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
伴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和悠扬的潮剧唱腔,小小的木偶被铁枝扯着上场了,它们时而甩袖,时而拂面,时而下腰,举手投足俨然真人,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木偶戏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绝,小朋友更是跑到戏台后方一探究竟,对木偶的喜爱溢于言表。
以上的情景,在逢年过节的时分,会出现在广东省东部潮汕、揭阳、饶平一带,台上表演的,不是普通的提线木偶又或者手擎木偶,而是在这一带流传数百年,操纵技巧相当独特的铁枝木偶,由于它发源于潮州地区,也有人称它为潮州木偶戏。
铁枝木偶最大的特点,是演出时用木偶身上的铁枝完成操纵动作,所以又称铁线木偶或阳窗纸影戏。2006年,潮州铁枝木偶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揭阳铁枝木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地的铁枝木偶都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可见铁枝木偶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珍贵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皮影化身铁枝木偶
铁枝木偶虽形似木偶,其渊源却是民间的皮影戏。根据萧遥天在《潮州戏剧音乐志》(已收入重刊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的考证,潮州皮影戏属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灭亡时,由一班逃难的孤臣、义民将皮影戏带到南方来。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戏最盛行,民间称为“纸影戏”。
到了晚清,纸影戏都以影现,叫竹窗纸影,即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但至清末开始有变化,为适应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和要求,改影现为形现,艺人们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将传统皮影戏的平面牛皮影改为立体木偶。再后来,台前罩的玻璃窗也弃去,台前改挂绣幕,号“阳窗纸影”,以别于“竹窗纸影”。这一改,本已不是影戏,而是木偶戏,但群众习惯原来叫法,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称圆身戏。因此,铁枝木偶戏在全国木偶戏中独一无二。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于潮汕一带十分普及。
铁枝木偶的制作,就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偶头使用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画成各种人物的脸谱,再捆稻草为身,演出时穿戴上不同的装束,就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木偶还保留皮影铁枝操纵的特点,在背部及两手穿铁枝三条作为操纵,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左右两臂,偶高一至一尺四,铁线长一尺,后加长到一尺六)。而铁枝木偶的曲调也融合了“昆曲”、“梆子腔”、“弋阳戏”等戏曲的特点,因为扎根于潮汕大地,采用了大量的潮汕当地的素材和“呱册”,其剧目、音乐唱腔与表演动作都具有潮剧的特色,故有“微型潮剧”之称。
手掌天地宽,傀儡说古今
铁枝木偶戏的剧目,可以根据全国各地经典戏剧剧目改编而来,也即直接采用“人戏”的剧本进行表演,剧本较忠于故事本身,可以看作是单纯的用木偶戏艺术演绎一个故事。也有根据编剧团体新编出来的潮剧剧目改编而成的。如著名剧目《三篙恨》、《刘明珠审玉芝兰》、《白兔记》、《告亲夫》等。还有根据潮汕地区或者揭阳当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如揭阳最有名的《苏六娘》,讲的便是发生在揭阳荔浦的故事。
铁枝木偶戏人物行当齐全,分为生、旦、净、丑等,唱、念、做、打等动作举止在艺人操纵下显得惟妙惟肖。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可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铁枝木偶与传统舞台人戏表演,最大的不同在于更注重于台前台后的掌控,以及与木偶动作的配合。如清唱时,戏中的花旦或小生出场,木偶的动作侧重于手部和腿部,活动幅度小,动作轻缓。说唱时,戏中的丑角出现,手部动作是较为明显而快速的。通过这些动作的变化,能够更好的渲染出现场的气氛。
在配乐伴奏方面,以揭阳的铁枝木偶戏为例,伴奏乐队以潮汕八音锣鼓为基准,一般由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组成,俗称文畔和武畔,指挥由司鼓担任;管弦乐组合主要为二弦领奏,配以椰胡、小笛、扬琴、二胡等;打击组合主要以鼓、木板领奏,曲锣、斗锣、小锣、小钹、钦仔、深波等配合。铁枝木偶戏演唱多用真声,其说白吐字铿锵有力;音乐曲调丰富,有优美柔媚的轻三六调、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调、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调,以及轻松诙谐的反线调等,所演绎的喜剧轻松诙谐、悲剧悲怨惆怅,具有极其丰富的舞台效果。
浓郁乡土风的木偶剧团
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木偶班多为半农半艺,活动多在农闲,因长期在农村活动,乡土气息浓郁。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戏班一般由九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三人,剧中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不过有些大班多时会有十几个人,小班则只有五、六个人。另外,出于农耕的习惯,木偶戏的从业人员不能吃牛肉,尤其在表演当天,绝对不能吃牛肉。在祭神的时候,也不能将牛肉作为贡品。当然,到了现在,这条禁令已经有了松动,只要求在表演和祭拜当天不吃用牛肉就可以了。
表演时,戏班先要搭建舞台,舞台大约一丈见方,离地约四尺五,台上铺着草席,台中挂幕帘,三至四人在帘后盘膝而坐操纵木偶,每人操纵一至二尊,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艺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现今潮州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做一个单位的负责人。
木偶戏演出时间有淡旺季之分。淡季为四月到七八月,其余时间为旺季,尤其年节最抢手。表演场次一般为早上一场,下午和晚上各两场。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表演地点,没有形成固定的木偶戏表演戏院。或者在“老爷宫”前,或者在邀请者的家里,或者在村寨的空地。节日神诞庆祝一般都会有木偶戏表演,时间是以神诞时间为准的。如揭阳普宁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谢神”日,吉时为晚上八点,则需要在晚上八点开始表演,表演地点为神庙前的空地。如果邀请木偶戏表演的人是普通村民,一般是私人事情,多为红白事。若是“红事”,则表演时间一般为邀请人所定,地点在其家里;若为“白事”,则多为“回灵戏”,表演地点一般在“公厅”。
“一口还叙千古事,铁枝挥舞百万兵”,铁枝木偶脱胎于皮影,再揉合潮汕地区传统戏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新路。每当幕布拉开,乐器吹响,操偶人舞动铁枝,木偶就被赋予了生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接下来,就是台下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时光,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也应该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