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

2016-12-19 10:06王哲
创新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王哲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通识教育的呼唤,并着重介绍了它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如何进行公共外语课程建设和后续课程建设。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外语;

1.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通识教育的呼唤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腾飞,整体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化的步伐也大大地加快。祖国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从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核心精神中我们也能够领会到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重,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从单一专业培养向大专业大学科培养的转变。

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成熟都源自于美国。它是美国本科生所实施的教育方式,也是所有大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它更为美国的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广纳百川、纵横涉猎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他们扩大视野、避免狭隘,增进社会责任感、杜绝慵懒。

提起中国近现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不可不提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学府的翘楚,从教育理念来看,英美式的自由教育模式已渗透到它的每一寸肌肤。而通识教育注重外语的特点也被清华有效地移植并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和理念中。所以,在二十世纪初的清华园你能感受到汩汩的外语洪流、文学熏陶和人文培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伴着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中国的许多高等学府逐渐向实用性、功利性的院系设置、课程配套方向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整个社会越来越呼唤有真正的有内涵,有广博知识储备的人才。也因此通识教育被再次提了出来。现在许多高等学府都渐次进行了改革,逐渐向通识教育靠拢。然而通识教育在我国还未真正地确立起来,许多学校的改革也仅仅流于形式而已。

通识教育虽不能等同于外语培养,但毫无疑问外语教学在通识教育的舞台上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大学英语教育在本科生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和重要性,这也使我国的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英语教育日渐凸显出它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而这也必将是未来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2.通识教育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系

2.1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一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mion,他主张“培养一切内外善得”(Dewey 1950:147)。

美国的帕尔德(A.s.Packard)教授曾指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的有关内容,它是任何专业的学生展开专业学习之前的准备。而有关‘通识教育的正式提出则是美国教育界1945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即‘哈佛“红皮书”)报告中得以正式阐释和惊艳登场。自此‘通识教育的理念得以崭露头角并发扬光大。“红皮书”中说: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它的着眼点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专业教育则给予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能力的专门训练和学习。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自由教育与人道承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应该是一个广大、深厚的知识和智慧的传承,并不是几门实用性的课程能够涵盖的。

2.2通识教育与外语的关系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储备、无学科限制为目的的非功利性的基础教育。大学英语教育则巧妙地切合了通识教育的这一特质。一方面它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是大学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加之大学英语课程是以语言知识的传播与教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与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识教育也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以外语教育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其实可以追溯到近代的清华大学,那些以富国强国为己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深厚人文底蕴的学贯中西的清华教授和学子们充分发挥公共外语的重要性。他们将美国的通识教育移植过来,并被深深地烙印。清华大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都效仿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观念也深深影响着清华。当时清华的公共外语课程分量相当重。据记载,当时的清华不分专业,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们都要学习英文,培养文学情操,磨炼英文基础。他们的课程则包括英文读书及默写、文法及作文、演说等。

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与英语关系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专家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外语教育。比如马彦(2009:103-105)、周莹(2008:74-75),他们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大学英语教育,因为从大学英语教育的地位以及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和目标都与通识教育相一致;有的则认为不能把通识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一些学者研究了美国和港台的一些通识教育推行较早且发展成熟的学校后认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工具性”和“文化性”并重。通识教育可以为英语教育指明发展方向但它并不是通识教育,如吴鼎民、韩雅君;还有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是通识教育而后续部分则是ESP或者人文教育,如柴改英、殷和素。他们的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指出了发展目标。

本文认为,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不是简单的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互相渗透、互为指导。通识教育的宗旨为外语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外语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的熏陶则拓展了通识教育的深度;外语教学中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的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发展策略的实施是通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缩影。通识教育中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自由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则为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改革

3.1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公共外语课程建设

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向苏联学习的思潮影响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变成了高度专精尖的生产流水线。加之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许多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都逐渐背离‘通识教育的本质。反映在英语教育上则是对专业的过度细微化,只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语言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单词、句子、语法的学习与掌握。以前的教育理念反映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则体现在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激发,这也是中国教育界长期应试教育所留下的硬伤。然而伴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产业的转型,通识教育似乎成为与时俱进的新的风向标,社会需要的也不再是仅仅精通一门技术而其他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缺失的人才。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其先进性和重要性。那在通识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公共英语教育所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和重要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前培养的大学人才专业技能虽然过硬,但英语仅仅沦为翻译的工具,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资源、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语言的碰撞与融合都没有被受教育者所掌握,反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则是大部分人才知识面匮乏、文化积蓄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等等问题上。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逐渐重视通识教育对公共外语教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也逐渐从教学模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和尝试,使通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育,适应当下的信息社会。

本文认为,面对参差不齐的高等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清华、北大、上交大之类的一流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成绩原本较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教育优势,在大一、大二期间扩展学生的英语视角。像早期的清华大学一样给学生一个充分浸润英语文化的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诸如英美文学、中英比较、英语写作与欣赏之类的课程,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知识、熏陶英美文化等。而其他一些本科生底子相对薄弱的院校,在大一、大二期间则应该普及英语教育,这包括对英美文化概况的了解、对基本英语知识的掌握等。这样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在前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都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素养,这也为他们能顺利通过四六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英语深造夯实了前进的道路。

3.2通识教育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外语应试能力很强,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对外开放中对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需求。加之目前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管理不正规,一无统一规划、二无统一要求,而许多大中专院校对英语的后续课程建设也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缺失或者是混乱。从而缺乏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说学生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由于英语后续课程学习的缺失,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结果造成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二年级达到顶峰之后,在三、四年级期间则呈下降趋势。而我们知道通识教育的初衷是要贯穿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于大学教育全程,这些现状导致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发展滞后,既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用通识教育理念来设计和构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体系,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设置合理、有效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体系。在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从通识教育的视角重新构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放在首位,把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放在重中之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通过四级后的学生提供更便捷和有效的后续英语学习平台,解决学生因为英语教学断层而出现的英语水平下滑的现象,确保学生在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英语涉猎面广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就具体操作来说,在大一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上,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生源以及发展目标等,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设置相应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确保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基础的条件下,更好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而我们的后续课程可以实行模块化教学,也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分为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模块,文化素养类课程模块,英语实用技能类模块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也可以包含若干个子课程模块,例如英语写作、影视英语、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应用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土建英语、英美文学、法律英语、口译、服装英语、经贸英语和纺织英语等。在大二的时候通过分级考试,灵活机动地安排学生的英语学习和选择。当然这对教材的立体化和多层次化管理,以及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的配备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跟进等都是全新的考验。

4.结语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套用在我们的公共英语大学改革中,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也是迅速壮大,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和素质却是差强人意。我们需要的也不再是那些只会‘听说读写的‘四有教师,而是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的‘大师。这也是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挑战和责任。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公共外语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外语的学科特性,培养出既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精通外语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严峻考验。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