!每次的古语法作业我都提前认真备课课上再跟学生一起做,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出现歧义的题目我们各自阐述见解,谁恍然大悟般的“噢~”谁便又增长了见识。学生之间也是互帮互助,这个题目你是老师下个题目也许你就得做学生。慢慢的,青出于蓝的势头很盛,我也觉得放松惬意!
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我又鼓励学生自备字典,遇到不会的拿不准的字或成语,随手翻查;如果学习任务超前完成我们共同商量奖励方案,爱玩是天性,别怕他们玩,我们可以正确引导。我成了偷懒的老师,我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勤快的学生!暑假中,学生在QQ上给我留言:真幸运初三是跟着你,为有你这样的老师感到自豪!原来,学生所要的真的极少,只是要求老师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不要看低他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张:因材施教斗“魔王”
【案例分析】
今年初三八班出现了一位学生。当我板起脸孔要训斥,他先委屈地哭,边哭边解释,说是因为我布置的不够清楚。看着平时咋咋呼呼的小男孩竟然眼泪鼻涕的,我禁不住笑了。谁知,从此我的课堂中多了一位“混世魔王”!——他上课接我话茬,课下作业拖拉,甚至在课堂上公然与同学取笑老师。只因他知道了老师的宽容!
原来,宽容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是从不体罚学生的语文老师,他是“混世魔王”姜桐,白净瘦小,脑袋灵反应快,班级前三,理科老师的爱徒,文科老师的噩梦。学校组织各班老师进行“考试质量分析”时,他往往是被热烈讨论的对象,我们绞尽脑汁,软招他不接,硬招怕打击积极性。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决定软硬兼施,让他成为我的爱徒!
【解决方法】
我找到他,与他聊班级里的同学,他果然了如指掌侃侃而谈,谈着谈着竟然连老师都撤出来说弄一番,我笑而不语。第二天的课堂,他一如既往地哈哈大笑滔滔不绝,每次我都严肃起来说:“姜桐不要说话了。”他害羞地停下来。我知道我们的聊天让他感到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不尊重我的,跟我昨天对他的尊重不能比。
接连几天都是如此,我又叫来他,随意聊天细心观察,发现他不那么随意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没有什么。我说,不对吧。他看看我,笑起来,说,老师,政治老师也找过我,教育了我,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约束不好自己。
我有办法帮你治好!想不想治?他笑了一下说:想~
我拿起从数学老师那借来的三角尺,来,先感受一下!我狠狠地敲在他的手心,瞬间手心变红啦。我不心软,接着说,以后每次在课堂中忍不住说闲话,我就给你记出来,两天一结算,说一次打三下。
【张弛有度教育的效果】
姜桐搓着手走后的语文课上,试探性的说了几句,每次说完都要看看我。至少他有顾及了。我酌情给他两次教训,他都心服口服的接受。随后时间,我不再过于关注他,他开始自己管制自己。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都在显示着我“体罚教育”的成效。更加可喜的是他并没有变得呆板拘谨,而是会摸寻老师的规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大说什么情况只能小说,什么时候说了就要挨揍,在名著训练环节他差点站起来跟我班的李曦争执得面红耳赤,当时我都欢喜死了!
三、总结
做为一线教师,我不完全赞同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但是在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张弛有度地教育学生应该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
陶先生的思想如一盏明灯,我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在学习与反思中让自己的教育之路可以走的更加自信。
(作者单位:胶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