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琼
摘要: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各种影响,也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忽视。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找回适当的心理状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莫大的益处。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谈起,分析了如何利用音乐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革新,高校教育也在不断革新理念,从而满足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保证输出的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课程,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涵养。事实上,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持愉悦的心情,并改善自我取得进步,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向上。
一、音乐教育概述
所谓音乐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并通过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学习和表演等方式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看,其不仅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反映学生对艺术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与追求,激发其创造和拼搏的动力,推动个人健康发展。从音乐教育的价值来看,其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心态,树立自我意识
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后,会面临着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环境,也脱离了父母的保护而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以后的人生。大学生不仅要面对高校的生活,还要和社会相接触,如此复杂的情形很有可能会导师大学生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在面对现实时,和理想的差距是非常遥远的。一些大学生长期以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有些学生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原先的学校和地区是佼佼者,到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如人的地方,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音乐教育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达到舒缓矛盾的作用。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态度,更好的了解自己。
(二)加强交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大学中,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也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许多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学习能力不强或是各种心理问题,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人群。这时候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打开心结,同时认识更多的朋友,敞开心扉的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一个人闷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音乐教育需要大家一起团结沟通,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协调能力
音乐教育中涉及大量的知识内容,除乐理知识之外,人文地理和历史常识、人物事迹等均是教育的重点。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还能不断拓宽其眼界,使其了解并不断掌握多种知识体系。同时,音乐作品欣赏和认知能力的加强,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其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既有知识体系实现思维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不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也并非主流课程,因此在高校中往往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有专家指出,应当加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净化,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方向。所以,原有的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现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而有所改变,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时,应当有效的把握好课堂上的45分钟,做到让自己的教育深入的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做出最恰当的安排,激起学生学习音乐课的欲望,让他们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美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感受的能力,只有存在感知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影响到内心的情绪。
(二)深入改革,创设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
由于音乐教学并非主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注重美的感受,更没有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就难以在音乐课中得到改变。因此,只有深入改革,创设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能让音乐更好的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细心聆听,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妙
音乐,最初就是用来听的。因此,从“听觉”入手,是音乐教育的起始点也是根本出发点。美妙的乐曲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感触,触发最真实的心灵感受。教师可以从“听”出发,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
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运用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优秀的作品也能更多的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最终需要的效果。在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教师必须有所选择,而不能盲目的随意挑选。比如说,不同的国家都有他们独有的音乐体系,也有着不同的音乐形式,教师应当选择那些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乐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拓宽思路,看中导学
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能用来“欣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现代教育之中,高校也不断的引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这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改革的契机。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播放作品的同时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意图。同时,在播放音乐时,还可以介绍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让学生们自由的了解一些和音乐相关的内容,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对音乐有着更好的感知。
3.在音乐教育中突出“想”和“说”
适当的联想并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本就是为了让学生内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教育虽然与其他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能够在听和看中便有着诸多感悟和体会,但是想要获得更为突出的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联想,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比如中华名曲之一的《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该乐曲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学生在欣赏这首古代名曲时,会立即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世的羁绊的画面,再通过教师对此曲的背景介绍,就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过程,而是体验和活动的过程。
而“说”即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作品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且可以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争议,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和个人感受,积极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人际关系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还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不但收获了技能,还收获了一个健康的心态。
(三)加强校园音乐教育建设
开展一系列的校园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重建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经历很多与原来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步步的迈入社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级、入党、就业等过程,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承载客体,除了正常学习之外,大学生还面临着一系列诸如考证、过级、入党、就业、恋爱、交友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压力,如果某一问题没有处理好,常常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与迷茫,在某些时刻,一些学生甚至会表现出过激行为,而音乐则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良好手段,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大学生压抑的心灵得以有效释放。所以,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其次,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音乐活动通常而言是演奏、表演、舞蹈和唱歌等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感受音乐的真谛和魅力,许多有才华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乐器在学校表演,或是自己创作歌曲,在表演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获得了掌声,积累了更多的人脉关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对日后的心理发展也有不可多得的益处。同时,也可以组织系队、院队、校队,积极开展校内、校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示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定期开展音乐讲座和音乐演出,邀请知名音乐家和艺术工作者来校讲座和演出,在校园中普及音乐艺术,满足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以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高校不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加注重学生是否有着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社会,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心理也非常不稳定,如果出现偏差将会对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除了学习音乐技巧和技能以外,学生还能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乐曲的美妙,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刘云,朱家骏,王颖.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实施途径研究[J].艺术探索,2009,(03):103-104.
[2]王良化.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9,(01):63.
[3]张妍.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36-39.
[4]罗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6,(01):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