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技术Translog的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分析

2016-12-19 10:59:32聂玉景
关键词:译者译文学习者

聂玉景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数字技术Translog的英语学习者翻译过程分析

聂玉景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翻译界开始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尝试对译者翻译整个过程进行描述。研究者们还开展跨学科合作,开发出诸如Translog的先进技术工具,来获取各译者群体的数据。大学英语学习者群体庞大,对其翻译过程进行描述分析价值极高。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学习者翻译过程要求进行分类,对Translog搜集的翻译过程数据,从翻译速度和翻译技巧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英语二年级学习者的翻译速度都能达到一般要求,但包括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在内的翻译技巧较为欠缺。他们不能从整体文本出发观照,且译后修改用时少、修改层次低。因此在翻译教学中须培育学习者的翻译宏观意识,加强翻译修改指导,提高修改质量,以最终提高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翻译能力。

Translog;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翻译速度;翻译技巧;翻译过程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思辨性研究的局限,主要包括翻译教学以译文为取向,多凭借经验和感悟,未关照到译者认知心理等,致使翻译教学内容与学生翻译能力现状、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脱节。[1]与其他学科类似,翻译研究同样需要坚持人文观和科学观,即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研究相结合。[2]翻译界尝试引入常见于心理学的实证性研究法,如Think Aloud Proctocls (TAPs),让受试者报告自己大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以探索译者的翻译过程,分析译者心理和大脑认知活动。

Bell(1991)认为翻译过程是人类信息加工现象的特例,可用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描述翻译心理活动。[3]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研究,能帮助学界深入了解译者思维活动、决策过程、翻译单位、译文修改、时间压力、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规律等,使原本散落的翻译经验科学化和系统化。相关研究成果能帮助辨别译者的思维状态和操作策略,研究其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出改进翻译教学,提升翻译职业技能和加强译者培训的建设性意见。同时,研究发展是双向互动的,数字化技术可拓宽获取翻译过程数据渠道和分析路径,翻译过程研究亦能推动相关机辅技术与翻译融合。

二、文献综述

翻译过程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翻译过程包含译事活动触发、源语言文本选择、翻译流程、译稿提交以及译文生命历程等。[4]研究者以翻译任务为导向,按照译者表述内容,再现翻译过程。[5]广义翻译过程还可细分为机械层面和程序层面。狭义翻译过程主要关注翻译时大脑里的思维运作活动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Holms(2004)将其归纳为译者大脑内部发生的理解、转达和表达三大过程,[6]1即翻译的认知过程。由于译者思维活动是隐性的,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要考察动态翻译过程,须借助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翻译行为,剖析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过程本质。

翻译学是对翻译过程进行客观描写,以期揭示共性和规律,加以提炼使之系统化,客观地反映翻译本原的理论,[7]特别是其中的思维方法。相对于广义翻译过程,狭义翻译过程重在揭示翻译时译者的心理现实性,把对翻译过程的认识由外部宏观因素引入到内部心理机,强调采集和整理大脑黑匣子运行数据。[8]本文所探讨的翻译过程是狭义翻译过程,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出于问题驱动,而更多是凭借方法论来驱动,即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来探析译者大脑密码,以期无限逼近翻译发生时的真相。

目前最为广泛的方法仍是TAPs,属于狭义翻译过程研究方法。它能减少受试对自我认知信息遗忘或歪曲的可能性,较为详细真实地反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研究者以录音或者录像的形式,记录受试在翻译活动时以口头言语的形式陈述自己的认知思维活动内容。[9]随后再转写录制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对译者所陈述的内容进行细化归类分析,如文本的理解、语言难点的处理、策略选择、过程监控、行为偏好和译者的创造性等,所形成的分类体系使实证研究可操作性明显增强。然而有学者指出,实证研究受制于采集翻译行为数据手段,相对落后,[6]2大多数研究成果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学界难以对成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加以评估。[10]

21世纪后随着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无创伤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进步,不少原为心理学或医学等而研发的技术,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如正电子断层扫描、脑事件相关电位、按键记录法和眼动跟踪法等。[11]其中成本较低、应用广泛的为按键记录法,以Translog为代表。它是能实时记录译者敲击键盘、删除、插入、移动光标、键盘和光标动作发生时间等参数的软件程序。Jensen(2000)曾借助Translog和TAPs法收集数据来考察时间限制对非职业译者,年轻译者和有经验的译者翻译过程的影响。而Jakobsen(2003)要求半职业译者和职业译者在Translog环境下翻译四种文本,分析有声思维对翻译修改过程的影响和翻译单位的切割相对数。[12]对低、中、高三个水平译者翻译过程数据对比显示:翻译时间的态势呈现螺旋式。[13]Translog还被用以分析源语言文本对译文句式结构的启动效应,[14]以及比较翻译和审校过程中译文的连贯性变化。[15]显然,相关应用研究将研究对象按照翻译能力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总结不同群体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行为倾向和规律,研究思路不断拓宽。

与国外应用Translog对翻译过程的大规模、多角度、跨学科实证研究相比较,国内翻译过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引介的同时出现少许实证探索。郑冰寒(2006)将不断修订和发展的Translog界定为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具。它能为研究者搜集丰富且可靠的数据,同时配有屏幕重播、线性表示和停顿点图等分析功能。[16]它还能记录翻译行为信息,再现翻译行为信息,辅助研究者预测,推断和推理思维过程的线索和痕迹。[17]而其录屏重放、线性表示、XML文档和停顿图等功能,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停顿行为数据。[18]随着对Translog强大功能认识的深化,有研究者思考将Translog所获取的过程数据与翻译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翻译专业技能培养路径;[19]也有利用其所捕获的数据,分析英译汉定语过程中翻译单位层次与相关比例、翻译单位与工作记忆和翻译任务复杂度之间关系等。[20]显然,国内在基于Translog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译者群体有限以及研究视角狭窄等局限。其强大数据搜集和分析功能尚未得到认可,有必要以大学英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搜集和分析其翻译过程行为数据,以便充分了解翻译学习者的翻译行为,指导课堂教学,切实提高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能力。

三、研究方法

1.受试

本研究选取某省地方高校二年级两个《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者为便利样本。他们曾系统学完《大学英语》三个学期,接受过翻译基本知识和策略的辅导。翻译教学主要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题型,对学习者进行训练。共有53名学习者自愿参加实验,其中男生7名、女生46名,年龄在19岁到21岁之间,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最大程度减少因操作系统不熟或者打字不熟练而导致数据有效性衰减。数据采集完成后,检查发现有8名学习者在翻译两三句后,长时间无键盘和鼠标操作活动,故将8人数据作为无效数据剔除。最终收集到有效数据45份,其中女生38份、男生7份。

2.数据收集工具

Translog属计算机应用程序,由丹麦学者Jakobsen和Schou为研究翻译过程在1998年开发。第一代的Translog被命名为Translog 2000,后升级为Translog 2006,最新版本为TranslogⅡ。它有两个操作界面,分别为user和supervisor,前者是译者操作界面,后者是研究者或者译者自我分析数据界面。本研究以TranslogⅡ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翻译过程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

3.数据收集环境

本研究选取的汉译英,其题型和难度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翻译部分一致,全文共有190词,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Translog程序提前安装在学校语言学习中心。在正式收集数据前,研究者曾指导过53名学习者如何在Translog环境下开展翻译,并实际操作过。53名学习者被安排在两个语音室,教室大小布局、计算机配置和操作系统一致,最大程度减少外部因素引起的数据污染。翻译题目和要求提前发放在座位上,限时35分钟。

四、分析与讨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在听、说、读和写的教学要求后,单独列出对翻译能力的要求,并细化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课程要求》主要关注译文质量,如一般要求中提出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更高要求则强调译者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更高要求译者可以借助词典翻译相关文献,能翻译介绍中国文化等的文章,译文准确,语言表达错误较少等。[21]具体而言,《课程要求》侧重强调译者对多种题材的熟悉以及译文的语言表达正确。

《课程要求》用很少篇幅要求翻译过程,且主要聚焦于翻译速度和翻译技巧。对翻译速度的要求逐步递增,每级相差50字每小时;翻译技巧部分在《课程要求》中仅提及,未做详细阐述。本研究将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翻译过程用时规划,作为翻译技巧的主要参数进行考察,包含译前构思、初稿翻译和译后修改三部分。

1.翻译速度

《课程要求》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社会现实需求,将翻译速度的要求区分为三个等级,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中的译者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250字,较高要求为300字,更高要求则为350字。而按照联合国译协的翻译标准,要求职业译者每分钟能译出5个词,或每小时300个词,相当于较高要求的标准。显然,该划分是建立在随着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所耗费的时间随之减少,翻译速度越快的理论假设基础上的。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评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其翻译题能较为科学地反映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翻译速度现状。虽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限时30分钟,考虑到学习者对机考的翻译熟练度低于纸考,故在本次实验中多增加5分钟。表1数据显示最快的学习者不到10分钟就提交译稿,而最慢的学习者刚好超过35分钟。整体而言,超过30分钟的共13人,低于20分钟的有3人,且标准差较小,为13.45,学习者之间翻译用时差异不大。因此仅就翻译速度而言,学习者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总输出字符的数据表明:学习者在限时内最多曾输出991个字符,最少的为595个字符。而翻译过程中被删除的字符统计,最多高达284个,而最少的只有24个(见表1)。修改幅度超过100个字符的人数高达22。通过表1数据分析还发现,相应增加翻译针对性练习,提高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修改效率,能够提高翻译速度,减少译者花费的时间,[22]因为翻译过程中的修改时间仍属于翻译时间范畴内。

表1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翻译速度

2.翻译技巧

本研究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出发,将翻译技巧简化为译前构思、初稿翻译和译后修改的用时规划。Translog界面中的译前构思是指译者点击开始后到输入第一个字母前所间隔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主要用于构思如何进行翻译;译后修改是指译者译出初稿后到点击提交前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主要被用于审读和修改译稿;初稿翻译时间就是整个翻译用时减去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的时间段,学习者主要用以翻译全文。此类划分能够帮助译者和研究者认识将译前准备和译后修改行为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辨认译者各阶段的翻译规划和心理活动等。

有研究者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用时和停顿时长的数据对比发现:翻译新手和富有经验的职业译者总体用时相差不大,但他们的翻译用时分布存在较大差距。[23]具体而言,职业译者在开始翻译时会有通盘考虑,所以费时较多,同时译后修订时的甄选思维过程也相对较为复杂。与之相比较,翻译新手在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方面明显缺乏相关元意识。

《课程要求》在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表示学习者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表2显示学习者译前构思费时平均值为48.18秒,最少用时2秒,意味着学习者看到源语言文本后,不假思索地直接翻译;也有学习者在思考近5分钟后,才开始按键输出译文。其中译前构思低于60秒的多达33人,学习者普遍缺乏译前构思的安排。对每位学习者的数据文档排查后发现,不少同学在译出前几个单词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可能这段停顿时间是学习者用以译前构思。显然,这种思维方式直接缩小了译者翻译时的注意力单位,使得翻译单位层次较低,不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

译后修改用时最小值为4秒,即译完4秒后,译者即按下stop按钮,提交译稿;同时也发现有学习者花费近4分钟的时间来修改译稿。整体而言,译后修改的平均值为67.78秒,超过一分钟。其中译后修改用时超过1分钟的学习者多至18人。与译前构思的用时相比较,学习者对译后修改表示出更多的重视,对译文质量的监控后置倾向较为明显。对每位学习者的翻译过程文档审读后发现,绝大部分修改发生在字词拼写环节,很少涉及句子、段落和全文层面的调整。

剔除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时间,剩下的时间译者全部投入于初稿翻译,平均值为1 553.13秒(见表2),约26分钟。其中最早完成初稿的学习者用时不到10分钟,而用时最多的译者花了35分钟。整体而言,翻译初稿用时低于20分钟的仅有4人,剩余的41名学习者用时均在20分钟以上,同时标准差为302.61,说明学习者内部在翻译初稿用时方面差异较小。

表2 翻译行为时间分布

五、结论

数据分析显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翻译速度上能够达到《课程要求》中的一般和较高要求,也有学习者能达到更高要求。然而,学习者输出字符和删除字符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删除字符差异较大。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就如何避免常见问题、提高翻译和修改效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甚至可以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翻译过程整体趋势,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翻译技巧方面,译者的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环节用时较少,译前构思和译后修改的最大值相加为5分钟左右,最小值相加仅占6秒。显而易见,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翻译新手未能做到在译前通览全文,缺乏整体把握意识;而译后修改环节用时原本就较少,仍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译者的修改发生位置多停留在字词层面。在翻译课堂教学中,需培育学习者译前宏观把握意识,帮助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学会自我调节,减少翻译过程中和译后的低水平重复修改,提高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再者,教师还需要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学会关注句子、段落以及文章层面的校读和修改,利用个性化的翻译过程数据,实行靶向定点指导,切实提升修改质量,增强翻译过程中的监控意识和能力。

必须承认,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样本群体较少且缺乏多样性。虽然与已有同类研究相比,样本数量上已有明显增加,但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庞大的群体相比,代表性依然不足;同时男女性别差异较大,学生来源单一,导致多样性较差。其次,本研究中未能将译文质量与翻译速度以及翻译技巧相结合,造成相关探讨不够深入。最后引入翻译过程研究的考量指标较少,如未能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停顿、修改、时间限制、翻译学习观念和认知策略等要素纳入分析框架。因此在后继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有必要大规模搜集跨专业多院校的学习者翻译过程数据,将译文质量作为重要指标与停顿修改等其他重要因素相结合,充分描述翻译过程,提炼出翻译过程中具体行为倾向和指导规则,在丰富现有翻译理论的同时,还能使课堂教学依据而发,而非建立在个人思辨和经验的基础上。

[1] 李德凤,胡牧.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翻译,2009,(3):44-47.

[2] Martin, R. On paradigms and cognitive translatology[C]. In G. M. Shreve & E. Angelone (eds.). Translation and Cognitive. Amsterdam: John Bejamins,2010:169-187.

[3] 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991):67.

[4] 许钧. 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38.

[5] 李德超. 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8, 29(6):34-39.

[6] Holms, J.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C]. In L.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ew York Rutledge, 2004:56-66.

[7] 谭载喜. 试论翻译学[J]. 外国语, 1988,(3):24-29.

[8] 苗菊. 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43-46.

[9] Krings, Hans-Peter. Theuse of intros pective data in translation [C]. In Claus Farch and Gabr iele KasPer (eds.). 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7:158-176.

[10] 戴俊霞. TAPs:对翻译心理过程的探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56-58.

[11] 侯林平,李燕妮. 翻译过程研究的整合途径及其在翻译教育中的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2013,(11):49-53.

[12] Jakobsen, A. Effects of think aloud on translationspeed, revision and segmentation[C].In F. Alves.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69-96.

[13] Dimitrova, B. E. Expertise and Explici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103.

[14] Bangalore, S.,et al. Syntactic variance and priming effecs in translation.In M. Carl, S. Bangalore, & M. Schaeffer (eds.) New diretions in empirical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211-238.

[15] Schmaltz, M., et al. Cohesive relations in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comparing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In M. Carl, S. Bangalore, & M. Schaeffer (eds.) New diretions in empirical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239-264.

[16] 郑冰寒. 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具——Translog程序介评[J].中国科技翻译, 2006,(4):20-24.

[17] 陈伟. 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J]. 外国语, 2007,(1):67-73.

[18] 聂玉景. 基于Translog的翻译停顿行为研究路径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 20-25.

[19] 刘艳春. 翻译专业技能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2014.

[20] 马娟. 汉语定语英译中的翻译单位认知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2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07-136.

[22] Jaaskelainen, Riitta. Think-aloud protocl studies into translation: An annotated biliography[J].Target,2002,(1):107-136.

[23] Jakobsen, A. L. Instances of peak performance in translation. Lebende Sprachen, 2005,(3):111-116.

[责任编辑 石晓博]

An Analysis of Non-English Majors’ Translation Process Based on Translog Data

NIE Yu-ji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NantongUnvi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echnique into translation, researchers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ers have also developed such advanced technological tool as Translog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va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at college.CollegeEnglishCurriculumrequires non-English majors to translate both speedily and skillfully.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sophomores from the technological tool of Translog indicate that students do better in translation speed than in skill.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instructors cultivate their macroscopic sense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advice in revision with personalized data.

Translog; non-English major; translation speed; translation technique; translation process

2016-04-09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英语学习者行为分析(2014JSB615)阶段性研究成果。

聂玉景(1980—),男,江苏高邮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G642

A

1008-777X(2016)05-0095-05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学习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I Like Thinking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