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易 周珏
摘要:钢琴自传入中国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的民族钢琴作品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但在这些中国作品中踏板问题几乎属于空白领域。踏板对于钢琴作品的演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钢琴演奏的灵魂,如何把握中国作品演奏中踏板的运用问题,从而将作品演奏得更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目前钢琴界广泛研究的一个论题。本文试通过对王建中三首民族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来探讨踏板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对广大音乐爱好者以及钢琴演奏者有一些启发。
关键词:王建中 民族 钢琴 踏板
踏板的合理运用是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一个复杂但又关键的难点问题。国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部分在历代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了踏板的标注,并且针对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了特定的踏板运用模式。但中国的钢琴作品演奏中踏板的标注问题还属于空白领域,这不仅阻碍了作品演奏风格的体现,也阻碍了中国钢琴作品的长远发展。中国的民族钢琴作品大多是由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如何利用踏板来模拟民族器乐的独特音色,从而表现出中国民族作品的音乐灵魂,对于演奏中国钢琴作品至关重要。
一、王建中简介及创作特点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攻读作曲与钢琴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王建中先生对于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他创作的钢琴作品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民族特点,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与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曲式等方面紧密结合,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弘扬了中国民族的音乐文化。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总是以社会生活为创作的大背景,积极响应与赞美社会生活的变化。其创作具有三个较为鲜明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曾编创《梅花三弄》与《百鸟朝凤》等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高涨的斗争精神与热情;在改革开放期间,他又编创了《彩云追月》等作品,充满自由与活力,饱含时代的内涵。第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几乎全部取材于地方民歌与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他将钢琴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将民族器乐曲中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钢琴模仿出来,既具有新意又能将民族特色表现出来。第三,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王建中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大胆运用西方独特的创作手法,民族与西方的碰撞,使得他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
二、王建中民族钢琴作品演奏中的踏板运用
中国的钢琴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何能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钢琴表现出来,提高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演奏者一方面要注意将作品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要得当,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踏板的运用,从而能够更好的表现中国作品的独特韵味。下面以王建中先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一)《浏阳河》
钢琴曲《浏阳河》是王建中依据湖南的一首同名民歌改编创作而来,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族风格,通过对浏阳河壮美景色的描绘,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斗争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伟大功绩。这首歌以湖南民歌为创作素材,又加入了古典钢琴的演奏技巧,让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升华。由于这部钢琴作品改编自民歌,因此旋律线条比较鲜明,具有歌唱性,演奏时踏板应配合歌唱的呼吸频率,合理运用,使演奏如歌唱般流畅、自然。
这部作品整体可分为五个部分,本文以作品的前两个部分为例。该曲的第一部分为引子,是主旋律结束句的重复,右手部分采用八度和弦,具有旋律线条,演奏时应注意控制力度,保持原曲的抒情性与流畅性,踏板部分采用延音踏板,根据换气的气口来切换踏板,与歌唱保持一致性。在最后四小节的左手交叉部分,应注意音与音之间衔接的流畅性,如流水一般流动,但又要注意将每一个音都要演奏清晰,做到速度由慢变快、力度由弱变强,引出主题,为了保持音质的清晰,这部分的演奏应注意踏板切换要干净、快速。第二部分为主题部分,对于歌曲的主旋律,王建中先生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改变,朴实的语言、适当的装饰,使得作品的主题听起来优美又清新。第一乐段的右手部分为单一的旋律,左手的伴奏部分简单而清晰,真实而又不失色彩。这部分的踏板部分演奏者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合理切换,但依旧需注意与歌唱的换气气口保持统一,保证旋律的流畅性与歌唱性。到了第二乐段,主旋律改为左手演奏,旋律音高由高音区转为低音区,与前一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就像是男女对唱一般,前一段由女高音演唱,第二乐段由男低音演唱。此外,第二乐段左手部分又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为保证演奏效果,这部分的踏板应采用碎踏板,在保证演奏旋律清晰的同时,又要保证左手旋律的连贯性。
(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王建中先生改编陕北民歌创作而来的一首流传范围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该作品完整的保留了原陕北民歌的基本旋律框架与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使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有了更为卓越的发展。
由于该部作品改编自陕北信天游,因此,作品具有自由、奔放的特点。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通常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们站在高坡、沟底等远距离地区大声交谈,因此,声音往往拖得较长。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表现,为表现出陕北信天游的特点,应妥善运用踏板,将声音的延绵通过踏板表现出来,整部作品可更具和声的变化运用切分的踏板方法,力求体现陕北原生态的音乐韵味。
整部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有两个较为鲜明的主题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引子将听众带入作品,节奏自由,如流水一般流畅进行。左右两手的交替演奏让作品充满律动性,模仿笛声在高坡之上由远而近的感觉,将红军将要来到,革命即将胜利的喜悦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要注意把握音量的强弱,演奏出声音愈来愈近的感觉,这需要踏板的合理配合,踏板既要保证旋律的流畅性,又不能延留过度而使得音与音之间变得浑浊,需要演奏者在对作品反复揣摩之后合理安排。第二部分的演奏需要演奏者运用饱满的热情去弹奏,八度的进行、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强的力度,都需要演奏者具有强大的爆发力,这部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喜悦之情。这部分的弹奏要音质清晰且具有弹性,表现出喜悦与活力,除了控制好触键的力度之外,踏板运用应尽量简练一些,最好只在每一小节的第一拍运用,突出作品的喜悦之情。
(三)《绣金匾》
《绣金匾》这首钢琴作品同样是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来,用于抒发对伟大领袖以及子弟兵的热爱之情。中国是一个有着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与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而根据声乐作品改编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这首钢琴作品延续了王建中先生钢琴改编曲的一贯风格,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旋律,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创作,使得该作品的表现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该曲整体篇幅较短,旋律清晰,可分为三个部分。以第一部分为例,这部分整体的速度流畅舒缓,婉转动听,具有较强的歌唱性。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流畅性,触键时应尽量以指腹触键,能够让音色连贯、自然,富有美感。此外,大量的装饰音用于模仿古筝的琶音演奏效果,让作品保留了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韵味。基于古筝独特的演奏特点,演奏时应合理运用右踏板使古筝音色的模拟效果更加逼真,从而更好的体现古筝的音色特性。如在作品开始的四小节中,最好将装饰音与主要的和弦音融于一个踏板之内,既能表现出古筝的音响特色,又便于踏板的切换,保证旋律音响的清晰。合理运用右侧踏板,将古筝作品演奏中的各种技巧进行模仿表现,使作品既能保留民族韵味又能富有新意,也是王建中先生对于中国民族钢琴曲创作的一大贡献。
三、踏板运用的意义
王建中先生创作的民族钢琴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借鉴或改编中国传统民歌或器乐曲作品创作而来的,通过对中国民歌进行改编、对传统的民族乐器音色与演奏技法的模仿,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语汇。能够较好的表现这种音乐技巧的关键在于踏板的合理运用,通过对踏板的正确把握,能够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众多演奏技法完美的在钢琴上展现出来,从而让作品更具有中国的民族神韵。这些一方面需要演奏者对钢琴作品以及原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演奏者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与音响特点非常熟识,这些都是为踏板的合理运用做铺垫。
钢琴的踏板运用只是钢琴演奏的技巧之一,在演奏中国民族作品时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中国钢琴作品继承了传统音乐线性旋律的特点,曲调多以主单音旋律为主,运用适当的踏板来表现作品的旋律、情感等变化,能够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美感与内涵。中国的钢琴作品具有中国艺术的美感,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中国的音乐注重的更多的是意境的表现,所以,踏板的运用不能完全依照西方依据和弦的变化而切换踏板的模式,而是应该更加灵活、更加自由的处理,通过对踏板的正确把握,从而将中国民族钢琴作品中的神韵完美体现是每一位中国钢琴演奏者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中国的钢琴作品中大多是大线条的旋律流动,踏板的合理运用,就好似是为钢琴音乐注入了灵魂。王建中先生创作的民族钢琴作品中对于踏板的运用方法丰富而又具有多样性,演奏者应努力练习、潜心研究才能较好的完成其作品的演奏。王建中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饱含民族风格与特色,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对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也正是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使得他能够将所学、所感通过创作表现出来,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敏.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刘晴.用踏板来表现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旋律的神韵[J].黄河之声,2007,(05).
[3]马晓霜.论王建中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