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环宇
(淮阴工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校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现状与优化研究
李环宇
(淮阴工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普通高校学生军训作为大学生履行兵役制度的重要途径,包含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及内涵。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全面发展观的形成。将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军训育人功能;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包含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及内涵。2007年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1]实践证明,将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008年全军学生军训工作要点》提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军训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军训的政治育人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在普通高校军训过程中实行“严训练”“严要求”“严纪律”的具体要求,可以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格。军事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表现出很强的育人功能。
(一)军训育人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军训是国家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普通高校学生的军训育人任务要渗入到大学生军事训练以及军事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从中认识并了解我国国防建设成就、军事思想、国际格局战略形式等内容,从而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国防观,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普通高校学生在军训期间通过与官兵教练的接触,对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军训增强了大学生心系祖国的使命意识,树立了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责任意识。军训要着眼于思想精神的启迪与引导,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重视军训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从多方位、多视角组织学生开展军训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握军训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战略性作用。
(二)军训育人功能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过程强化等多种教育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及其他行为规范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对此,在军训中应深挖育人资源、丰富育人内容、巩固育人成效,将行为养成教育贯穿于军训的各项工作环节中,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三)军训育人功能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观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将“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体现了人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动力,因而,我们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大力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贯彻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尊重、遵循育人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别,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主体。军训作为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必修课和实践课,为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评估军训育人成效,切实解决军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针对普通高校学生军训中育人功能这一论题,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院校的100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1份,有效问卷974份。通过调研,我们对该地区军训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一)军训育人内容滞后、单一,形式不够多样
调研过程中,在被问及对大学生军训育人内容的看法时,有8.7%的学生认为非常丰富,16.5%的学生认为比较丰富,而认为一般丰富、比较不丰富、不丰富的比例则分别高达19.6%、18.9%、36.3%。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军训内容多为站军姿、踢正步、下蹲起立、整齐报数等机械重复性训练,枯燥乏味、内容单一,影响参训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将军训内容进行压缩,使一些原本憧憬军旅生涯的学生在经过军训后反而因失望而淡化了原有的热情。高校大学生军训育人内容原本“应该是丰富多彩,与参训大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开阔的知识面相和谐的,易于让大学生接受而不使其感到枯燥乏味。”[4]因此,军训应当遵循育人规律,着眼当下和未来,重视军训育人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从而培养大学生对国防军事的浓厚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二)军训育人方法时代感较差,与“90后”学生特征匹配度低
“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及接受的思想引导与以往大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别。“90后”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多元、实用色彩明显,外表高大成熟、心理调适能力不强,过度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责任,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等方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军训育人方法与“90后”学生特征非常符合的比例仅为8.6%,比较符合、一般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符合的比例分别为19.4%、30.3%、23.5%、18.2%。面对军训育人方法与“90后”学生特征匹配度较低的情况,一味的严格管教已不再适用,单纯的知识灌输也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军训育人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对军训育人方法进行适时调整。
(三)军训育人成效难以巩固,影响深度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军训普遍采用“新生入校后集中分批短期军事训练,训练时间集中,训练内容集中,训练方式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规定的训练课目,严格按照军队的条令化要求进行活动”[5]模式。针对军训育人影响时限的问卷调查中,91.6%的大学生在军训结束半年或一年后,态度行为习惯完全恢复到军训之前(表1)。在后续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以及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很多高校未将军训中所积淀的育人成效加以巩固、改善和有效利用,那些经过意志努力而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品格难以固化,进而被消耗殆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我们必须在军训短期强化的基础上巩固军训成果,实现军训育人成果的长效性。
表1 军训对学生态度行为的影响时长
(四)军训育人目标模糊,机制不够健全
目标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军训结束以后仍对进行军训的目的、作用、流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调研中,认为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地了解军训目的、作用、流程的学生分别只占6.4%和15.3%,一般清楚地了解、少量了解、没有任何了解的学生分别占39.7%、34.9%、3.7%。可见,部分高校在制定学生军训计划时存在只单纯罗列军事训练内容、军训育人内容被极大地削弱和边缘化的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在进行军训工作布置时,并未将国家的意见、办法、决议具体量化为可以准确把握和评估的具体标准,也未出台符合大学生军训育人考核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新生军训开始时,如果军训育人目标不明确,会对军训育人的时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难以在军训结束时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丰富的军训内容为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广阔且可操作的平台,教练官兵特有的军人气质为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笔者在充分分析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及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淮安市四所高校军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三点完善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完善军训育人机制
1.丰富军训育人内容,科学选择军训育人方法
完善学生军训机制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除常规队列行进、内务整理等技能训练外,可以通过班级党建活动、学校与部队共建和校史讲解等活动的开展,使参训学生尽快消除初入大学的不适与陌生感,使其尽快融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通过开展国际形势讲座、趣味心理团体辅导、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等新颖有吸引力的内容和形式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军训期间身体、心理疲劳期;通过开展新老生标兵事迹报告会、表彰先进、告别教官等多项内容,巩固军训成果。同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采取熏陶感染、自我教育、寓教于乐、心理咨询、实践锻炼等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法,调动育人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军训育人队伍建设,发挥军训育人对象主体性
普通高校应高度重视军训中育人队伍的选拔工作,坚持严格的准入标准和选拔程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军训育人工作队伍,从起点和源头保证军训育人工作队伍的质量。做好队伍前期培训、中期督导、后期考核等工作。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军训育人工作的成效。同时,充分肯定和尊重育人对象的主体地位,运用谈话、观察、问卷等方式分析和掌握育人对象需要的内容以及需要的程度,从而提高育人对象的积极性。
(二)营造军训育人环境
1.营造弘扬社会主旋律及浓厚军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独立、可控及较强的选择性。通过校园环境的优化和营造,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军训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引导工作。运用校园广播、报纸、杂志、媒体等渠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军训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利用军训专栏、橱窗展板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军训过程及成果进行推送及展示,使学生对军训形成正确观念,营造浓厚的军事文化氛围。同时,利用新生报到这一契机,召开新生家长会,让学生家长熟悉并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及流程安排,并借此宣传大学生军训育人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使学生家长理解军训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积极推动学生军训基地的创建和完善
创建学生军训基地是军训育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学生军训形式创新的必然选择。军训基地的建设既解决了军训教官数量不足、教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实问题,又将军训环境军营化、训练内容规范化、统一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军训育人的效果和质量。以淮安地区为例,淮安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浴血奋斗过的地方,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均曾在此设立,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淮安留下过光辉的足迹。淮安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革命老区,有着创建学生军训基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三)巩固军训育人的效果
1.重视军训育人水平评估是巩固成效的基础性前提
对军训育人水平的评估可以固化育人工作的成果,有利于后续育人工作的继续及下一阶段军训育人工作的开展。军训育人水平评估指对军训育人的环节和现实成效进行量与质的评判和估量,具体可以包括教育目标是否适合、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教育内容是否适宜、参训学生吃苦耐劳、良好行为习惯是否顺利养成等方面。同时,鉴于育人效果评估的间接性和复杂性,可以参照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等指标,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评判和估量。
2.发挥多方联动效应是巩固育人成效的制度性保障
巩固军训育人成效需要高校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总体方针。首先,抓好课堂育人的主渠道,深挖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引导教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崇尚学术道德,追求科学真理。引导学生将军训中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协助大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型。其次,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娱乐、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中激发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及个人自信心。
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及内涵。军训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全面发展观的形成。而如何将军训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资源灵活地运用到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实践中,也将是普通高校近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二0一四年学生军训工作要点》[J].国防,2014(4).
[3]季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4]廖文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五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邬红波,俞党跃.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07(3).
2016-04-15
李环宇(1984- ),女,讲师,从事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